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岱普 (Carl Sessions Stepp)是一位資深新聞工作人員,做過記者、編輯、專欄作家、新聞評論和新聞學教授,在他半個世紀的新聞工作中發現,有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經驗,必須告訴年輕的新聞工作者。
1963 年,他還在唸高二時,已開始替家鄉南卡羅萊納州 Bennettsville市的 Marlboro Herald-Advocate 報做記者,負責跑體育新聞,但有一次,當年的美國小姐應邀到該市一家旅館出席一場慈善活動,編輯派他去採訪,他興沖沖地跑去,在旅館泳池邊繞了幾圈都沒有看到像是美國小姐的美麗女郎,他於是向迎面而來的一位素顏女郎打聽美國小姐在那裡。
「就在你面前」,當史岱普聽到這句回答時,差一點窘得不敢告訴這位小姐,他就是在電話中講好要訪問她的記者。這件事給他的教訓是:「千萬別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去採訪任何新聞」,而且「名人有時看起來與一般人沒兩樣」。
後來史岱普進入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系就讀,兼做校刊 Gamecock 的編輯。有一年,當時的尼克森總統到 Bennettsville 訪問,他趕到現場時,看到尼克森總統跟群眾講完話了,正準備離去,史岱普趕忙迎上前去,舉起了隨身攜帶的錄音機麥克風,卻一下子不曉得該問什麼才好,於是脫口問了一個笨問題:「此行是否感到滿意?」
尼克森總統隨便應付了他一句,就走了。從那次以後,他永遠記得:「去採訪任何重要新聞時,一要準備好問題,別等臨時慌張,亂問一通。」
他在 St. Petersburg Times 做記者時,鎮上有一家連鎖牛排館開張,編輯派他去採訪,寫一篇專題報導;當他正著手撰寫那篇報導時,該報副總編輯海曼走到他身後問他: 「那家牛排館的牛排味道如何?」史岱普愣了一下,低聲問答說:「我不知道,我是用電話訪問該店經理的」。
海曼二話不說,從口袋中掏出了幾張鈔票,叫他去點一塊牛排,嚐過滋味後再寫稿。史岱普說,他永遠難忘那個教訓:「沒經過親自體驗,絕對無法寫出正確的報導」。
有一回,他訪問了一位基於某項原則而辭掉職位的官員,並在報導中極力讚揚他。許多年後,史岱普在一場派對中意外又遇見了這位官員,他向史岱普致謝,同時表示,讀了史岱普的報導後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這位官員當時其實是被開除的,但為了維護他的面子,用了一個不正確的理由來掩飾。
「別以為在訪問中能獲知一切,新聞背後仍有你不曉得的一面」史岱普說,採訪新問不但要虛心,而且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力求真相。
史岱普任職過的一家電視公司播出一齣連續劇,請他寫一篇特稿;他到了拍戲現場,巧遇劇中一位主角正拍完了劇中一場戲,於是把握機會作了訪問,後來寫稿時,引用了這位演員的一些談話,那篇特寫就比其他沒到現場的影劇記者更詳細、生動。
他後來告訴學生說:靠電話或電子郵件採訪也許比較方便,有時也有必要,但用那些方法所作採訪往往只能寫出一則欠缺色彩與內涵的報導,所以,做記者一定要勤於跑新聞。
他在採訪體育新聞時發現,有時採訪輸的一方,常能獲得較為感人的報導內容,那是因為每一位運動員參與比賽時,從沒想到自己會輸,多半都想好了奪標之後,該跟記者發表什麼談話,而在競賽中敗下陣來的一方,幾乎都肯講一點心底話,吐露一些不為人知的私心感受。這項發現應用在政治新聞的採訪上,也一樣有道理,史岱普這麼說。
在一次又一次的採訪中,他也發現,閉上嘴,多聆聽受訪者的談話,收獲會比連續不斷地發問要多得多;因為,受訪者發現記者肯聽他陳述,就會講出很多他希望被報導的事情。
他說,曾贏得普立茲獎的警政記者布坎南 (Enda Buchanan) 曾告訴他,不管要採訪的對象多麼難纏,要採訪的新聞多麼難獲得,也一定要讓被採訪的對象瞭解,隨便有多難、多苦,你仍很樂意完成這個報導,被採訪對象可能顯得很暴怒、不耐,但最終一定會瞭解,會接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