很難遇上地球如此紛亂的局面,臺灣的狀況甚至是其中之最,記者手上的春秋筆除了慎重,還要多一點包容,多一些全局;同時,在這一紛亂局面中,培養從地球看臺灣的能力,以大的視野關心臺灣。
先看國際。素有「民族大熔爐」 之譽的美利堅合眾國,經歷一次史上砸錢最兇的總統大選後,有人說應更名為美利堅「分眾」國;歐巴馬雖然勝選,但使出的競選招式是將對手羅姆尼形塑為白種人、富人的代表,他則是黑人、窮人、少數族裔的代表,暗暗地埋下國家分裂的不利因素;雖然這只是選舉招式,勝選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搞分裂、對立的手段,會有其後遺症。
美國另個大問題是經濟,歐巴馬第一任的四年顯然沒有搞好經濟,失業率高得難以想像,如今靠著大量印美鈔的寬鬆貨幣政策緩解眼前財政惡化局面,不在乎衝擊到全球經濟;眼前的困局,是能否靠加稅、減赤度過「財政懸崖」,如果這一險關過不去,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強權的衰退,局面很難想像,尤其多年來臺灣過度依賴美國。
歐洲狀況更不用說,歐債危機不斷擴大,眼前西班牙、希臘的局面,已不是岌岌可危足堪形容;英國狀況也不好,年初法國總統沙克吉競選連任時嘲諷英國「英國還有工業嗎?」雖然刻薄、不得體,但也多少說出了事實;整個歐洲除了德國、法國還有實力,其他國家幾乎都是寅吃卯糧的局面。
海峽對岸對台灣是個關鍵因素,十八大領導班子換屆的戲碼,表面上承平,實則鬥爭到招招見血,看得怵目驚心;十八大期間北京城的風聲鶴唳,更讓人驚覺那兒還是個集權國家,經濟發展雖然有一定成績,但也面臨轉型,不斷下修經濟成長率;更值得關切的是思想、行為、政府治理,距離「動態平衡」的成熟國家,還有太長一段距離。
臺灣的狀況當然不好,長期以來出口市場鎖定美、歐、中國,佔極大的比例,當這些國家衰退,臺灣當然跟著衰退;一些新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都指出目前成長力最高的地區是非洲及東南亞國家,而臺灣長期以來自認比這些國家、地區高上一等,不太正眼瞧人,一下子地球翻轉,南北異勢,應付得左支右拙、措手不及幾乎是必然。
幾個數字可以看出臺灣現況的悽慘:失業率百分之四點四,至少有五十萬人待業;國債高達十五兆台幣,嬰兒一初生就得背上六十五萬債務;糟糕的是儲蓄高達一兆五千億元,顯示大家對前景悲觀,不敢投資,不敢消費;經濟成長可能連一都保不住,政府被譏為「保一總隊」;勞保、軍公教退撫基金都面臨經營不下去的困境。
目前的局面,可能是二十年來的谷底。自從一九八七年趕走杜邦之後,大型、國際級外資幾乎視臺灣為畏途;一九九○之後兩岸關係的「戒急用忍」,三通腳步遲遲不前,在台灣建立基地準備進軍大陸的國際企業又紛紛移出,包括戴爾電腦、Fedex聯邦快遞等等請都請不來的首席大企業都是。
二○○○之後政權移轉後的朝野惡鬥,讓臺灣徹底陷入空轉;過去不正眼看的南韓,如今早已跑在我們前面,就連東協的越南、泰國也加速前進,臺灣不久就將瞠乎其後……。
談這些讓人高興不起來的事,目的在提醒新聞界、記者,每天忙著採訪、發稿之際得停一下,想想臺灣全局,看看亞洲,看看世界;眼前關注的一些事物,會不會讓我們只見秋毫不見輿薪?臺灣的前景,記者的春秋之筆能扮演什麼角色?這些是現在得去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