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野黨炒作,或是政府、台電不爭氣,毫無疑問地,已花了超過三千億、遠高於核電廠常態建廠經費的核四該怎麼走下去,是新春立院開議新閣第一號地雷,相對也是在野黨炒作社會力高難度的拿捏,更是這個國家、社會如何安全地走過渡口的關鍵。
不僅國會殿堂,接下來三月八日「媽媽監督核四聯盟」成立、全台串連反核遊行、三一一福島核災兩週年、台電提出核四追加預算…,這每一件事掀起的爭辯,都可能讓臺灣面臨撕裂,或者對前景選擇多一分理性思考。這其間,媒體角色若是跟著任一方起鬨,付出的代價將極為可觀。面對臺灣社會在這場豪賭付出的代價不至東流,媒體讓兩造開闢對話空間的責任至關重要。
支持或反對核四,整個社會氛圍都幾乎都被媒體導引、操控,這是媒體必須認清、承受且謹慎以對的事實。這對第一線記者當然有相當難度,一方面對臺灣能源現況、台電、全球核電現況的基本知識不足,掌握有限下怎麼謹守記者的忠實呈現立場、確保不偏不倚?過往迄今媒體在此議題的傾斜,又該如何解釋?
但是,再怎麼不了解,只呈現事實的立場公正,與堅持程序正義的唯二、僅有的堅持原則是不容質疑的;很遺憾,這正是臺灣近幾十年有關核電新聞媒體最失職之處;可能因為記者個人的血氣方剛,也可能是怯懦於媒體老闆的立場,但新聞界的朋友別忘記,事件過後大家會審視記者的角色。
首先,媒體應謹記只有事實、沒有立場的原則;讀者或觀眾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完整的思考空間不該被媒體宰制;尤其是讀者不設防,但媒體有意誘導的惡劣局面。這得承認,過去好幾波的核電討論,確實因媒體的不夠客觀、有既定立場,而讓討論的意義盡失。
所謂「議題討論正義」,指的是循序釐清每個糾纏的關卡。核四的討論目前的問題,是不同立場的各造都試圖以偏蓋全;試圖扮演公正角色者的一方面有既定立場〈或傾向〉,或是擷取自身利益;唯一能夠主持「正義」、導引討論走向的角色,當然是媒體,及時地清除雜音。
媒體主導討論、釐清事實的過程,第一服膺的應是只有事實沒有立場、接受訊息沒有位階。不管你是總統、董事長或販夫走卒,不考慮政治立場,管你藍綠、無黨無派,臺灣得走下去,就得放下任何政治算計,臺灣能源的客觀條件匱乏必須承認,老百姓及產業的用電需求也不能不顧,準此,大家來想想,我們哪裡是去路,哪裡是退路?
再者,根據自己的專業檢視並評論訊息。例如馬總統日前接見法國前核能安全署長拉科斯特時,表示核四裝填核燃料棒前,「將邀請公正的國際機構評估認證以確保安全無虞」;對馬總統的越級指揮媒體就應指正,這正是日本福島事故政府救援不力的主因。更且,我國核安若需經過「公正的國際機構評估認證」程序,原能會形同跛腳是立見,且誰又能保證核四不至成為國際核電老千的甜點?
面對核四這樣超過三千億的公共建設,尤其又因政治利益介入的主導或鼓譟,其實都是拿臺灣的前景下注;媒體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尤其需要扮演主導討論的力量,就像討論會的主席,一些有題外企圖的發音都該摒除,大家回到正題,沒有情緒,沒有情緒,畢竟是為臺灣這塊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