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的公視董事長邵玉銘日前表示,即將召集董事會商討擬定"公視經理遴選辦法",並希望有經驗,有理想,有企業規劃能力的社會各界人士,都能踴躍參加遴選。文化部及邵此次從善如流,可能會為公視帶來一條健康、公正、創新的永續經營之道,但可惜這樣的想法整整晚了二十多年,(公視籌備始自1990年)。

緊接,文化部在八月下旬修正了"公共電視法"草案,將公視董事長由有給職改為無給職,將原先公視的"首長制"改為"總經理制",現有董事17至21人下修為11至15人。這些修正都是針對長期公視的爭論與外力掌控,作了對症下藥的修改與設計,廣納各界不同建議,以期有效解決公視早已存在的問題,龍應台主持的文化部改革的新思維,雖然在時間上晚了ㄧ些,但應受到肯定與歡迎。

卓越新聞基金會近年來關注臺灣公視健全的發展,多次建言公視的人事制度應有公正透明的體制,政黨及政治勢力,都要徹徹底底放開自已的利益,解除掌控傳媒的心態,才能為當初設立公視的初衷,完成"公民媒體"的理想,只可惜當年執政黨及政黨輪替後的政權,都看不出公民社會的時代已然到來,讓公視過去二十年成為朝野搶奪的地盤,讓公視空轉了多年,耗費公帑,犧牲了臺灣閱聽人的權益,但願此次是執政者真的看開了,讓公視真的回到公民社會的懷抱中,讓全民共同疼惜這個已進入成年的媒體,能讓其自行跨步獨立行走。

文化部及邵玉銘能接受各界建議,用公開,透明的遴選制度來產生公視未來的掌舵人,其立意是避免公視人事的決定,落入政黨及派別的掌控,作到多年來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呼籲。但希望未來在執行遴選時,真能排除外力影響,達到為國舉才,獨立營運的原始目標。

其實劭玉銘的這番宣示和談話,足足晚了二十多年,造成多年歷屆公視人事及業務的紛紛擾擾,浪費了時間和公帑,實在可惜,希望邵玉明能將功折罪,全力維護公視的公正獨立路線,為健全台灣媒體的努力,踏出重要的ㄧ步。

邵在此次是以前新聞局長的經歷,表達爭取出任公視董事長的願望,他在先前表示公視是在他局長任內,開始籌劃建台,對公視有ㄧ份感情及責任,他同時提到"有始有終"四個字,但希望他任董事長是基於前一項原因,而不是後者,但他如果也無力整頓公視,也有可能最後走上"廢公視"之途,那時候才會由他出面作"有始有終"的行動。

台灣公視在邵玉銘當年籌劃時,就沒有公開透明的原則,以致其重要人事案,都有政黨及派系的酬庸性質,在當時在野黨強烈堅持及監督,員土要求充分新聞自由,自主,要求更合理的勞動條件,尊重工會等訴求和現實環境界下,公視自始就面對外在及內在的挑戰,是"老三台"時代未曾有過的局面,主事者未察覺時代己經不同,仍以"掌控"心態來經營"公視",當然內外的挑戰不斷,矛盾不斷、爭執不斷,二十年來無法發揮公視在台灣的功能,而且成了台灣傳媒最大的爭奪案,後來不惜數度鬧上法庭,讓台灣的"公民社會"看到了"公視"最大的笑話。

所以,現今邵玉銘擔任公視董事長,當然應以贖罪的心情、態度,重新策劃公視應還諸公民社會,作好獨立公正、遠離政黨、政治、派別影響的路線規劃,讓已耗費了二十多年時間和公帑,在回歸正常後趕緊為台灣閱聽人,作出傑出優質的服務。

其實,公視的改革現在只是起步,其董事產生及董事會組成、董事長的產生、重要人事的用規則、播出節目的企劃如何能透過公開程序訂定等,都是未來要逐步配套改進的重點工作,主事的人都要以志工般的心情全力奉獻,捨棄高高在上的長官心態,為公視志業作出可長可久的百年規劃。

全國觀眾都在看著ㄧ個二十歲的公視(連籌備期),走進一個新的階段,如何交出未來傲人奪目的漂亮成績單,讓我們共同的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