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新防會)完成觀察報告,指出張志軍6月25日來訪,是中國國台辦主任之首見,廣受注目。其間有些媒體處理新聞,出現「主觀建構」編寫,未能平衡報導,也未掌握抗爭活動,致生偏頗,甚至有如「官方文宣」,易生誤導。新防會呼籲新聞界,回歸專業,以助公眾衡平理解兩岸對等交流。

 

  在張志軍訪問期間,《新頭殼》記者因採訪黑島青阻路抗議事件,遭警方威脅逮捕;《自由時報》等媒體記者在採訪過程中遭警察偷襲。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為此發表聲明,抗議警方侵害新聞自由,要求警政署查明並公開道歉,但部分媒體對此一字不提。如此自我限縮,已不合新聞自由自主精神,亦違背新聞記者基本信條(「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各主要報紙處理「張志軍訪台灣」新聞,其有違新聞專業規範者依序為:中國時報8則、聯合報5則、聯合晚報5則、蘋果日報1則、自由時報1則。合計20則。(參見附表烏龍紀實)。

 

「中國特色的新聞管制」不應出現於台灣

  新防會觀察媒體處理「張志軍訪台灣」新聞的主要缺失,發現泰半有違新聞專業。包括未能充分反映張志軍的若干行程忽視係由其統戰部門自建的台灣村里鄰組織系統安排。其次,衝突性新聞處理淡化,並公民團體人士住宿桃園機場諾富特飯店,警方沒有搜索票,以粗暴破門企圖強制驅離,形同軟禁公民涉及違法違憲問題。

 

  另外,警方執法亦違反比例原則,動輒驅離抗議民眾,且對民眾及記者動粗、妨礙媒體採訪,不但違反相關法律條文,也事涉侵害新聞、言論及集會遊行等自由,均未做應有的探究。尤有甚者,在張志軍訪問期間,主辦單位採中國模式嚴管新聞採訪,類如中國才有的「專屬採訪證」、「場次證」、「隨車採訪」等新聞採訪管制。而陸委會連安排採訪事宜也向「中」看齊,竟罕見地以北部、高雄、台中為區分,發放「分區採訪證」;甚至每個分區、每家媒體都有人數上限。種種限制採訪的做法前所未見,實際上猶如具「中國特色的新聞管制」出現於台灣,實大開台灣新聞自由倒車。

 

  不僅張志軍之行如此,在七月江西省委書記強衛來訪期間,「新唐人電視台」、《大紀元時報》記者被限制採訪,甚至出現阻擋台灣記者,「只准大陸媒體進場(報導)」的離譜現象。台灣多年奮鬥、得來不易的新聞自由,顯因接待中國黨政官員而遭大幅限縮,深值得國人警覺關切。

 

  習近平上台後,在全中國施行「緊縮」新聞政策(港澳一樣),甚至香港蘋果日報復被頻撤廣告、明報頭版頭題標題也改題,其總編輯在今年二月間遭撤換又突遇襲重傷;7月下旬香港知名媒體《主場新聞》突然宣布關站,創辦人蔡東豪說:「我恐懼!」因為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已在香港社會瀰漫,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賬,已淪入台灣早年的「白色恐怖」氛圍。

 

  再者,中國雷厲風行七不准:「不准講普世價值、不准講新聞自由、不准講公民社會、不准講公民權利、不准講黨的歷史錯誤、不准講權貴資產階級、不准講司法獨立。」並接續強調維穩和一連串「端正」傳媒和網路措施。最近,中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更在7月要求各新聞單位集中檢查清理編採部門,做好新聞採訪把關,禁止記者跨行業、跨領域採訪報導,禁止記者未經本單位同意私自發出負面報導。諸此種切,在在受到國際重視,美國國務院更發表聲明關切。

 

  「無疆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在「2014年全球新聞自由度(Press Freedom Index)」報告指陳,香港回歸中國後,新聞自由由第18名一路下滑至第61名;台灣則由去年的第47名再滑落到第50名(至於中國,一向被列為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更大幅降等至第171名)。而國際記者聯盟亞太區主席賈魁派克(Jacqui Park)更認為,中國政府拒發一些外國媒體記者簽證,「顯然是利用收回或拒發簽證給記者,做為審查的工具。」

 

  新防會強調,媒體負有守望、監督、教育等職責,理應落實台海兩岸「對等開放」、「保障人民福利」及「維護民主自由和國家安全」等基本立場,充分發揮「第四權」功能,使資訊透明化、新聞專業化,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