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杰,陳家銘拍攝)

 

  2014年調查報導工作坊以調查報導與選舉為主題,7/20日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舉行,邀請到中央社國外新聞主任陳正杰先生,談談關於國外選舉新聞中的調查報導。

 

  陳正杰首先談論到美國的調查採訪約始於十九世紀,從精神病院到肉品加工廠的實地訪查,可以看出當時美國的調查採訪多著墨在人權上。不人道的醫療體制、外來移民的收容報導,成為當時採訪新聞的特色。

 

  從1933年羅斯福總統當選總統時,就能看出美國的總統與媒體之間的關係。陳正杰談到,羅斯福最有名的一張相片,是1943年的開羅會議,他坐在椅子上和邱吉爾、蔣介石的合照。但是羅斯福其實39歲時患了小兒麻痺症,必須終身坐在輪椅上。然而當時的美國媒體,卻幾乎找不到羅斯福坐在輪椅上的照片。二十世紀的媒體生態和環境,記者對於總統的個人隱私,甚至像是甘迺迪和瑪麗蓮夢露的風流韻事,並非當時媒體所著墨的新聞點。

 

  陳正杰接著談到,1960年9月26日,美國首次在電視上舉行總統辯論會,但是透過電視和廣播所接收訊息的選民,所感受到的卻是不同的結果。當時尼克森擁有八年副總統的演講經歷,卻因為大病初癒臉色蒼白,且堅持不化妝,再加上他當時穿了一件背景同色的灰色西裝,相較年輕又帥氣身著黑色西裝的甘迺迪,這場電視辯論決定了美國第35任總統。電視成為政治中重要的宣傳工具,成為了一座里程碑。

 

  1980年美國進入有線電視,1996年柯林頓執政末期,Fox News創立也讓當時美國兩黨對立的形式更加劇烈,當時柯林頓許多婚外情的傳聞,也被看作是兩黨對立的陰謀論。Fox News和其他的媒體相比,屬於偏右的激進派,對於當時的美國民主,產生極大的威脅。直到現在,美國黨派的對立和媒體的演變,造成了現今美國媒體的生態。

 

  陳正杰談到,在美國總統競選時間,幾乎沒有因為媒體報導出一篇爆炸性的新聞,使得選舉發生翻盤的情況。最接近的只有1988年Gary Hart參選總統時,被爆出有婚外情使得民調低落,在初選時即退出了政壇。

 

  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前,CBS曾經報導小布希濫用父親老布希的權利,享受兵役特權,並提供相關文件做報導,在尚未證明真偽之前,CBS就搶先報導此則新聞,事後調查CBS不能證明文件的真實性,導致該節目的製作人和主持人全體下崗,電視台名譽受損。

 

  陳正杰談到調查報導的經典,莫過於美國最著名的水門案事件。1972年尼克森總統連任當前,紐約時報刊登有五人帶著監視設備,試圖侵入民主黨總部水門大樓,因而被警察逮捕的報導。六個星期之後,尼克森召開的記者會上,沒有任何一位記者問到與水門案有關的問題。幾個月後,尼克森也順利以高達六成的選票,連任成功。但國會、司法當局與媒體,並未隨著總統大選落幕而結束。1974年,郵報記者伍華德和伯恩斯坦,借助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相助,當年做了許多獨家而深入的報導。同年八月八日,尼克森辭職,成為美國第一位任內辭職下台的總統,水門案也被譽為新聞史上最了不起的採訪報導。

 

  陳正杰推薦兩部關於調查採訪的電影,1993年的絕對機密(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fPatm0874100/),以及2005年由喬治克隆尼自編自導自演的的晚安,祝你好運(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gen00433383)。全片以黑白畫面呈現,便穿插當年麥卡錫議員的真實畫面,對有志從事調查採訪的記者是很好的參考範本。

 

  在這個多媒體的時代,各家媒體的報導會有不同的分量,一旦你有政黨立場,即便日後報導出一則可靠的新聞,民眾的偏見和不信任並不會立即消除。陳正杰最後表示,媒體最重要的是可信度,每則新聞都要達到中立、客觀、客觀,才經得起考驗。

 

  在開放問答時間現場觀眾對陳正杰提出,國外政治人物的私人感情和政績是否能被選民分開看待?陳正杰回答,媒體的風氣以及和政府、總統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到選民對政治人物的觀感。尤其在九一一後,美國人民的團結性提高,總統的政績和經濟好壞,對於選民來說是和其私人感情分開看待的。

 

  美國的調查採訪為何在選前的影響力不大?陳正杰猜測,候選人本身可能沒有可以挖掘的新聞點。其二,報導總統傳聞的媒體大多為非主流,難被主流社會和媒體採信,使得這些調查報導在選舉期間殺傷力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