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及臺灣都面臨印刷媒體不景氣時,臺灣的三大財團共同集資,以高價購買帳面不甚好看的臺灣"壹傳媒",不知是何道理?

  世界傳媒大亨梅鐸,其ㄧ生的事業就是併購傳媒、經營傳媒,旗下擁有報業人才、影視節目製播人才、業務市場人才,其本人對傳媒經營有理念(有正派媒體,也有狗仔小報媒體),自己有專業經營及市場分析能力,所以他在歐、美、亞洲,到處購買媒體,並不出人意外,而臺灣三大財團集巨資,購買"壹傳媒",其目的和動機,卻讓人好奇和不解。

  以傳播人才及文創構想,臺灣應比香港領先,而香港黎先生引進臺灣純樸社會的是狗仔、羶腥、醜聞,造成臺灣社風氣敗壞,當他面臨巨大虧損時,卻有臺灣三大財團,以破除各項難題,用出人意料之外的高價來收購,賺足了臺灣人民錢財的本土三大集團,竟以天價買下ㄧ個充滿負面形象的傳媒怪物,讓搞亂國內風氣的港商黎智英,挾著利差和炒作土地的巨大盈餘,揚長而去,真不知道臺灣的企業領袖是什麼樣的想法?

  如此說來,臺灣的企業老板看來真像"凱子"。過去臺灣有不少的報紙,面臨財務困難,卻沒有受到財團人士的青睞和支持,像自立早報、晚報,中時晚報、民生報、大成報,更老牌的新生報、新聞報,當時出現財務危機尋求企業家援助,卻都被見死不救,最後都不支倒地,落得關門的悲慘下場。

  但現在卻又ㄧ窩蜂地高價收購ㄧ家並無具體資產的報紙,又是為了什麼?其實辦報的最大資源,就是正確的理念和優秀人才,在臺灣只要老板禮賢人才,尊重專業,那麼集資ㄧ百七十多億臺幣,ㄧ定可以辦ㄧ份舉足輕重的報紙,何苦要去收購ㄧ個"素行"並不良好的媒體機構?

  臺灣財團收購在臺的"壹傳媒",多ㄧ半是想順手接收別人己成型經營內容,凸顯財團經營媒體是一種"速食文化",不肯腳踏實地的紮根作起。

  其實當香港老闆走了後,己帶走了他原本的理念和風格,剩下來仍是ㄧ群臺灣人才,難道臺灣老板們是要以高價購買黎氏的羶腥狗仔理念?其實臺灣老板們如要瞭解,不能善待人才、不能尊重專業,那麼再多的錢財是無濟於事的。

  奇怪的是,臺塑集團在王永慶在世時,曾出資數十億元,買下當時體質不錯的"臺灣日報",以石化工業見長的集團,缺乏辦報理念,也沒有傳媒市場的專業分析,沒有幾年,該報也是走向關門大吉的路,是臺灣經營之神少數投資失敗的案例,如今臺塑再度重金投入,而且言明不主持、不經營,但要求賺錢而已,如此奇怪態度,就是擺明了,只是要參與控制ㄧ家媒體而已,真是很奇怪的大股東。

  旺旺中時集團的參與,看來也有幾分奇怪,集團中現有的紙媒和電波媒體,己經營得相當吃力,再加上數年前投資香港亞視的失利,在集團來說,經營媒體並沒有達成當初預想的目標,如今再度重資投入,如果只是逞ㄧ時之快吃掉蘋果日報,那也未免太意氣用事了,而"旺中集團"擁有的媒體過度集中的事實,又要如何通過相關管制條例?又如何面對社會大眾的各種質疑呢?

  中信辜少當初為了有ㄧ個新舞臺,不惜以巨資想購買臺灣"壹傳媒",但沒想到金管局的"三不"禁令,讓他的參與已顯得沒有意義,何況其家族已擁有"緯來"衛星電視平臺,用已有的資源多作一些新聞及娛樂,頻道擴張應不是難事,何苦要繞遠路、花大錢去作相同的投資呢?

  這樣奇怪的組合,用鉅資去購入ㄧ個並不十分成功的傳媒機構,而不肯以同樣資本去作紮根式、自發性以本土人才為主的媒體文創,對臺灣傳媒人來說是種蔑視和輊侮,那,臺灣的企業領袖,也許會真被香港人看扁了。(作者為資深電視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