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太陽花學運的媒體失能,新一波的「停建核四」社運,媒體還是沒法度。太陽花20多天下來,服貿哪裡危險,沒人多知道一些,哪裡又是臺灣生機,政府一樣沒說出道理;「停建核四」社運一樣,擁核、反核兩造,只顧著互砍相殺比大聲,媒體像路人甲,看熱鬧,卻不知道該引導閱聽人找門道。

核四爭議已滿30年,之所以無法形成社會共識,媒體要負相當大的責任,因為沒扮演好社會公器角色,讓社會陷於永無止盡的兩造對立,毫無交集。

關鍵的錯誤首推媒體有立場、不中立;不管是擁核或反核,不管是刻意或誤導,媒體沒有嚴格遵守中立的立場。記者不寫稿時對核電可以有個人立場,但舉筆為文,一定要拋棄立場,嚴守中立,只談事實,只談知識;將足夠的知識、客觀的事實交給閱聽人,讓他們去做判斷,下結論。

筆者30餘年新聞生涯,與核四幾乎完全重疊,經歷可當媒體人的「鏡子」。早年筆者不但反核,而且是第一線大將,與東海大學林俊義老師搭檔,不知與台電、清華的核工專家戰過多少場子,多少回合。自認夠努力,讀了很多專業書籍,掌握最新資訊,權威到第一時間拿到車諾比核電廠的設計圖刊出,還大聲指正原能會發佈的圖是錯的,「請立刻改」!

「反核人士,最近好嗎?」老長官打招呼的話讓我跌進沈思,我怎麼有這麼明顯的色彩?記者應嚴守中立啊!接下去的思考,掛上「卓亞雄」三個字的文章,擁核的一方不看,因為不看也知道你講什麼;反核方可能會看,有「取暖」效果,也可能不看,也因為知道文章會怎麼說。自認是認真的新聞人,文章對社會溝通竟然淪落到毫無作用,這樣對嗎?

之後的幾年,封筆不寫核電,但盡量找機會去參觀核電廠,美、加、英、法、日、老共,除了俄羅斯,去了近20座各國核電廠,建立全盤、實務論述基礎。之後重寫核電,堅持只談事實,結論給讀者下。記得1996年寫美、加各有一座電廠的建廠預算一再追加,工期一再展延的報導,分析造成如此狀態的所有成因臺灣都存在,沒有下結論,但社會的反應一如預期,政府也做了相當的回應,感覺這才是媒體正確的角色。

1996年至今,寫核電,堅持只談事實,尊重知識,掌握最新資訊與變化,尤其是311福島核災之後,客觀環境的劇烈變化,讓每位閱聽人急切希望瞭解正確、更多的訊息,媒體責任愈發沈重;很遺憾,媒體表現未如期盼。

未能堅守中立之外,沒知識、不查證是媒體喪失社會公器角色的另個原因,前不久有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一家發行量領先的報紙鬧了個大笑話,節錄這則報導如下「……又有核電廠出包!民眾昨爆料,指核三廠2號機在上月8日因人為疏失,造成歲修中的反應爐急停……」

最後一句「歲修中的反應爐急停」是個笑話。核電廠歲修,正式名稱是「核燃料再裝填」的停機維修,簡言之,歲修展開前,反應爐、發電機都得先停機。「歲修中反應爐急停」的說法,就好像「死者遺體化妝時驚傳中風」的不可能般,可是這樣的笑話真的白紙黑字印在報紙上,難怪有人說「報紙刊的你也信?」來修理媒體。

不管經營形態怎麼改變,載具日新月異,但媒體嚴守中立、尊重事實與知識是永恆不變的;社會公器失能,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一定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