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在會期中,將廣電修法列為重要議案,但在會期結束之前仍未能通過,無法完成立法程序。其中較大的爭議是未來有線電視系統,必載無線電視公司的每公司兩頻道,很讓一些在無線台興旺時期工作的老伙伴們感到難過,何時無線電視要靠寄生在後起的有線系統中才能存活?令人在難堪之餘又百思不解。

 

 

 

照片擷取自公共電視中晝新聞

 

  上個世紀初期,無線電視開始發展興起,使原先的傳播環境由平面媒體,及無線廣播,進而到無線影像的的傳播,使大眾傳播事業有了如虎添翼的發展,並在五O年代至九O年代達到巔峰,成為影響最大的媒體。但在近三十年來,受到科技發展,新媒體的快速應運而生,使無線電台的業務受到考驗,逐漸走向下坡。

 

  但沒人料到在臺灣極盛了四、五十年的無線電視台,最近二十年卻是世界各國在同樣困難經營環境中,衰敗最快的一個地區。先是媒體開放,後是新媒體興起,使當年呼風喚雨的無線電視,須靠後起的有線電視系統的必載,才能勉強在業界繼續存在。這種本末倒置的發展,是早年臺灣的電視人所料想不到的,歐美日韓等國的無線電視,現在當然也受到科技及新媒體的影響,但由於他們的專業經營及預先警覺,使他們的衰退尚在可控制的範圍中,而臺灣卻不然。

 

  臺灣無線電視在其黃金的四五十年中,由於皆屬官方媒體,所以其經營階層的高階位置,都是黨政軍各方作為酬庸之用,並且有任期的限制。所以過去多年的臺灣無線電視公司都是屬"官位"的來來去去性質,佔?市場三分天下的原則,誰作都能穫利,都能向董事會交待,不必有太多專業經營的背景,也不必有太長期的經營策略及應變計劃。所以,臺灣無線電視之所以如今積弱不振,其來有自。

 

  有線電視最早是由"共同天線"演進而來,當年無線電視節目與業務如日中天時,由於節目是透過無線電波傳送,但無線電波並非無遠弗屆,它受遠距離影響,以及受地型山勢,或巨大建物的阻礙,常使當年的很多的受視戶,無法收看節目,或受訊號衰減影響而無法收到清晰的畫面,為了改善這些收視不良地區,所以才有了"共同天線"系統的應運而生。

 

  "共同天線"是藉?各種方法,例如:加高加大收視的天線,加?收視的電波,或在山勢最高處架設天線,或避開高大建物另架天線,再共同將收視到各台無線節目,另用有線系統的方法送到每一個收視家庭,後來共同天線又因接收衛星電視的節目,又因錄放影機的研發成熟,不斷加進了更多頻道,使共同天線,成了由原先解決無線收視困難的單純目的,一步步變成了多樣性,多頻道的節目服務系統,而逐漸形成了今天有線電視的前身。

 

  在共同天線演變成有線電視系統的過程中,為了當初不忘初衷(補強無線電視收視),所以後來在先進各國為保障閱聽大?收視無線台節目的權利,都在廣電法令中加上了有線服務必載無線台節目的定律。因為無線台頻率是屬於國家的,同時也保持了閱聽人公平接近無線電視的權利,這是有線系統必載無線頻道的由來。

 

  現在的情況與上世紀中期已大為不同,首先是改善無線電視收視困難的方?與途徑很多,閱聽人不一定要在有線系統上去解決這項技術困難,而且新技術與新媒體的發展速度驚人,多元化的收視平台競爭激烈,無線電視如果在早年沒作好準備、沒有專業判斷,或多元多角型的經營策略,只想藉由老觀念的有線必載的寄生方式,繼續在現有的環境中存活,可能前途並不明朗。

 

  更何況,在數位?流的今天,無線電視台在數位化後,將因播出頻寬的需求減小,每一無線台將來都會有四五個以上的頻道要經營,並不是必載其中的兩個頻道就能解決將來經營上的困難,那麼將來更多的無線電視頻道又要如何處理呢?

 

  有一說:危機就是轉機,在有財團依然有意投資傳媒之時,無線電視業者及政府有關部門,何不再仔細研商,多看看美、歐、日、韓等國的無線電視業者是如何藉數位無線電視的來臨,創造無線電視新的模?與經營模式。藉此為無線電視帶進新的投資,新的契機。因為,只靠法令加載無線頻道,並不能真正解決無線電視未來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