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1是中央通訊社九十週年慶,中央通訊社曾在傳播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因民國的統一,報導抗日(二戰)、內戰等歷史大事而全球知名。那個時代因無線電通訊器材的較成熟發展,所以也是世界通訊社業務最輝煌的時代。但自一九八O年代以後,因各大報獲利,可自行派駐人員在各國採訪,又因無線電電務的快速發展,廣播業務收益開始走下坡。當時沒有及時轉型的中央社也遇到財務的困境,好在經立法院通過,改為國家的財團法人,隨後開始仰賴政府補助,卻也造成中央社難以再獨立自主。

 

轉型不成難自立

自從網路新聞及全頻遒電視新聞興起後,各國大通訊社的業務及營收都陷入困境,其中英國路達透社及美國美聯社都迅速轉型成功,他們強化了經濟金融的即時服務,將訂戶由傳媒單位,擴大到銀行、股票、商貿公司,甚至政府財經機構等多樣訂戶,並且採取多角經營。例如除原先的文字及圖片的供應外,也供應電視畫面,廣播、評論、及時事分析,並接受訂戶的委託作專題。所以他們在困難中走出許多新的方向,業務不但沒有滅少,反而更加擴大。

 

而其他各社則沒及時轉型,依然只供應文字及圖片,當然業務萎縮、收入減少。因平面媒體本身也在萎縮的困局中,所以最後必須仰賴國家預算補助,才能為自已國家在國際上發聲。我們的中央社即屬後者,所以也因而難以擺脫政府的掌控和干擾。歷經民進黨及國民黨的輪替執政,都對中央社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民進黨帶進親綠新聞人士,國民黨贏回政權後,短短六年多的時間中,多次更換董事長、社長,其潁繁程度比民進黨時更多,酬庸性質更強,對中央社的傷害更大。

 

歷史浪潮中的中央社

回憶抗戰勝利後,蕭同茲社長率領人事不全的陣容,在簡陋擁擠的房舍中,迅速恢復在南京發稿的工作,後來在1949年與政府同時撤到台灣,由蕭任管理委員會主委,新聞老將陳博生任總編輯,當時國民政府在風雨飄搖的大環境中,必須加強對國際上的宣傳工作,以期為自由的中國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尤其對美國的發聲及連縶,會影響到台灣的生死存亡,所以國民黛以最大的力量,為中央社編列足夠的經費,以期在國際傳播中得到多助。那段時間是中央社較穩定,較有績效的時代。

 

1964年,中央社改由在新聞界當時最有聲望的曾虛白和馬星野兩先生,分別擔任董事長及社長,並從狹窄的台北西門地區,將總社遷建到台北市松江路的新建大樓。除向報社供給中央社中文社稿之外,並開始發行英文快訊給政府有關單位,外商及重要黨政官員。中央社當時也自我研發出濕式傳真機,連線給各家訂戶同步接收,加快了隨時發稿的速度,並透過短波電訊將新聞及氣象,即時傳送給在海上航行的國籍貨輪及大陸特定敵後人員。作最快速最實用的服務,那段時間是中央社在傳媒中最有效率的單位,也受到各報社、廣播、電視、其他訂戶及有關單位很大的肯定。

 

在中共自我隔絕、仍為鐵幕國家時,中央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全球對大陸情勢及其內部鬥爭分析,最有權威的報導。不僅能夠分析中共內鬥,也是報導中共重大政策及運動最具公信力的媒體之一,提供了國際對中共情勢的瞭解,其精準的報導和分析,當時連北京都覺得有些意外。

 

後來中央社大陸部主任張榮恭被挖角,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去擔任大陸工作會主任,在兩岸情勢緩和後,中共新華社很早就與中央社有了新聞交換的行動,而張本人在連戰任國民黨主席任內,促使兩岸關係有了很大的助益,連戰卸任主席後,以榮譽主席與中共多位最高領人,建立了緊密的連縶關係,更使兩岸達成很多交流成果,是落實"九二共識"很重要的階段。但張也因而被視為是連系人馬,他的專長被"馬金"漠視,可見當權派只用自已人,而糟蹋其他人才的狹小心態。

 

199O年代,國民黨先後起用在華府中央社任職多年,中英文俱佳的特派員洪健昭、汪萬里,及聯合報華府主任施克敏等新聞菁英分別擔任社長,他們均為一時之選。而中央社並在1996年改為財團法人,使中央社成為國家通訊社。

 

2OO0年,政黨政輪替後,民進黨用曾任新聞局長的蘇正平等人,到中央社擔任高階主管,於是造成很多以往與在野時代民進黨友好的新聞同業,引進在各重要主管職位上,而原先的在任的主管則開始受到冷落,造成工作人員處理新聞立場上的對立,而且外在環境因紙媒的衰退,也造成了營收方面的大幅減少,中央社業務明顯的受到影響。

 

綠營領導最為人詬病的是:硬將已過七十多年的中央社原社慶日四月一日,改為成立國家財團法人成立時的七月一日,如此塗改歷史的手法類似文革手法,其意識形態的有意扭曲,使原中央社的資深人員憤怒不已。

 

2OO8年,國民黨嬴回政權,中央社同仁以為災難過去,不料因主導馬政權文宣主軸的金溥聰,重用了自已的同學。馬英九一上任就用了助馬選舉有功的陳申青,陳沒有通訊社的工作背景,但他大砍資深員工的薪資,卻又啟用高薪、自已屬意的人任職。另一方面讓原先文字工作者調去作業務,意圖逼人走路,搞得天怒人怨,後來的繼任董事長及社長,又都安排有關係的外人。近日,更連總編輯也不肯內升,比起上階段落難時的待遇好不了多少。

 


中央社人才應受重視

中央社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人才輩出。除當年的元老之外,近代則有洪健昭、冷若水、施克敏等多人,都先後被外交部重用,派駐國外擔任大使或駐外代表,而中央社人為何只在"馬金"時代,反而受到冷落和屈辱呢?

 

在大陸的新華社一直擴大業務,投資多角經營,成為新的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時,俱有最悠久歷史的中央社被有意冷落。執筆為此,突聞馬英九倚重的金先生已辭去職務國安會祕書長職務,但在他下台之前,又很巧的,中央社找來社外人士任副社長兼總編輯,但願這是政黨影響獨立傳媒單位的最後一次了,真希望中央社最近十五年的浩劫也將會過去,能?再度站立起來,勇敢的面對時代的考驗。

 

僅以此文慶祝中央社四月一日的九十週年社慶,因中央社是筆者政大新聞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同時為對當局人事酬庸色彩太過明顯,筆者也只好婉拒社慶邀宴,以示心中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