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傳播快速發展,Mashable.com 總編輯卡 桐 (Josh Catone)沒有想到,選民只要在智慧手機上按幾個鍵,就能捐款給他們認同的候選人,但他確信,再經過幾次選舉後,至少在地方選舉中,人們將可透過網路投票(internet voting),選出他們認可的公職人員。
Mashable.com 是一個主要的新聞、生活資訊供應來源,每一個月有二千萬人上網搜尋他們需要的訊息 。
從數年前開始,Mashable.com 就著手探究社群媒體對人們每日生活的影響,研究主題涵蓋生活方式、娛樂等,當然也包含了政治,透過數位化的觀察角度,瞭解在一個智慧型手機與平版電腦使用率激增的趨勢中,人們受到什麼樣的影響,科技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
卡桐說,早在 2008年時,Mashable.com 就已查覺到,年輕的歐巴馬參議員如何利用網路集結選民對他的支持,在去年美國大選中,歐巴馬總統成為透過簡訊服務 (short message services) 爭取政治捐獻與選民支持的第一人,藉著簡訊傳播力量擊敗了挑戰對手羅慕尼,贏得連任。
運用數位化技術作為競選方法因而受到許多有意參與下次競選的政治人物的重視。卡桐指出,歐巴馬當選總統那一年,全美大約只有 500 萬人使用推特 (Twitter),可是到了現今,已增為二億人,那時臉書 (Facebook)的使用者只有 1億 4000 萬人,現在已增加到了 十億人,這樣的發展趨勢使得 Fox News Channel 在去年總統選期間,刻意在螢光幕上打出每分鐘推特人數的增加統計,而事實上, 像這樣一個廣受民眾使用的通訊平台不僅限於政治選舉,也包括了其他生活層面。
參與撰寫這項研究報告的 Mashable.com 專欄記者柏屈朗西奧 (Matt Petronzio) 發現,社群媒體不僅可供候選人打競選廣告、募款,而且還能提升投票率;雖然還難以統計出透過社群媒體能增加多少投票人數,但在去年的大選中,僅僅一個 Rock The Vote 社群媒體上就有500萬年輕選民完成登記(美國選民在投票前須先登記),問題在無法確知這些已登記的年輕選民裡,有多少人真正去投了票。
他引用一家媒體策略與技術公司 Thomas Gensemer of Blue State Digital 的統計出,在 18 歲到29歲的年輕人裡,有 66% 擁有智慧型手機,此外,他估計,全美有8000萬選民在決定把票投給那一位候選人之前,都是透過手機的 app 功能取得相關政治資訊與評論,這情形比 2008年增加了 200% 以上。
正因為這樣的發展,卡桐相信,即使聯邦政府繼續以安全理由反對網路投票,為了追求便利,選民將迫使政府朝那方向逐步開放;他預計,再經過幾次選舉,就能使網路投票成真。
他說,憑什麼一定認為紙選票比電腦投票安全,持這種看法的人無非是因非理性的恐懼,推動網路投票的人士也曾提出證據,顯示投票機也出過問題,甚至有計票人員偷偷把成箱的選票投入河中,使某一位候選人無法當選。
至於為什麼網路投票比較容易先在地方選舉中實現,卡桐表示,那是因為地方政治人物比全國政治人物更容易利用社群媒體接近選民,那樣雖不是沿街挨家挨戶去按門鈴,親自向選民拉票,但仍然是一種對話的方式。舉例來說,歐巴馬在推特上有 2000 萬支持者,他無法跟每一位支持他的人互動,可是一位小城鎮的市長,只有1000 名推特支持者,他就有辦法跟他們作一對一的網路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