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新聞周刊」(Newsweek)將於今年底走入歷史,改以數位化的「全球新聞周刊」(Newsweek Global)與讀者見面,這是否意味著新聞性周刊不再享有可敬的地位? 答案是否定的。

  有「雜誌先生」(Mr. Magazine)稱譽的密西西比大學新聞系教授哈士尼(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journalism professor Samir Husni)說,一本著重第一流深度分析報導的新聞周刊仍應在新聞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以「時代雜誌」(Time)及由「商業周刊」(BusinessWeek)轉型的「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為例指出,好的新聞性周刊都是讀者必讀刊物。

   談到「新聞周刊」,這位雜誌專家相信,雖然這本刊物是在發行與廣告雙減的艱困中掙扎圖存,卻是因為布朗 (Tina Brown)弄錯了方向,加速了它的悲慘下場。

  創刊於 1933 年的「新聞周刊」曾與「時代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同樣擁有眾多讀者,在美國新聞界享有崇高地位,但到  2010年時,因為連年虧損,它的母公司「華盛頓郵報公司」(Washington Post Co.)以一元售價將它賣給了商人哈曼 (Sidney Harman)。

  哈曼將它與 Barry Diller 的網路報「野獸日報」(Daily Beast) 合併,並敦聘著名雜誌主編布朗 (Tina Brown)主持,試圖力挽頹勢,可是仍難以改變這分刊物的財務情況;哈曼於 2011年去世後,他的家人不願意再投資挹注,Barry Diller 於是宣布:「新聞周刊」面臨絕境。

  布朗以主編「談話」(Talk)這本刊物開始,在美國雜誌圈享有聲譽,她曾任「浮華世界」(Vanity Fair)、「紐約客」(New Yorker)這些著名周刊的主編,接手「新聞周刊」後,她勇敢地試行以一些煽動性的封面和報導吸引讀者,可是那些封面召來的不是讀者的讚賞,而是許多爭議與憤怒,結果連新聞界人士都看不下去,雜誌也因此繼續失血,終於導致不治。

  說一句公平話,雜誌原本就有被時代淘汰的難逃宿命,報紙數年前開始做一些專題報導與分析,取代了周刊雜誌的強項,到了網路世代,網路中的諸多評論和報導彈指可得,更加遽了對雜誌的挑戰,「新聞周刊」的下場早可預料。

  可是,哈士尼認為,布朗忽視了「新聞周刊」的讀者群,加速了這本周刊的悲慘命運。他說,布朗力圖振興,但是她並沒有依據這本刊物原有的體裁,提供具有智力激盪的內容給它的讀者,在布朗的主持下,它只反映了她個人的風格,讓這本周刊與讀者和市場脫了鉤。

  他說,缺少了它應有的內涵就無法正確顯示「新聞周刊」的 DNA,而那正是這本刊物讀者所需要的。

  布朗和「新聞周刊」CEO  奚娣 (Baba Shetty) 在一則明中說,「新聞周刊」並不是要跟它的讀者說再見,而是要以「全球新聞周刊」的新名字在網路上發行;她們說,對所有愛好這本獨特刊物的讀者及每週五截稿後一起手忙腳亂編雜誌的同人來說,停上發行紙本周刊是一個極端困難的決定,可是繼續發行印刷本周刊又是那麼艱難,因而必須在邁向「新聞周刊」明年發行屆滿 80周年前,為延續新聞使命及迎接數位化時代的來臨,作出了這麼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