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戰車在北部發生事故造成一死四傷。由於傷亡多又加上現在是募兵困難時刻,事故隨即與許多媒體報導。
事故發生四天以後筆者在南部大學演講,詢問現場五十位同學,知道這事故的同學不到四分之一。要是以前在傳播科系有這種結果,可能老師們會開始感嘆學生不看報或者不重視新聞。可是環顧最近許多電視媒體的報導方式,似乎也開始讓我有點懷疑多看台灣的媒體好還是像這些學生一樣保持距離好?
原因是幾乎一整天有好幾台的主播都用很多情緒性的口吻陳述這個事故,好像為家屬討公道,全力貶低軍隊管理。而內容陳述聚焦於碩士和台積電,重複描述死者碩士學歷與已經錄取台積電等背景資料。難不成死者要是不是碩士就沒有價值?要是沒得到台積電工作機會就價值打折?
另外,一再強調戰車幾年三次出事,但每次的原因背景適合連結陳述嗎?只提出這種連結卻沒有接下去的配合稿,要傳達的是印象還是真相?
其實媒體圈的同業不難理解,報導一再強調這些背景是一種包裝,以最情緒性戲劇性的資料堆砌吸引力已取得收視。媒體只是求吸引力,也許無意傳達什麼價值觀,但是從民眾吸收資訊的角度看,旁白、圖卡字幕和訪問都一再聚焦碩士與台積電,很難不讓人以為學歷和高薪工作就是人主要價值的一部分。
是媒體反映社會價值還是媒體帶動社會價值,這種問題在傳播學術界也許永遠是雞生蛋、蛋生雞問題。但無疑的,媒體可以選擇報導角度與內容。
筆者過去長達九個月在採訪募兵專題,又以戰車部隊為主要對象,並且實際觀察從基本訓練到時但行射擊演習的過程,也跟許多位幹部和士兵討論繼紀律、安全、服役時間、訓練品質與部隊管理問題。看到戰車出事,故事的本質應該是為什麼出事?部隊成員的溝通品質如何?值得討論、有建設性的角度可以很多,讓大眾不只體會家屬難過,還可以學到更多看問題的角度與態度。如果訓練不足,可能與需要時間有關,但是誰使役期縮短到一年?讓新兵需要立刻參加基地演習?是軍方嗎?其實是政治人物,以及想以配合政策保官位的軍方吧!?背後結構問題凸顯,關鍵問題不是現在的那幾個基層幹部與士兵的問題。試問,當時通過縮短兵役的立法委員沒有責任嗎?為何只將報導止於批評質疑訓練不足而已?
就像醫院開刀房明明有操作程序也會發生意外,醫療界不斷開研討會討論如何避免意外。軍隊使用武器也有操作程序,但還是可能有各種意外,也一樣要學習避免重複錯誤。如果能討論意外怎樣成為意外,才不會累積變成「意內」,是不是比碩士和台積電更有建設性。
台灣媒體近年來很喜歡拿學位、財富來做文章。看重人的前途並沒有錯,但是消費這些背景資料來吸引觀眾讀者,甚至各種意外和犯罪也都拿學位冠以為嫌犯主要身分,有助探索問題的本質嗎?
從麵店到校園再到家庭和辦公室,處處都是家屬狂嚎和碩士、台積電。事故傷亡當然值得同情,也許有的媒體認為這樣催促才能迫使軍方有壓力而重視改革。但冷靜想想真是這樣嗎?
倒是幾樣報導元素又再重複傳達學位與職業的社會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繼續滲透大眾。要以這些元素界定人的價值嗎?這真的是我們期待的媒體內容嗎?現在看一些電視媒體,除了很多置入性行銷的假新聞叫做新聞可能誤導大眾以外,還有不少老是戴了可議價值觀帽子來包裝的新聞。
一位國民日復一日、一而在、再而三的暴露在這些報導下會形塑怎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