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以後日本電視台製作專輯探討台灣高雄小林村崩塌事故,率先明確指出原因、並以動畫呈現。這個日本製作的節目曾引起國內防災與媒體介議論,何以日本人比台灣人更了解台灣災變事故?筆者不久前在日本看到商業背景的東京電視台一個防災綜藝益智節目,看到這個節目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NHK有可能作出那個小林村事故報導了。

這個防災節目長度達四小時半,由池上彰主持,討論耐震、制震、免震。不免讓人懷疑,觀眾怎麼會願意看那麼長時間、嚴肅的節目?

節目現場做好地震模擬

節目實際運作,其實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各樣現場實驗與事故資料片的交錯,加上八位來賓不時問答而組成。這些來賓涵蓋不同性別年齡與背景,有助多樣性問題互動拉近與觀眾共鳴,參與現場實驗,還可以投票對主持人臨時提出的防震疑問表示看法,參與感很高。為了配合這些互動,光是現場動用執行實驗的技工和參與討論的來賓以及攝影製作人員前後不下百人之多。

主持人池上彰原是NHK兒童新聞主持人,在製作兒童新聞時就針對新聞提到的主題製作帶領觀眾到現場了解專業背景知識的節目,例如核能、造橋、高速鐵路等等。離開NHK之後為自由主持人,在這個探討防災的節目繼續發揮主持的才能。

節目首先以電視牆呈現古代日本地圖與近代日本地圖,分析日本早年地震記錄與近年地震記錄顯現的訊息趨勢,結論是頻率、區域與型態的改變加上如今的生活型態與建物材質改變,因此未來需要哪些防災措施來確保傷害降低。

再以過去發生事故的圖片詳細分析顯示的意義,從不同大樓斷裂是怎麼個裂法來說明,防災並不是有做就有效,要看生活設施本身的造型設計與材質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關係。從大樓社區到家庭用品再到一個螺絲釘,各樣實體模型與動畫唯妙唯肖很有質感,做得就像台灣模型玩具店那些精細的飛機模型一樣,裡面還有縮小的制震油壓鋼樑等細部設施來供節目搖晃實驗。

除小比例模型,電視台大型家庭劇場的完整景片也都搬來棚內,供作敲打實驗。有的家具看起來已經加上各種鎖釘,但未必都安全。大致新幹線的支架,小至家庭書櫃,節目都會用來穿插對比,再向觀眾說明一般日本都市現在主要採用的防災施作是哪幾種類型。再以立體動畫說明,一個人處於這些家具、在不同地震時將如何被周邊高高低低和不同滑動力量的家具打傷。為了增加視覺效果與真實感,製作單位還在棚內鋪軌道,將房屋景片架在軌道上模擬地震。

除軌道型實驗,還請來各種熟練的技工現場固定高大的書架,然後不同磅數繩子拉扯製造模擬水平與垂直地震,讓觀眾看到真材實料的不同木結構對防震效能差異,甚至現場將書架以打釘子固定於牆壁但實驗中書架也斷裂倒下了。之後解釋支撐方式與牆壁材質等細部質料與施作方式的影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時導播取鏡配合很重要。因為隨著實驗讓觀眾看到幾個關鍵角度的強固施作,以及搖晃以後那些結構點有什麼變化。

其中並穿插動畫說明,讓觀眾更了解等一下要看哪個角落以及不同支點之間的互動關係怎麼發生。從牆的正面和牆的背面看安插支點對防震效果有什麼不同啟示。

接著,還有高樓防震的歷年努力成果以及最新的膠質防震材料實驗組對照組效能測試。三塊膠質材料外表像台灣的米豆腐一樣,微綠透明。當震動一開始,三塊不同材質的開始搖晃,分別在不同時間碎裂。

節目將防震設計以具象化方式呈現,因為實驗結果不確定,而且又是新的防震知識,能夠滿足電視觀眾的好奇心,加上不同來賓參與和提出疑問,讓節目流暢有趣。來賓提問也表達自己所知,這種輕鬆兼具理性的探索,能夠企圖吸引觀眾。

充沛人力、細緻企劃成就高品質節目

就在這個節目播出前後,日本下大雪發生老人鏟雪滑倒被沖入下水道的意外。新聞當中也請來救災人員,以不同重量的雪,從屋頂落下做實驗,可以發現足量的雪連木箱都會砸壞,同時在鏟雪時,從屋頂到院子各種著地面材質的滑度等分別實驗,能讓觀眾了解各種居家清理工作的風險。

看來務實細緻的探究是這些節目的共同特色。媒體重視,而且報導企劃讓節目很有料。

換作是臺灣,不曉得媒體決策者是不是擔心這樣的節目沒有收視率,或者認為節目太花成本,所以迄今類似的節目還不多見。

筆者特別留意池上彰這個節目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人數不下百人,而且還列了好幾個地震研究單位,可見在企劃階段動用可觀時間與消息來源。這又讓我們想到,台灣相關單位的學者專家若與媒體合作,將科學知識普及有多少意願和轉譯知識的素養?也許未來多製作這類節目,能夠鼓勵學者發展更好的科普能力。

此外,據山口縣德山大學教授紙矢健治告知筆者,其實日本媒體並非完全仰賴學術界餵給知識、照本宣科而不敢質疑,日本媒體本身就有不少專業知識豐富的記者,甚至當久了被請到大學任教,不是教新聞傳播,而是教地質天候生物等專業學門。

紙矢健治舉例說,過去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發生新航空難,當台灣記者努力找哪位教授願意接受採訪或者能分析空難又還在等民航局說法時,位在日本的NHK不但當天夜間即報導此事故,而且於第二天中午已經能解釋空難的原因。曾在富士電視台工作的健治說,就他了解,在日本,商業台報導僅須掌握事故大約的傷亡人數,可是NHK則會對於數字和資訊有更高的要求,提供的往往是精確的數字。

為什麼NHK可以這麼快解釋新航空難始末?其實一發生意外,NHK就已經透過台灣的記者和平時與台灣民航單位建立的關係掌握到關鍵的資訊。另一個例子是早年日本飛機在北部被劫機,媒體率先報導飛機要往北韓去。因為懂韓文懂日文的記者在涵館機場附近截聽塔台和機上的對話,所以能提供第一手資訊。這些例子顯示,平時與相關單位的紮根訓練,和記者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樣重要。

儘管各種手機網路等媒體發達,一再讓傳播學術與實務界對傳統媒體存在價值感到懷疑。但從以上的故事似乎可見,真正有內容又比較複雜的知性節目還是需要時間、需要人才。

許多製作環節都到位,才可能成就高質感的節目。因此傳統媒體還是有發揮空間。日本的例子至少讓我們看到,透過收視媒體讓民眾面對災害有更多預備,國民知識水準提高,不但大家一起重視預防,碰到災變也比較不會老是報導:「怎麼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