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新聞所任課時,每年都會給學生做次常識測驗,天南地北,無所不包,目的是凸顯常識面向之廣;測驗不計分,只希望同學自我檢視常識的水準如何。常識在別的行業或科系或許沒那麼重要,但打算投身新聞事業,就一定得加強。測驗的第一題是「臺灣的經緯度?」經度比較難,正確答對的同學不多;緯度應不難,卻曾見過有同學寫北緯60度,很驚訝,告訴同學「臺灣不在北極圈,在亞熱帶。」
腦海裡有臺灣地圖,接收訊息會由文字變成動畫。例如「第6號颱風目前位置在呂宋島東方400公里海面,以每小時12轉15公里速度朝西北西方向前進。」腦海裡有地圖,呈現颱風的動畫,即能讀出若行進方向不變,48小時後會逼近花蓮近海,威脅東臺灣。
前不久,老共與俄羅斯簽訂為期30年天然氣採購合約,每年380億立方公尺,總價超過4000億美金;西路由中亞進新疆,東路自西伯利亞進黑龍江大慶,再拉輸氣管到北京;老共還將修內陸輸氣管,從新疆拉到上海,最終完成大陸全境供氣網。這則新聞若腦海有供氣網地圖,接收到的將是農民工努力修築管線,磕頭機拼命找氣的3D動畫;也可判斷臺灣有無可能自大陸進口
天然氣。
地球暖化、升溫的警訊,因暖化而得利的國家聽不進去,地圖也能說明,前年11月7日,當關心地球前景的人士聲嘶力竭地呼籲減少排碳、抑制暖化時,日本戶鈿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港舉行盛大酒會,慶祝15萬噸LNG槽船「鄂畢河」號克服北極海冰層,成功從北極航線駛抵日本,至少節省了40﹪運輸支出,並縮短15天航行時間。
如果腦海有一張遠洋航線圖,拿枝鉛筆慢慢描航路。鄂畢河號從挪威出港,經北海、英倫海峽進大西洋,不能抄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的近路,因為船太大,蘇伊士運河過不去;必須千里迢迢繞非洲最南的好望角,才能進印度洋;如今走北極航線,經白令海峽就到了太平洋,比較原路線幾乎是一半不到,那是難以計算的鉅額獲利。這張航海路線圖,充分闡明抑制地球暖化最大的困難,是人類藉暖化謀財的貪念。
地圖除了能找出相關位置,還能從相對位置理出問題的頭緒。莫拉克風災受災嚴重的甲仙、小林、那瑪夏、六龜、寶來、桃源…,從地名看霧煞煞,理不出地緣相關性,但一一在地圖上標示,豁然開朗,分別位在高屏溪上游楠梓仙溪及荖濃溪沿岸,再上溯,是發源地玉山南麓。清楚相關位置之後,治水必須以流域為單位,自上而下的全流域治理才會有效的認知隨即成形。
地圖的功能除了理解相關位置,探索問題成因,另還有高度的政治宣示意義。大陸最近首次發表豎版中國地圖,把北鄰的西伯利亞、中亞涵蓋進去,南邊一直到印尼之南的爪哇海也納入,且是等比例配置,不同於以往橫版地圖箭頭拉出來另以插圖呈現,新的豎版地圖把地緣、疆域、資源的關係,尤其中國及爭議鄰國在圖例比例的明顯差異,隱約帶出「中國才有發言權」意謂。
新聞的迷人,在於其超越時空、跨領域、政治角力等多元內涵,光是文字,難以把梗概說得夠清楚,而地圖「不言自明」的驚人功能,至今媒體人還欠缺基本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