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最近進行了官方色彩的「王張會」,年輕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這場六十五年首次中台官方對談中,不僅達成對等的態勢,互稱對方官方職稱,而且在公開談話中巧妙的提及「中華民國「,並且沒有簽署任何的書面文字,而且談及了台灣關切的「馬習會「,也邀請對方適時回訪台灣。看注視王郁琦的表現,嬴得了朝野兩黨人士的稱讚。但兩個月前的兩岸媒體論壇中,官方的公視及中央社負責人,則在活動之後受到台灣各界的批評。
媒體前瞻,批評後顧
中共中央電視台在十二月,舉辦了「兩岸媒體前瞻論壇」,兩岸共有七十多位媒體負責人,及四十多名專家學者受邀參加。就台灣方面,各媒體是為了與央視維持良好互動與交流,而前往捧場。但從主辦方的各項安排看來,還是充滿了政治味道,遂引發了台灣各界強力質疑,我國中央社及公廣集團董事長是否有必要前往參與,並簽署「兩岸媒體共同倡議」。
此事受在野立委猛烈評擊,文化部長龍應台就答詢時,提及中國此舉是「破壞信任,負面示範」。龍部長的答詢是順應立委們的尖銳問話,而且她的回應也有些以偏概全,因為在馬總統的兩岸政策下,兩岸媒體交流是有其必要,而且也是有意義的事,。只不過我們有官方色彩的中央通訊社及公共電視等媒體的負責人,並不合適去參加類似的論壇,即便參加也須在事前瞭解論壇的內容,是否在論壇中有共同結論?是否要簽署相關的協議?這些結論和協議,是否與我們陸委會及文化部目前的兩岸現行措施,是否有配合及抵觸之處?凡事要經沙盤推演,前往參加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疑慮。
此次央視主辦「兩岸媒體前瞻論壇」,經過慎重精心策劃,事前「共同倡議」的草稿共八大項,傳給台灣各媒體出席參與人,只是台灣方面並沒有很重視這些文字及其中重要的含意,抱著應酬、交流及參加大拜拜的聚會式座談。參與者沒能在會見中共政協主席俞正聲時,提出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尤其台灣與人士都是各媒體的負責人,彼此沒有隸屬關係,沒法提出台灣共同的看法和建議,所以當然只能就央視及北京所擬定的議題交換意見和看法,臨了當然也都會應邀在「共同倡議」上簽字發表。
問題是中央社及公共電視董事長,因為身份的特殊性,自當在出發前將北京傳送過來的草案,與NCC及文化部作看法上的意見交流。但兩單位的董事長可能沒有警覺中共統戰的手法,以為央視主辦的論壇像以往的參訪行程ㄧ樣,吃吃喝喝、玩玩看看而已,沒有好好研讀對方傳送過來的草案資料,也沒有認真準備在論壇中作認真的發言,提出對兩岸媒體交流有正面或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此前往北京參加兩岸媒體前瞻論壇,除了給足了主辦的央視面子之外,又有什麼意義了?
共同倡議缺乏共同性
從論壇最後發表的「共同倡議」來看,中方所要對台示好的意思都已表達在其中:
1.兩岸和平傳播和平,合作,包容等理念;
2.兩岸應客觀反映主流民意,提升媒體公信力;
3.加強合作,節目製作;
4.儘快實現兩岸新聞媒體開放常駐機構,推動早日商簽之化合作協議;
5.提升兩岸媒體競爭力,積極弘揚中華文化;
6.推動成立「兩岸媒體聯誼會,促成常態北交流。
上述共同倡議已呼應北京既定的兩岸交流立場及路線,相對,我們看不到台灣甚或國際要求的「言論自由」,及其他民主國家所標示「保障人權」等核心價值。
既是論壇,就可自由發言,就可帶進民主國家傳媒經營者的心聲,尤其在兩岸良性競爭交流下,台灣官方媒體負責人應義不容辭傳達我們的核心價值,拉近兩岸在觀念上的鴻溝和差距,在吃飯交流及發言中,發揮台灣傳播人應有的良知,引導對岸傳媒注入該有的現代觀念,才不失中央社及公廣集團前往參加的意義。
協議簽訂不應沒主見
台灣呼籲黨政軍退出媒體已經多年,但仍留下了幾個政府預算資助的媒體,當然這些單位的負責人言行,必須受到國會的監督。反觀公廣集團董座邵玉銘主管政府發言及國際宣傳工作多年,而中央社董事長陳國祥則是目前國家通訊社的負責人,他們不應隨便前往對岸作應酬式的活動,更不應該簽下沒有自我主見的論壇協議。
這次事件固然已經事過境遷,但仍會留下後遺症,其ㄧ是在野黨在下次審查預算補助時,上述兩單位將會遭到刁難;其二是對岸文宣主管將會因而看輕台灣官媒的負責人。
王郁琦在大陸的合宜表現,足可作為官媒負責人ㄧ個良好的範例,將來切不可赴對岸作應酬式的參訪,更 不可簽下唱合對岸立場而沒有自我主見的文字協議,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