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到日本身心障礙庇護工廠,看到一份內容豐富的報紙《福祉新聞》。在台灣人口老化而弱勢照顧越來越受重視之際,這份獨特的媒體頗有啟示。

《福祉新聞》是全日本唯一的社會福利為主題訴求的報紙。民國四十四年創刊,那是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日本還在恢復民生的階段,就已經有人想到開辦這種專業領域的報紙,而不是等到人口老化才有。目前許多政府社福部門和社福照養機構都有訂閱。

《福祉新聞》總社在東京,每周發行一次、每次發行五萬份,六十年歷經六任社長,即將預備六十周年慶。這份周報可以登廣告,有時一些新的輔具和服務會在此公告。《福祉新聞》一份約三百台幣,以台灣報紙雜誌的行情來說頗貴。據日本朋友說買報紙也有一點支持這份報紙的意味。


提供政策資訊

目前福祉新聞涉及的議題對象包括老人、身心障與兒童。這份報紙不是懇求大眾可憐弱勢團體,也不是只有個團體勸募廣告,而是很專業的介紹社福領域最新政策和相關新資訊。

例如台灣也在爭議的長照保險與薪資過低的居家照顧職務問題。日本今年決定從介護保險挪移出更多經費以提高照顧服務人員的薪水,而且不同地區設計不同加給。這可望讓長久招募困難的老問題有些契機。

《福祉新聞》介紹相關司法判例,讓有類似處境的人參考,還有福島後續社福推動狀況。過去在身心障照顧和老人照顧領域都會發生政府有新的政策,政府也自認為透過媒體宣傳了。然而事實上不同的弱勢者並不見得都如一般人一樣容易取得或理解這些新政策,這使得資源的善用資源甚至過用資源,因而使許多本來政策可以照顧到的對象,最終卻含冤而終。


服務創新的資訊

除了政策資訊,還有服務創新資訊,例如新的洗澡方式、比較科學的失能者排便服務、身障者特殊疾病新的改善方式。更重要的是預防意外以及延緩失能的具體新辦法,還有怎樣讓所謂的失能者發揮更多還有的能力。可見這不是只鼓勵大機掌握政策來搶錢,而是從專業與尊嚴雙重考量,鼓勵人助自助。

筆者曾採訪日本輪椅籃球隊,看到家長怎樣鼓勵孩子自己推輪椅和拿東西。還有十幾位自閉與精神病患者一起在社會住宅中間的烏龍麵店。那麼燙、那麼多樣的產品和台灣可以理解的細緻服務,從廚房到與客人接觸都有這些人來參與。從這些親眼所見來看日本福祉新聞的編輯價值觀就更有體會。

《福祉新聞》也是專業人員的經驗分享平台,鼓勵專業工作人員將投考相關領域國家考試的經驗在此分享。換言之,《福祉新聞》訴求的讀者包括機構經營者、服務者以及被服務者。

多年來,媒體一直被認為是推動民主政治推手。從《福祉新聞》供應的內容走向來看,它以區隔經營讓需要社福資訊的讀者能在這塊園地搜索。這讓許多社會相關資訊可通俗化取得。社福資訊雖然為了照顧大眾,但如果看看政府的許多規範,要整理給不同教育背景和生活處境的讀者,有時也不比科學新知通俗化容易多少。

一份這樣的媒體正扮演轉譯政策的角色。它的網站還有一區把重要的社福政策歸為一起,這對想找新政策的人非常方便,這就是一種網路服務。不必你一直打關鍵字。因為有的重要政策發布時會報導,可是還有很多想知道的人不知道。當然,什麼是讀者非常關切的,這牽涉到編輯要對社福有相當理解。


想想台灣的傳播處境

隨著人口老化和資源分配爭議,台灣也有層出不窮的社福議題。台灣有許多照養機構有自己的單張或簡易刊物,但以募款文宣或刊登捐款徵信為主。廣泛刊載身心障者即時資訊的媒體少,另有少量銀髮刊物,但以推廣養生營利為主。真正比較有時效性的,嚴謹的知會與探討社福政策的報紙專版和刊物還很缺乏。


至於政府各單位通常總預算切割後各社福單位若有刊物也是僅就自己的政績表現一下,而且編輯因為熟稔社會福利,有時也會認為有些事「大家本來就懂」或者「大家本來就應該知道」。然適事實並非如此。讓我舉具體的例子,在採訪關於長期照顧政策時,兩年前,在高雄甲仙遇見里長,本來想請他說明當地政府提供的老人照顧資源使用現況,可是他對政府推動的居家服務並不了解。類似的例子也曾出現在八八永久屋。站在公共資源本來是服務所有人民的角度,資訊都不能確保告知,怎麼談有效推動呢?(當時在一個專家會議,居然還有人說全部都知道政府也供應不了)。

國內有關社福決策不但缺乏有效告知,而且發生爭議時,在現在商業壓力太大的經營環境下,一般媒體點到為止難以詳盡,或者可能取最聳動的角度。至於對決策有幫助的一些討論會,因為和其他新聞比賽吸引力,幾乎很難透過媒體分享大眾,以便形成優質決策或提供多樣觀點和出路。媒體有的還會反嘲「因為我們不是登學術論文」。

這裡舉幾個例子,其一是關於燒炭自殺。媒體一再報導單親自己不想活,也怕自己的小孩遺留下來會很可憐,所以一起帶走。我有位精神科醫師朋友,他說自己想死並把小孩帶走,完全不是負責的做法,只是顯示這位家長需要治療。這位醫師說,「明白地講,有些父母有暴力或者憂鬱等問題,還總認為他存在則孩子才會最好,然而對孩子而言恐怕未必」。這種觀點很有趣也值得想一想,但在激情新聞版面很難成為優先內容,已經淪為吃喝旅遊為主的電視新聞更不用說。

另一例子是腦中風後續醫療的病患越來越多,最近不斷開會討論中風者從醫學中心急性治療因健保給付日期已滿而院後,要去哪裡接續復健。學者專家擬出的決策還是傾向由醫院接手而非社區復健中心。這到底是為了病人還是為了醫院呢?家屬帶著病患巡迴各醫院流浪真的是很高的社會成本與困擾,讓許多人懷疑學者專家的同理心在哪裡。如果能有專業媒體讓所有患者與家屬社群能發聲激盪,對決策週延或有助益。

照顧服務在許多國家的確已經成為產業,因為有太多的軟硬體服務需求未來會出現。日本有寂寞產業,丹麥有同理心產業都是例子。但先進國家常以看見需要的服務為前提,創造多贏。因此台灣照顧服務的價值理念都還有待釐清,才不會讓產業成功卻是人民的潛在災難。這本應是媒體最重要的角色和發揮的功能。

台灣有沒有可能聯合起來創造一份《福祉新聞》?新刊物?甚至一個新的電視頻道或節目?若是有一天能夠開創一個有助公平即時分享資訊的媒體平台,未嘗不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