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是源自歐洲追求公民社會的媒體型態,早期包括廣播與電視。隨科技網路發達,早期各國公視服務的民眾開始有更多資訊管道選擇,再加上商業電視後來積極發展,導致原先是許多國家主要媒體的公視收視下滑。晚近幾年,歐洲廣播聯盟EBU成員開始積極討論新一代的公共媒體(Public Service Media)的社會角色,要根據民眾生活需求與收視行為研發跟上社會腳步的公共媒體服務。

這項研發計畫稱為Vision 2020(請參閱http://www3.ebu.ch/cms/en/expertise/vision2020),計畫邀請EBU組織成員、各公視工作人員和外部人員一起,以公視價值與適法性為前導議題,進一步發展出三大主題,包括內容與觀眾、傳輸科技與觸達、觀眾、管理和募款,內容討論媒體分廣播、電視與多媒體。這項計畫目的是對媒體市場、媒體價值鏈和人口變數有更精確掌握,再接著透過三階段會議找出具體可行的對策,找出未來什麼服務是公視在一個社會中不可替代的。

會議依三階段進行,分別在去年(2013)進行,尋找對策、決策建議分享等,其中有多角度和涵蓋不同社會背景與資源條件的對話,要找出創新構思與具體行動。

荷蘭公視NOS與比利時公視VRT腳步很早,由NOS行銷部的Maike Olij與VRT的Justin Kings負責2014年相關的教育訓練,一天半課程費用近三萬台幣,主要是介紹荷蘭公視推演以上議題找出的新節目與公視經營發展的模式。以瑞士電視為個案直接與新聞部整合運作相關的分析工具講習更達一人四萬台幣之多。(參見http://www3.ebu.ch/cms/en/services/eurovision_academy)

筆者曾於去年七月在荷蘭公視聽取相關介紹,最近再看到新發展,覺得其中有些思維與作為頗值得台灣參考:

1.公共媒體存在本為公共服務。服務方式與時俱進本理所當然。但新的服務概念與作為要有方法找出來,而且需要時間和計畫,而不是零星的點子。

2.EBU找答案的方式本身也很公共,是透過成員的互動對話,並將結論分享成員,這樣找出來的答案的通用性高也可以節省單一公視摸索成本。

3.觀眾如何消費資訊受到尊重,同時,大家集思廣益如何在越來越吃緊的成本透過科技與新作業模式有效服務。

4.什麼是公共媒體不可替代的服務是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小眾媒體越來越多,簡易的放一段影片在網站幾乎人人可為。但有些單次或持續影響許多人又值得大量資源挹注的節目就不是一單槍匹馬可以成就。

為未來推演新的新聞製作 

根據以上推演,就公視新聞部的未來而言,2014年要提出討論的主題包括:當一個幾乎人人可以隨時上網找資料的時代,到底民眾找資訊的動機是什麼?動機如何影響消費行為?這個問題將協助公視發展更有效的觸達管道和給大家什麼新聞,而不再是有什麼播什麼。未來應考慮到底不同觀眾在意的是速度還有圖像或文本,以後公視選什麼放送管道要看對什麼樣的收視族群。

關於思考民眾對新聞的期待,相關主題有即時性或者為某種特殊興趣的觀眾量身打造一些數量的新聞服務?或者特別為了創造愉悅動人收視體驗的主題節目?為特定政策主題辯論的節目?擴大民眾參與現場直播的活動?

所有新聞部人員被要求特別注意觀眾的收視期待,以及一般人到底如何使用尋找新聞的科技工具。如若負責新聞網站而明知十一點有可觀數量觀眾會上網點選,我們如何服務?

如果你負責晚間新聞,你知道觀眾要的不只是一些新聞報導的收視體驗,你會如何創新?

你知道許多人用智慧手機,這如何影響報導方式和經營與觀眾的互動?區隔不同的收視動機會帶來什麼新的調整?

因應媒體型態變化與收視變化,要加強記者說故事能力,應該有什麼新的訓練方式?

以上關於新聞的未來的推演,除了去年多次跨國研討外,將彙整具體結論於2014年六月的EBU年會中公布。至少已包括新的新聞、運動和紀錄片等製作將是主題。希望在未來幾年公共電視能充分發揮潛力,落實在多媒體而收視自主性非常高又不定時的生活環境。

歐洲公視的做法 值得台灣參考

歐洲公視發展甚早,亞洲只有日本與之歷史相近。台灣多數傳播學者為留美背景,少數持續注意歐洲公視,又比較注重BBC。

EBU基於公視發展初衷的核心價值很積極的研發新服務,還有許多值得我們關注並跟上腳步。

台灣現在媒體競爭常被人詬病「三朝三暮、圓仔如故」,我們提供的倒底是收視的刺激還是服務?當商業台競爭到許多爆料直播可以不必負傷害人責任時,非商業媒體還可以發展那些服務去滿足觀眾需求?媒體從業人員的服務圖像與觀眾興趣期待的服務圖像有何交集?在加上科技有何新形態更接近公平有效有意義的服務?這都值得從EBU正在火熱進行的計畫一起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