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四日(週六)下午,原先很多同胞都好整以暇預備看公視策劃多時的「馬蘇辯論」,因這場難得ㄧ見的公共政策活動,正是公視倡導公民社會中最有意義的節目,讓不同的政策爭取全體公民的瞭解,參與,支持。但原先說好的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竟然臨時宣佈退出,使我們想建立公共政策辯論的美意和慣例,一下子全被推翻,很多預備從這場辯論中要瞭解服貿協定的同胞,現在只能一再重聽朝野兩邊的各自口水大戰了,而依然對服貿協定瞭解有限。
台灣需要的是公共政治的辯論
這樣的公共政策由朝野兩黨作不同思維的辯論,早該在台灣舉行,以顯示我們民主政治公民社會的成熟,且每回朝野對政策有對立時,其實都應透過公聽會,辯論會,來協助民眾對未來的政策走向,及其可能對我們產生的好壞影響,作較完整,較徹底的瞭解。
但最近幾年因兩岸政策,可能帶給台灣的有利或不利的判斷、預測,只見朝野爭論不休的口水大戰,以最近十多年來的史實來看,國民黨傾向以和平方式與中共委婉的,甚而是委曲的試探、突破中共笑裏藏刀的經濟圍堵,進而再與其他國家簽約,所以國民黨只能好話說盡,但在野人士抱持絕然不同的看法,甚或恐嚇誇大其壞處,而最後總是在立院混亂紛爭中,要強行通過相關法案,在國際間及對岸,都看到台灣演出的一齣齣的鬧劇,而民眾無形中被分為極端對立的兩派,始終無法理性的探討政策、瞭解問題,甚為可惜。
本來傳媒就肩負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和宗旨,但不幸的是台灣傳媒早就選擇了主觀的立場,不但不能客觀的報導或討論,更是就自己主觀觀點或意識形態,宣揚自我看法,所以傳媒早就被定調為藍、綠兩邊,當然閱聽人也就都在有色的情況下,看待新聞報導及隨之而來的分析和評論。這次能因服貿協定的歧見,邀請兩黨主席進行辯論,就各自觀點來說服同胞,爭取支持,本來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好不容易成局的"馬蘇"有關兩岸服貿協定的辯論,但因民進黨突然在十一日下午主動發出聲明:因國家面臨重大憲政危機,已非辯論的適宜時機,所以蘇貞昌將退出辯論。
民進黨中央的幾句聲明就將公視從提案、協調、籌劃、製作近月餘的連串工作全面推翻,完全不尊重媒體人為國家重大政策安排辯論的心意,不顧傳播人士多日的幸苦,民進黨首先應向公視作正式公開的道歉;
民進黨也完全沒有顧慮到閱聽人的權益,及藉此向公民社會說明在野立場及我們可能受到的傷害,所以,蘇貞昌主席也應何我們的公民社會作適當的道歉。
其次,這半年來朝野雙方為兩岸服貿協定是否應簽署?如何簽署?應否在立院逐條審查?及是否會造成我方服務業的重大損失?等重大問題,有大相逕庭的申論與預測,使得全民都人心惶惶、不知何者為是。
執政黨雖已深入民間舉行很多的政策說明會,但在反對人士的驚聳的分析中,已使全民為之不安。在距辯論只有數天之時,民進黨突然宣怖退出,是傷害全民"知"的權力,應作出更有誠意更為正式的道歉,因為在野黨戲弄了急於尋求真相的民眾。
前不久,中時集團為了"媒體壟斷"的問題,舉行了大學校際的辯論,使原先深奧複雜的傳媒與學理問題,得以藉辯論比賽,使全民得以在深入淺出的不同觀點中,獲得資訊、獲得瞭解是一次成功的社會教育課程。為何在野黨不想在廟堂論壇上,闡述政策及理論,而要每次都在立院中以霸佔及打架中,來解決問題,真是讓人百思不解。
另外,目前公視每年從政府取得不足額的預算,而且依規定應是逐年遞減,所以公視經費ㄧ直都處在不足的邊緣,為了籌備馬蘇的服貿協定辯論,已動用了部份的製作費用,如今民進黨ㄧ聲退出,大手一拍說得輕鬆,而浪費的公帑怎麼說?
所以,筆者呼籲蘇貞昌主席應體念公視公員籌製節目的辛勞,並應顧及公視經費不足的現象,民進黨除了道歉,也應捐款給公視,以彌補他們的製作及準備的支出,同時也要記得往後要尊重專業!
另外,這可能給未來的傳媒在主辦類似活動時,帶來一個新的經驗,那就是在主辦之初應與雙方簽訂合約,在沒有不可抗拒的現實下,不應片面退出活動,以保障主辦單位的權益,也可養成政治人物對傳媒有尊重的態度。
(本文部份觀點已刊載於九月十四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