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播理論演進歷史中發展中,國家如何運用大眾媒體促進現代化一直是重要議題。健康促進又是基本領域之一。在台灣,新聞傳播科系學生多少從學術著作略知一二(如李金銓教授的著作)。現在是個全球化時代,基於培養國際公民責任加上網路便利,建議相關系所鼓勵同學多涉獵英美日歐洲以外他地區的媒體與社會發展現況,增廣世界觀圖像,也可從許多不一樣的故事學習提昇同理心與競爭力。

筆者不久前在非洲東南的馬拉威訪視,獲悉一個在當地知名的電視節目,齊切瓦語名為Tikuferanji(網路可見一些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6p-GGc9Ac),中文或譯為「為什麼我們正走向滅亡」。聽來頗聳動,如果了解馬拉威處境就比較能理解。

這個國家曾是台灣邦交國,國民所得只有五、六百美元左右,愛滋病比例很高,扼殺中產階級和青壯人口,造成更多貧困和自我形象受損的人。當地有識之士和國際援助組織希望改善醫療與社會問題,想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於是由安息日會國際援助組織ADR (http://www.adventist.org/mission-and-service/adra.html)主導設計並爭取丹麥國際服務機構Danida經費支持(http://um.dk/en/danida-en/),於1996年製播健康促進廣播節目Tikuferanji。主要目的是推廣宣導愛滋病防治和安全性行為。內容形式以當週相關新聞和戲劇形式進行,藉由民眾平等對話,來啟發大家省思,辯論劇中人的想法和作法。

後來因為受到歡迎又有效果,在2001年開始製播電視節目,這也是馬拉威開始籌劃電視事業的時候。節目每週一次,於晚間八點也就是晚間新聞後播出。邀請馬拉威知名的演員Michael Usi主持。

起先這個電視節目仍以愛滋病宣導為主,一方面以戲劇進行比較保護真實個案隱私,讓觀眾比較從旁觀者角度去省思覺察自己的挑戰和如何避免風險。另一方面製作單位也四處到各鄉村拍攝,這樣觀眾可以看到不同風情也交流各地的防治處境和作為。

由於內容再獲好評,節目不但以愛滋病為主題,進一步拓展到人權、童工、婦女地位、環境問題、新興傳染病、消費權益等議題。這些問題環環相扣,不談這些只討論愛滋是治標不治本,更理想應是全人關懷。

這個節目娛樂性教育性都高,後來在馬拉威成為最有影響力的電視節目之一,並在非洲以大眾媒體進行社會教育亦獲很好評價(http://www.comminit.com/?q=edutain-africa/node/310268)。之後這個節目還搭配在地社區人際接觸的健康促進活動,鼓勵更多民眾參與和共同努力。因為愛滋病不是一部分人避免就可以遏止。

就在研究這個節目的時候,馬拉威當地知名雜誌pride報導奈及利亞獲得非洲足球賽冠軍,同時配合稿整頁篇幅介紹Benin市的性工作者以免費服務任何男人一天為慶賀方式。可見每個社會各有想法而其媒體也各有價值觀。另一方面,馬國有許多外國援助團體設立廣播電台宣導防治愛滋而使媒體界更熱鬧。

但據一位留學美國的馬拉威神學教授奧古斯丁說,有些由外國所支持的廣播電台,居然告訴馬拉威人,愛滋病是上帝的譴責。就疾病防治來說,反而是大大地建立了反效果。這也表示,馬國人民在接收Tikuferanji時,同時接收了其他各樣傳播內容,如此更加凸顯專業、生活化的健康促進節目的可貴。

筆者在馬拉威期間一方面與姆祖祖大學的生化免疫教授討論這個節目,知道他們做了很多很有創意的疾病防治努力。後來又到馬拉威電視台(MBC)了解該媒體的發展和運作,這也才知道,這個節目是在資源很有限的條件下完成。台灣新聞傳播教育,過去對非洲的介紹太少,實在可惜,如果能夠透過認識非洲回頭反省台灣的媒體環境,相信傳播實務或者創意突破,都應該有所幫助。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至少可刺激我們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1.製播資源:馬拉威貧困,開辦電視只有十年,還是國營電視,北部新聞中心只有一架攝影機。資源有限但善用之,一個以健康促進為訴求的Tikuferanji可以成為一國最叫座有影響力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想想台灣光是高雄就有多少電視台的攝影機,還一直在不斷擴增購置數位化,可是我們都拿這麼好的器材每天、每個星期、每年為社會提供什麼節目與生活經驗交流?政府說緊急時候可以徵用頻道宣導,平時呢?未來可不可以為了國民健康更積極的發展媒體遊戲規則,或者鼓勵媒體積極參與?不僅止娛樂,還有更多自己覺得驕傲也得到國際尊敬的硬體運用方式。

2.行銷策略:馬國目前仍有三成以上不識字人口,有些鄉下不賣報紙,廣播是主要媒體。電視很有推廣健康促進的功能。但是馬國很多鄉村仍然沒電或接不起電,所以有電視的家戶總共不到一半,而鄉村更低。所以電視有用但不是全面有用,必須策略性地搭配人際活動。反觀台灣,宣導條件優越得多,但我們有多少數量以及怎樣的健康促進廣播與電視節目?臉書電子郵件和網站固然被認為是不可忽視的新興媒體,但這並不表示觸達率可以涵蓋所有訴求對象。衛生署、內政部(社政)與教育部甚至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究竟怎樣合作搭配來進行預防(prevention)計畫?為什麼有些宣導節目還是用一問一答方式進行(如請問各位專家什麼叫社區健康營造?),看看我們煙捐與每年衛教預算,我們的文化素質、製播經驗和資源真的只能供應這樣的內容嗎?

3.媒體經營:馬國有很多複雜的歷史背景造成今日發展困境,仍是國際間疾病管制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被援助國之一。其媒體要發展優質節目不容易。但是在幾個對社會問題視而能見,並願意採取行動的單位一起努力下,加上與在地人員合作,贏了許多捐助單位認同,這才建立了這個節目。台灣不論政府或民間,習於先有錢再想怎麼用,而不是先有想法再找資源。事實上如果能提出很好的健康促進宣導節目構想,能有真誠相互顧念而非算計利己的國際普世價值思維,將會幫助我們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機會,也許也可以透過國際合作取得資源來製播節目,而非只是困於現狀在越來越有限的廣告資源下打轉。關鍵是我們對大眾媒體經營的認知與期待為何?一直彼此貶低和哀嘆媒體現況並不能產生變革。

4.價值再造:Tikuferanji傳達的不只是』「安全的性行為」這類的技術性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彼此顧念,要認識自己的弱點,要能自己站起來而不是一直依賴別人救助,這才是真正活出人的尊嚴與價值。我們有時很容易以財富持有來看待人的價值。若以物質豐裕來高抬自己時,我們真的比馬拉威人更學會了為自己的言論行為負責嗎?從所得高生活品質也高的丹麥等北歐國家到非洲比較困苦的馬拉威,都在努力製作節目鼓勵國民做負責任的公民,不論對家庭對社會,我們的媒體做了哪些?我們有鑑於今日台灣與未來趨勢,我們還可以做哪些?怎麼樣的形式更可以得到觀眾共鳴?一個推廣吃到飽而醫生們不要命拼烈酒讓在一旁同席的衛生局科長不知所措的社會倒底發生甚麼事,我們需要怎麼面對才能保有健康國力?

非洲在台灣不論學術界還是傳播界都還是資訊不足的區域。但許多發展經驗很有參考價值,幫助我們省思自己的處境珍惜所有,也幫助我們想到相對物質富裕的社會,我們到底如何運用媒體,我們希望把台灣變成甚麼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