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兒童是明日成人,他們的視野和對社會文化體認,創造明日成人生活價值與格局。然而許多媒體資訊是為成人設計,兒童未必能理解,甚至接收越多資訊、對社會越感疏離。有鑑於此,歐洲許多國家自1972年起紛紛製作兒童電視新聞,以每日定時播出方式,讓電視成為兒童適合吸收新資訊的園地,包括BBC以及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挪威、芬蘭、丹麥、波蘭、葡萄牙、挪威、日本和美國CNN。後來越來越多,為拓展兒童視野、增進彼此不同文化理解又要節約成本,這些國家從歐洲廣播聯盟著手,開闢交換每日多邊兒童新聞機制,迄今仍然熱絡運作,有至少二十多國家投入,甚至有中東國家。(請見網址http://www3.ebu.ch/cms/en/sites/ebu/contents/programming/tv/tv-exchanges/ebu-youth-news-exchange.html)


筆者有幸於十八年前因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到歐洲見習這種節目半年,當時真是大開眼界。那時適逢歐戰五十周年,看到各國公共電視以現場直播方式,介紹戰爭中的兒童與今日的兒童如何解讀歐戰,還有正在興起的愛滋病問題等等。不但兒童看,還有一些不想多費腦筋的成年人也喜歡這些整理過的新聞。這些節目製播後有一部分成為學校教育和語言教學的題材,內容豐富有趣。


當時國內還是老三台時代,政治對媒體的影響很大,但資本也很雄厚,可惜還沒主管覺得這是優先的事,想到對兒童吸收新聞的影響而製作兒童新聞。至於當時把BBC喊得很響的學術界還在鍾情廣電結構解構,大家也憂心電視對兒童負面影響,但較少研究先進國家公視的新聞製播實務,甚至存疑是否因為歐洲這些國家比較有錢、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才有條件做這種節目,或者才會想到看重兒童新聞。


十八年後 兒童節目還在
十八年來,筆者一直留意那些製作兒童電視新聞的國家後來如何?是不是節目倒了?是不是一時譁眾取寵的泡沫?今年七月重返十八年前接待我的荷蘭公視問及此事,令人感動的是多數曾製作兒童電視新聞的國家還在製作。


以荷蘭為例,不但很旺,還有色彩艷麗亮眼的網路版打進手機電腦圈。另外又不時發揮電視特性開闢現場直播,例如今年六月,荷蘭總理上兒童電視新聞解釋他的政策。


荷蘭朋友告訴我,這些孩子以後也是選民,也可能是這位總理的選民,孩子的感受與理解政策是被看重的。我問荷蘭公視朋友,總理會不會覺得和小朋友溝通不容易?答案是,他也有所準備,保持親切認真的態度回答小朋友的問題,看來不怎麼令孩子討厭。


多年來在台灣,每當介紹歐洲有兒童電視新聞,聽者多半的反應是人家有錢,而且現在資訊管道很多,小孩有手機的很多,不需要了。如果是這樣,歐洲國家何必再堅持要為孩子製作新聞呢?兒童有手機可能用來玩的機會多,兒童也的確一開電視可以接觸一大堆資訊,但老問題還是一樣,許多新聞是有背景知識的,許多新聞是從成人觀點製作的,所以這些國家仍然繼兒童電視新聞。


荷蘭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兒童節目製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年後今天,不但那些「有錢」的國家繼續製作,一些在台灣人心目中的落後國家自2004年後也紛紛投入製作兒童電視新聞。十一個國家包括秘魯、玻利維亞、蘇利南、尼加拉瓜、尼泊爾、印尼、緬甸、尚比亞、迦納、莫三比克也都製作,並且在荷蘭非營利組織Free press limited聯繫下成立EBU兒童新聞交換之外的另一平台Kids  News Network


Free press limited這個組織並不是先有錢才投入,看要拿錢做什麼?這是台灣很常見的思維。西方人常是先有想法再找錢實踐。所以沒錢是現象不是阻礙。


十八年前筆者到歐洲幾個公共電視見習時還要用傳真與信件一一來往聯繫,而今日這個所謂落後國家形成的兒童新聞網已經有臉書快速交換資訊了(https://www.facebook.com/pages/Kids-News-Network/25484948154),這些國家的兒童新聞各有特色,年齡層稍有不同,有的先從廣播的兒童新聞開播,再進軍電視版,也有的直接由電視開始,都頗有善用電視深耕民主的色彩。有的還在該國或國際得到最佳電視節目獎。


玻利維亞的兒童新聞強調青少年是主體,資訊與娛樂並重,每個月固定到鄉間報導以平衡媒體城鄉圖像差距,鼓勵大家關心理解鄉下孩子處境。尼泊爾服務四百五十萬兒童,莫三比克則是有固定篇幅讓街上的孩子表達他們對國家改變的期望。祕魯唯一討論兒童與青少年及時新聞議題的節目,青少年拿攝影機以自己的觀點取材。迦納的則重視對與兒童相關事務的議題提供兒童獨立觀點,這些兒童新聞有的收視率還非常高。


最早創設兒童新聞的不適荷蘭,而是BBC於1972年(http://www.bbc.co.uk/newsround/),但荷蘭對支持發展中國家推廣兒童新聞不遺餘力。因為再多滅火式援助無窮無盡,從下一代教育是增能的永續之道。荷蘭以彩金(postcode lottery)支持並且有荷蘭公共電視新聞部協助訓練並且為這些國家的節目募款。荷蘭公共電視協助發展中國家企畫製作節目也有約五十年歷史,專設機構稱RNTC,筆者在該機構時只見非洲南美洲同業一群一群的來來往往,現在支持培訓兒童新聞可以想見。


臺灣需要兒童節目嗎?!
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傍晚的電視有兒童節目,多半是卡通,而且後來很多是省錢捏著鼻子的一人扮演多人配音。電視常成了家長避免孩子干擾的工具。但是電視所播報的孩子不一定理解,或者因而害怕自己的世界是那樣充滿恐懼。這也是當年兒童新聞出現的原因。


現在台灣政府相關部會也感受到兒童生活環境和早年有很大不同,因而研擬政策希望幫助弱勢兒童,也幫助兒童有健康的成長歷程。電視依然是最易取得的媒體之一。台灣的媒體真的很多,但從兒童的觀點介紹一般新聞與國際新聞的沒有。專門介紹有關兒童事務的也沒有。如果仔細想想現在各新聞台的內容與取向,和目前台灣有許多重要政策的討論以及社會案件和國際新聞,或許有個幫孩子解釋新聞來龍去脈而精簡的兒童新聞是有幫助的。


筆者十八年前想去歐洲的考察提案寫道「台灣發展兒童新聞尚在起步」,現在似乎還是在起步。每次取歐洲考察過的媒體,長年熱心提供製播經驗的前輩總會用誠懇期待的專業眼神望著我,問我台灣還好嗎?已經決定用電視新聞服務孩子們了嗎?


上述的「後進國家」有的真的硬體基本生活條件比台灣差遠了,但人家懂得合作發展,很有「人窮志不窮」的態度、服務下一代,用電視增強下一代的社會適應與競爭力。整理資訊正是資訊爆炸時代媒體的存在價值,也是重要的公共服務。兒童新聞的存在基礎已經經過將近四十年驗證,加上KNN出現於網路時代,更見其社會影響價值。


從教育觀點,台灣怎會沒有製播兒童電視新聞的需要?這一方面取決於中央政府相關部會的態度與公共媒體的經營觀,但另一方面也可由地方政府或民眾促成。但電視新聞終究還是一個團體智慧與經驗的產品,歐洲經驗顯示一般電視台新聞部的編制約七組人可以撐起來一天十分鐘的節目,型態有許多彈性,但核心價值相似並努力持守,才有今日面貌。何時我們能覺察到這件事很重要而出手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