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刊的」四個字的後面通常會是驚嘆號「!」,意思是「報紙這麼寫,當然對,有什麼好懷疑的!」這是過去新聞界前輩敬業、嘔心瀝血建立的權威,被信賴;如今這個局面不再,似乎正巧是一百八十度的負面,意思是「報紙寫的也能信!」意思相當揶揄新聞界。

落得這個局面,其實沒什麼好抱怨的。大致比對現今與過往的新聞作業,文采風流這一塊就不多說,那是老一輩兼有騷人墨客的新聞人才可能有,不必太過緬懷的說「典型在夙昔」,但若連新聞最起碼的正確、知識性,以及周延、寬容面都做不到,也是合該被臭。


先談知識面。報紙傳遞的知識是大多數人離開義務教育場域後非本科專業的知識來源,不會去懷疑媒體陳述的真實及正確性,雖然原因之一是沒有能力去懷疑;對媒體而言,擔負許多對知識渴求,又不設防的讀者,最根本的是做到正確性及知識性,不能模稜兩可,模糊帶過。


例如九月初,位在新北市八里的一家從事電腦機殼生產的科技公司,原想利用康芮颱風帶進來的大雨,把工廢水摸黑排進淡水河,結果雨勢不如預期,廢污水把整片紅樹林污染成「陰陽海」,讓人看得怵目驚心;十天後,新北市副市長帶隊查獲偷排的禍首,給予從嚴處罰。


這是則好新聞,但糟糕的是最根本的化學用語、常識未經起碼的查證,以致攪混的讀者的認知。例如「酸鹼度1.67,濃度等同鹽酸」,這個說法就極不精確,國中化學只有「酸鹼值」的名詞,不曾有「酸鹼度」;再者「濃度等同鹽酸」也是錯誤用法,鹽酸只有分子式,沒有一定的酸鹼值,未經稀釋的濃鹽酸甚至酸鹼值達1;若是家庭拿來清潔用的稀釋鹽酸,可能酸鹼值就不會高,那是基於安全的考慮。


同則新聞還有海水酸鹼值、酸鹼混合等不專業的用詞,一定要說錯,恐嫌苛刻,稍微不計較也可以放行;但問題是傳遞的這些訊息將來就成為讀者思考、引用的判斷依據,這就影響很大了。


再談周延與寬容。最近有平面媒體記者帶著殘障團體成員體檢台北捷運無障礙設施,這則報導立意甚佳,發掘問題讓北捷循線改進進到社會公器的責任,但因為新聞要件不完整,只採訪了身障團體的意見,缺少了長期投身公廁無障礙空間改善的一些志願者的角度,無疑是抹煞了這些人的奉獻。


我的理解,臺灣衛浴協會長年奉獻無障礙空間改善,協會老理事長、年逾八旬的吳明修建築師〈東大工學博士〉至少二十年出錢出力,這還不算,為了理解殘障者如廁的動線,不知在殘障公廁趴過多少次,模擬從輪椅轉換到便器的使力點,真是盡心盡力;為了希望有一體遵循的依據,還進一步訂出「人性化公廁設計準則」。這則報導未訪問吳建築師,有欠周延外,相信也讓吳建築師灰心。


給予北捷督促之餘,似也可有些鼓勵。1990之前臺灣沒有無障礙公廁的概念,之後才逐漸補上這個缺口,北捷算有心,捷運復興大安站的殘障廁所打掉重建是個例子;在高架車站的狹小空間布置無障礙殘障公廁難度很高,尤其是爭取便器與地板平的五公分,但最終做到了。媒體與其輕率的苛責,不如給予鼓勵,尤其是對那些開風氣之先者。


「報紙刊的!」曾經是媒體人的驕傲,如今則是欷噓再三,甚至連美食版的推薦都被認為不可信。若淪落到只有打折資訊受歡迎,那還真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