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為陳一姍、下為史書華,宋小海拍攝)
今年1月《天下雜誌》報導「國庫10年流失3千億」調查報導,背後綠起於參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的「大中華區離岸金融解密」專案。本次「調查報導工作坊」即邀請參與該計畫的《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陳一姍與網路編輯史書華,分享跨國聯合調查報導經驗。
陳一姍表示,《天下雜誌》近年多次製作關於稅制的大型專題,在研究企業繳稅時,她發現台灣有些企業年賺錢超過百億,但在台灣繳的稅卻是一毛錢都沒有。為了進一步調查企業海外獲利而不繳稅的問題,她查閱許多外電資料,其中就引用了ICIJ系列報導,這一系列報導由44個國家記者合作並於去年4月發布,其中有新聞是抓到韓國前總統兒子貪腐,有新聞報導更導致幾位國際級銀行執行長因此下台,也導致國際稅務重大改變,因此總編輯希望爭取成為ICIJ的合作伙伴。
陳一姍與史書華當時透過各種管道聯繫ICIJ,等待兩週後對方回訊息表示還要再等兩個月才能告知結果,最後結果出爐,確認天下雜誌成為ICIJ的台灣合作伙伴,隨後兩人便在去年7月前往香港受訓,也感受到ICIJ對中國貪腐現象極為關注,因為總部已經雇用了兩位記者,其中一位會講中文,還有香港大學的研究生隔空參與此案。
這是《天下雜誌》第一次運用洩密資料,也是首度運用大型資料庫及參與國際合作。進行調查新聞的過程中,陳一姍曾顧慮資料取得是否非法,對方也明確告知表示是離職員工外洩資料。後來判斷這份資料除了其他國際媒體皆已使用,取得過程也無對價關係,揭露稅制有關事實更合乎公眾利益而無問題。
陳一姍指出,企業在境外開設公司時多會找顧問公司協助在當地註冊等事情,而這份資料便來自於顧問公司「保得利信譽通」。它在亞洲市佔率是3分之1,在13.3萬的客戶中,超過3萬個屬大中華區,而台灣佔約一半。
這次報導最後共有多達46個國家、86位記者共同合作,每個參與者一開始也要簽約,報導內容要同時發時發佈不能偷跑,希望透過多國形成聲勢。陳一姍指出,因為報導涉及各國政要,如果單一國家記者自行報導,容易讓自己報導曝露在危險下,如何利用國際資源保護記者,亦是新的經驗。
ICIJ總部取得這份資料時花費兩年開發系統軟體及介面,並建立一套加密溝通的電子郵件系統,讓所有記者安全獲得確保。《天下雜誌》網路編輯史書華表示,為了在調查進行中保密,與總部及合作伙伴通信,都要經過繁雜流程,除了必須改變網路IP位址,確認不會被追蹤,並使用加密電子郵件。
史書華說,拿到資料庫硬碟後,裡面滿是看不懂的數值及英文拼音,因此必須自行建立名錄,企業包括上市上櫃董事長、《Forbes》台灣前50大富豪、財政部公布欠稅大戶、香港上市掛牌企業。而在政治人物則針對立法委員、政要基金會、五都縣市議員,除了本人也包括家人、親信一律列進名錄,並用MYSQL 程式語言進行比對。
由於資料所列姓名與地址皆是英文,除了外交部領事局有外文姓名拼音查詢系統,台灣證券交易所英文版可見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姓名,維基百科、中央社出版的《中華民國名人錄》也可參考,而《Taipei Times》是台灣英文報紙,使用Google搜尋中文名字加上Taipei Times亦可查找。
ICIJ自去年十月開始追蹤各國調查進度,但天下雜誌進行台灣相關資料比對後,卻沒有發現政壇主要人物資料,而其他人物也多僅為同名同姓,而企業開設的BVI( British Virgin Islands,英屬維京群島)公司,也不是違法行為。
陳一姍說,調查方向最後決定查找「不是因為經營公司需要而設的境外公司」。如果上市、上櫃公司在資料庫所註冊的公司,若在公開財報就已揭露,多半較無問題,而在公開以外的公司,才列為追查重點。而在天下雜誌最後呈現的報導,也計算台灣因為這樣的境外公司造成多少稅務損失。而在一萬五千筆境外公司中,也鎖定與《Forbes》台灣前50大富豪經營相關公司比對,最後披露共有12位富豪。
陳一姍認為後續查證也是困難的一環,為了避免對方輕易打發回應,還要運用大量公開資料拼湊其財產圖象,過程中總部也要求將報導引用資料上傳進行事實確認、不用臆測字眼、也一定要問到當事人回應,最後結果各國沒有一篇報導被告。例如中信辜仲諒等人的家族財產爭議,在資料庫內有大量的法院告訴資料,但考慮事過境遷而未進一步報導。而頂新、旺旺等集團也有許多海外信託資料,但做何用途仍要比對在香港上市的財報。相對於台灣的財報僅揭露到第一層投資公司董監事,但採英制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則會揭露到最終受益人,當時就在香港上市說明書附錄中,找到頂新在資料庫中所紀錄的信託公司名字。
「漫長的未知在調查新聞對記者是很大的考驗。」陳一姍認為,用資料報導新聞過程不僅耗時,最後也可能沒有結果,必須思考如何使用不同公開資訊素材、結合人脈網絡。在今年1月下旬報導刊出後,在榜上的旺旺集團蔡衍明即發表全版聲明要「台灣各大新聞媒體老闆請注意」、「新聞記者們可能不知道,您或您的家族亦有在境外設立公司或帳戶。」最後新聞後續漸無人追,而也在其列的王文杉經營《聯合報》也未刊登相關內容。
陳一姍談到調查報導的風險,指出香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下台後,在今年2月遇襲,也多被外界認為與ICIJ報導有關,因為大量中國公司在香港上市,《明報》則在調查過程中扮演查證角色。而早在去年10月,在中國合作伙伴也查扣電腦、約談而不得不撤出計畫,她也因此更珍惜台灣的報導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