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新聞是媒體的大宗,隔段時間偶發的大型災難更是對媒體的考驗,尤其近年如日本福島〈地震+海嘯+核災〉的複合式災難;台灣八仙樂園室外粉塵爆炸的新型災難;苦旱、熱浪等累積破壞能力災難,在在都考驗媒體的處理能力。必須強調,不止是版面、畫面處理,更重要的是新知汲取;只有足夠的知識後盾,才可能提供閱聽人正確訊息。

 

  遠的不談,今年與台灣相關、須繃緊神經應對的災難,倒敘回去首例當然是八仙樂園塵爆,再往前依次是南韓MERS會否侵台、苦旱、熱浪以及停限電危機;至於大陸長江船難受限於新聞環境,台灣可著墨處不多。

 

  不一一敘述各起災難應如何處理,僅針對台灣媒體處理得益趨於浮面,僅能著眼於現象面,糟糕的是白描功力不佳,一不小心即淪於煽情,或是溢於分際的情緒,這些都讓閱聽人判斷失準。這些不到位的新聞事件經營,其實是因原則掌握不佳,必須點出來,給予建議。

 

  災難新聞大致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態度面,二是個別事例的專業知識面。態度面的檢視不難,幾個鐵律媒體朋友應都耳熟能詳,例如防災重於救災、邏輯明確的災防體系、上下層級明確的夥伴關係;再來是垂直溝通及水平協調。需要強調的,這些都必須在禁得起檢視的假設情境下沙盤推演,甚至是實況演練。

 

  這是很基礎的原則,據此檢視各級政府落實與否的難度不高。簡單說,現況是文書功夫了得,每張圖表都做得不錯,但是牆上掛掛後一無下文,每次災害發生都是「初體驗」,之後的檢討也是官樣文章,只要能揪出這樣的虛應故事,即便圖表再差,草地防救體系實戰作用也有一定績效。

 

  舉實例比較易懂。去年新一波的伊波拉疫情,美國、日本都出現首次漫出西非的疫情闖關,這些國家緊張兮兮,台灣卻老神在在,是否開設中央級的防疫指揮體系?行政院的回應是「等鄰近國家有疫情再開設」,這時候媒體務必提醒行政院「紐約直飛北的班機不中轉,18小時病毒臨頭」,日本的疫情從倫敦班機闖進來,不過10小時,政府官員缺的是這樣的當頭一棍,掄棒者當然是媒體。

 

  至於梅雨季前苦旱,之後熱浪,媒體必須及早準備基礎資料。今年大氣環境異常並非突發,美國「大氣及海洋總署〈NOAA〉」四月即公布了衛星真照圖,早發現中太平洋低緯地區海溫偏高,西太平洋則相較是常態海溫,也就是說聖嬰現象明顯,今年颱風多、侵台的機率高。如果再檢視NOAA發佈的西亞、華南天氣異常,更難瞭解台灣苦旱的原因。簡單說,氣候異常不會是突發,有跡可尋,媒體當然有事前做功課的空間。

 

  回頭談台灣的問題,不做功課是最大的問題。因為不能掌握長期的天候變化,跑不掉的是對短期現象的捉襟見肘,因為不知道大氣環境的異常,斤斤計較於小環境,其實是很難掌握先機,結果是,本該可預防、並非異常的局面全都以異常看待,自然應對也異常。

 

  八仙氣爆亦然。過去粉塵爆炸不是新鮮事,礦坑、麵粉廠都曾發生,但這些都在室內;當室內粉塵濃度高過危險值,極可能因為火花、摩擦、甚至只是靜電而發生閃燃;台灣有,各國都有,並不罕見;但台灣發生室外塵爆,確實事態多相關單位的輕忽所致。

 

  環保署長魏國彥認為塵爆事件是「大家都太缺乏科學知識」,事後諸葛,不必評斷,但這是事實;但其間,該署、勞動部、衛福部的職業安全、志工管理、懸浮微粒管理不也是漏洞處處可見?媒體該去檢視毛內閣這麼多虛有其表的部會,既然納稅人花錢養他,請發揮功能。

 

  必須強調的是,媒體不要只做「路人甲」的轉述角色,那樣如同扶建商豪宅促銷看板牌的角色太落伍,媒體必須鞭辟入裡、劍及履及,直指問題毫不放鬆;要知道媒體的角色是「礦坑裡的金絲雀」,對致命的一氧化碳超級敏感;金絲雀的異常、送命,可以就礦坑裡無數的性命。

 

  媒體一如金絲雀,如果只是歡愉鳴叫,那是不盡責,死到臨頭而不自知;要感謝金絲雀對一氧化碳的脆弱,讓礦坑工人得以逃生。媒體角色正如此,持決社會大變動,及早反應,讓民眾得以避災、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