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過年之前,邀集臺灣五家無線電視公司的總經理,在總統府會面,聽取臺灣無線電視的現況,及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在多年台灣政壇藍綠惡鬥,又逢近兩年台灣經濟極不景氣時,馬總統開始關心電視產業的困難,貼近民間生活的實際面,是一件好事,但為時稍晚了一些。

電視產業現況是:陷入困境

  過年期間,又逢大陸節目在電視大量重播,並仍然搶佔名列前茅的高收視率,更顯現我們電視產業的困境現況。

  大家都知道,馬總統最倚重的頭號幕僚金溥聰,是大眾傳播專家,出身政大新聞系教授,所以,自其首次參與總統競選時,就應有很完整的電視產業政策,只可惜現今已五年過去了,原本基礎還不錯的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不僅喪失了原先在亞洲小有名氣的地位,反而在影視平台多元化之後,顯現疲態、積弱不振,連年虧損,吃掉原先老本不說,更在民營化之後,還是不見好轉。

  臺灣電視只能以低成本的製作,應付觀眾,面對外來的強勁節目,變得沒有招架之力,只能以較為便宜的價錢購買境外節目播映,長此以住,臺灣電視將陷入更為艱苦的環境。

數位時代早來 電視台轉型卻太晚

  去年政府正式分期分區,停止在臺灣電視服務了六十年的類比訊號,使全台進入數位時代,這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已屬後段班國家,而且政府以鉅額公帑在訊號改變前後,廣為宣傳,本是無線電視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但無線電視公司本身卻無完善的配合措施,並無精彩節目在數位頻道中播出,其中也因為市場微利或虧損多年後,已無充裕經費可以自製精采的節目。

  台灣無線電視去年進入數位時代,於今看來是錯失了一次轉型良機。回憶民國五、六十年代,是無線電視在台的全盛時期,當時的類比訊號需較多的頻寬,加上交通部及國防部持保守態度,保留了過多備用道,報禁也尚未解除,所以台視(政),中視(黨),華視(軍)三分台灣的廣告大餅,年年寡佔也年年獲利豐厚,這種安穩輕鬆的營運模式,使老三台慣於安逸,也只慣於採取低度競爭,不僅缺乏國際觀,對全球電視產業的未來,更沒有掌握。所以當收視平台多元化之後,老三台面對新增的百餘頻道及其他新媒體來參與廣告大餅的分食,既沒有事先的準備,又缺乏快速的應變能力,只能是節節敗退,落得今日的場面。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及多元電波傳訊平台的發展,新時代衝擊所有類比訊號電視台。

  但像美、歐、日、韓等與我們背景相同的國家,當然也受到影嚮,但是因經營者有專業經營背景及實戰經驗,不像台灣老三台人採酬庸任命,這些國家的電視經理人在科技提昇、潮流改變時,能及時的應變,使他們在轉為數位播出後,不但沒有遇到太重的打擊,更發展出更多頻道及更多元的服務。

  我在民國六十年到華視工作時,因轉播世界少棒錦標賽,而與美國ABC電視公司有所接觸,後來才發現他們除了全力發展新聞、體育、綜藝、戲劇等節目之外,並很早就在衛星及有線電視中另投資,為設立ESPN早作準備。如今ESPN的多頻道服務,已是全球體育節目的第一品牌了,可見他們在傳播平台將多元化之初,即早有警覺,並作了必要的佈署,擴大了服務及營收。

  民國八十年代,我投身首批臺灣衛星及有線電視事業時,已感覺全球的傳播環境必有劇變。當時的美國NBC電視公司,已立即成立CNBC衛星及有線電視,當時就成為舉世權威和普及的財經新聞頻道,以至於今。

  上述少數的實例,說明了原先類比時代的電視網,若早有警覺,及時採取多項應變的專業判斷,力圖奮進補強的多種策劃與措施,才能面對危機和挑戰。

老三台過慢面對新時間

  反觀臺灣無線電視,當年在黨政軍的背景下,以酬庸的方式任命三台負責人,在頻道寡佔時期尚有獲利優勢,但當民國八O年代有線電視席捲臺灣時,就無招架之力了,以至年年敗退,無線電視成了艱困的產業。民視在奮鬥多年後,才有今日勉有盈餘的局面,然而這些擁有國家珍貴頻道資源的無線電視,卻已是欲振乏力了。

  馬總統擁有最好的傳播幕僚,卻沒有良好的電波傳媒的輔導策略,民進黨及國民黨在尚能掌控官方媒體時,沒有嚴肅面對艱難的新媒體挑戰,依然以酬庸性質,胡亂派任無線電視的負責人,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法,當然就喪失了這些媒體的轉進和改革的良機。

  無線電視在數位化之後,已出現更多的頻道數,而未來即將面對的是有線電視的全面數位化,不僅頻道數又爆增,而且服務更多元化,更殘酷的是外國頻道將充斥其中,屆時臺灣無線電視的存續,將面臨更大的考驗。

  電視產業的龍頭-無線電視正陷入困境,對全民及社會日常生活接觸,及文化層面的影響,也是另外一大隱憂,馬英九總統出面關切了,但問題依然難解。  

  那麼,臺灣的無線電視未來將何去何?仍是一個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