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南部十月熱鬧的舉行啤酒節。所謂啤酒節,也是消耗這一年的庫存啤酒。部分台灣民眾的經驗是喝啤酒吃肉,其實不只如此。還有世界各地巴伐利亞裔的傳統服裝與民俗遊行,近百個來自各社區的管樂隊、舞蹈、扛獵槍托運大死豬的遊行隊伍、啤酒桶花車、馬車、中世紀文物、農具,甚至獵人用的活老鷹也有一群如閱兵一般遊街,中世紀通報黑死病已經離開,大家可以出門的彩衣報信人穿梭沿街看遊行的觀眾群之間…花樣非常多,呈現豐富的巴伐利亞風格服飾和遊行創意。除了遊行,另有現代的極限運動和各種園遊會等許多配合的行銷娛樂活動。從幼兒到老人都有參與角色。

 

  為了讓更多民眾分享啤酒節盛況,隸屬德國公視系統ARD的巴伐利亞電台(www.br.de)也進行長時間轉播。穿插記者現場訪問,記者也著傳統的美麗服裝。許多國家的電視媒體對當地有特色又具規模的活動常會轉播,BR也一樣,但節目不只挑選熱鬧的活動如花車遊行呈現,還有許多觸角,展現一個公共媒體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式落實公共價值。

 

BR啤酒節轉播的製作方式


  BR對一般活動賽會轉播多半希望娛樂色彩重,不要太嚴肅。在轉播的橋段之外,又加入一些從民眾角度出發的探索採訪。由於這次餐廳入場最低消費約兩千台幣。節目討論兩千台幣得到的飲食包括一杯兩千西西的啤酒,並不是所有的人需要喝這麼多。記者設定一個議題「一個四人家庭帶五十歐元在這次的主遊樂場園遊區能做什麼?」

攝影機跟著一個家庭在園子裡逛,看這個家庭要設法滿足所有家人的各種可能選擇與組合,然後讓觀眾看到這次到底價錢怎樣?並且同時報導,如果相同的五十歐元拿到主場附近其他的娛樂場可以得到哪些更物超所值的消費。

 

  節目報導也分析了一下,現場老人、婦女、小孩等各種不同族群,當一家人來的時候,到底這個活動為不同的人預備了什麼?是不是大家都各有可以快樂的去處?就像那兩千西西的啤酒對小孩有什麼益與吸引力呢?BR以電視媒體做對話橋樑,提醒主辦單位與業者,也讓觀眾有選擇。

 

    講到食安,BR也報導地方政府為了年年提升食安,不斷在遊樂場的攤販之間密訪抽查,並逐次公布哪一攤商的香腸最新鮮(測試有一定公認標準),哪一家的不新鮮。新鮮的店家自然聲望高漲,而且還可以在媒體介紹如何改進產製方式,如此也是鼓勵所有製造者學習追求更衛生的製造方式。如果不新鮮很嚴重被公布,則明年啤酒節這個可以賺錢的機會就失去入場擺攤的資格,所以攤商很在意。

 

    在報導遊樂場極限運動時,還穿插介紹各種運動的由來。例如有一種在環形木頭地板騎摩托車如同賭輪盤的樣式,許多人在屋頂圍觀投錢,這是來自斯里蘭卡的活動,BR就播斯里蘭卡原來的活動故事。

 

    過去幾年在世界許多地方每逢辦賽會就砸錢蓋場館,並以花多少錢為榮來行行銷。但巴伐利亞啤酒節的幾個主要大場館都是可搭可拆的帳篷。帳篷要夠大到幾千人在裡面唱歌跳舞又同時有好幾個場地在轉播節目,工程技術自然有一定要求。BR也就這部分報導,介紹搭建夠大又安全又環保並符合活動需要的場所是怎麼一回事。帶動重視環境資源永續經營的價值觀,和用花錢建設硬體買自信的理念自是不同。

 

BR的傳播精神


    BR是公共電視,在其網站可看到該媒體一方面製播節目,也不斷的針對德國和奧地利公視(ORF)的公共價值進行討論。從以上介紹的轉播內容可見,BR不僅營造愉悅感,也展現其做為公共媒體負有的責任。簡言之,包括促進社會彼此理解交流、彼此欣賞提升品味、為大眾安全把關、鼓勵公共參與、推動民俗與文化創新。

 

    如果將BR製播的元素與包裝拆開來,一樣一樣抄襲也許不難,但如同BR,歐洲許多公視年年有不同服務貢獻大眾,並非為不同而不同,而是帶來新的感動啟發與美好的幸福經驗。

 

  像五十歐元能做什麼,並不是要酸這個活動,而是從民眾的角度看這個活動,這種感動和激情感動不同,卻很打動人心也有收視效果。這整套就不是抄得來,抄來了味道氛圍也不易相同。其實實踐公共價值的創新服務是要靠一套明確的核心價值統攝發產方法來演繹實踐策略,以團隊年年實踐、年年內化。

 

    台灣現在動不動一則新聞可以占領多數電視頻道,或者打民主旗號的所謂熱門議題政論節目,其實是以有立場的爭議爭取收視的經營方式,頗讓觀眾失去電視引導文化精緻化的機會。此外,大型活動又很難避免置入性行銷,有時以報導方式行商業行銷之實混淆觀眾判斷。在這種資訊環境中,若大眾更重視公共媒體支持公共媒體,則可帶良性循環鼓勵公共媒體創造更多公共價值越來越高的服務。也許我們還需要一些時間一起發展貼近顧念民眾需求的製播模式,但若每一次新的活動轉播都能帶來新的理解與體驗,相信觀眾還是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