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體在大眾媒體中有其特性,如能發揮特性製作節目帶動生活幸福感是美事一樁,也是媒體本來被期待的社會功能。芬蘭公共電視一如其他歷史悠久的歐洲公視,有廣播也有電視節目。由於資源取之於大眾,向來非常重視節目創新以呼應社會需要。詞語更正廣播節目及吟詩電視節目都是有趣的例子。
這個廣播節目Aristoteleen kantapaa 中文可譯為「亞裡斯多德的腳跟」- 參閱網址http://areena.yle.fi/radio/每週六上午八點到八點半播出,鼓勵全芬蘭民眾提供在各地看到用得不當的芬蘭文字或句子。可能來自報紙也可能來自廣告或其他地方,例如課本、政治人物表達等。透過民眾的觸角為社會守望表達要適當正確。這種節目的公共參與互動程度和國內過去知名的單向式「每日一字」節目不同。
芬蘭朋友解釋,這種節目所以會在芬蘭公視製作,是因為芬蘭很重視表達嚴謹,以中文為例,「我不能吃飯」和「我不會吃飯」兩者的意思不全一樣。到底有什麼不同?什麼情況下用哪一種?這就是該節目可能探討的問題。有語言學者和其他專家一起以趣味生動流暢的方式來與觀眾交流。
在這種節目中,雖有專家解釋,但原則上專家與觀眾是平等的,觀眾裡也可能有專家,也可以是一般民眾,大家共同為一個社會彼此有健康正確的溝通而努力。
我在芬蘭朋友家居住時與他們一起吃早飯。就看著他們老夫婦聽了很著迷,也覺得可以多學一些知識,並且與社會大眾一起同步掌握社會的變化。也許有些以前不受重視或者不是問題的問題,卻隨時代變遷成了問題。這種節目的多重社會教育價值可想而知。國內對芬蘭的介紹常常老是圍繞在語文能力評比世界第一。許多國內學術界人士去考察以學校教室為標的。殊不知芬蘭的國民素質和學習活動許多不是在教室裡而是靠公共電視。這不是用考試逼迫而是快樂自在的學習。
至於吟詩電視節目Kajaani runoviikko參閱網址 Kajaanin runoviikko 2014: 06.07.2014 19.40 與http://areena.yle.fi/tv/2197255#/play
並非坐在棚內也不是學者專家的天下,而是根據每首詩的特性再衡量播出的目的而邀請社會各造在找適當搭配的外景製作。電視是視覺媒體,拿來唸詩會不會很無聊?是不是又有人要質疑收視?這個吟詩週節慶節目七月初週四晚間十點播出,直譯可稱為「卡亞尼詩週」。根據芬蘭朋友解釋,芬蘭有些人平常比較沈默甚至壓抑,詩是一種很好的情感宣洩表達和內在感受的交流。
筆者看到的那次節目是外景,在野外搭一個帳棚,主持人與來賓在帳棚裡討論詩,然後由來賓朗誦。也有的是以帳棚為背景,分享心得和個人生活經驗。希望這可以讓更多寂寞或心情不好的人有個出口而好過些,同時也帶來更多繽紛的生活氛圍。想想看,在家客廳能聽到有人專注的為你朗讀詩,透過語調節奏和優美的內容分享生命閱歷,同時這麼多人可以分享,彷彿是一個大的遠距茶館或者講堂,這不就是大眾媒體發揮的效能嗎?
邀請的來賓廣泛涵蓋各種社會角色,例如有教會的監督也有傑出運動員。不同的人來讀詩,用當下流行的語詞比喻,但共同特性就是能流暢有深度有幽默的表達。觀眾看來賓唸詩是一種情境參與,讓許多悶悶不樂或者心有所感的都藉著看節目而參與。因為這是用有創造力的方式服務需要的人,讓許多表達不出來的情感能藉著詩的意境傳達出來,更精簡有力、餘味繞樑。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以及當下的社會處境。公共媒體可扮演橋樑,以平等原則服務不同族群、促進所有國民的生活幸福感,與精神層面的豐富生活品質。這是除了政府以外,另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現代化能量與資源。這兩個節目反映了芬蘭公視怎樣基於核心價值不斷創造新的服務。
台灣每逢端午節會告訴小孩也有詩人節,但是電視經常播出的是立雞蛋與白蛇故事。這和前述每日一字或每日一詞也都有其教育意義。但是電視媒體還可以做什麼?若有清楚的核心價值並發展更好的價值演繹創新節目方式,或許以後也有引起社會迴響或者讓更多人在紛擾中好過一點的新節目,或許多些這樣的節目也幫助人修養表達方式,也或許間接影響人人能夠多以欣賞別人的方式看待彼此,提昇正向溝通能量,這不都是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