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性新聞學(constructive Journalism)是晚近國際新聞界和新聞學術界探討的製播方向。簡言之,就是反省過去媒體以揭弊案和綜藝化製播新聞報導屢受批評,轉而試著發展對社會更直接有建設性的報導,報導問題並一同找解決方式。(參閱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tructive_journalism)
這種新的操作方式也援引人類學和諮商訪談方法,希望內容更紮實,而且更有社會參與。要往這個方向去當然也要看議題,因為不是所有問題都那麼簡單集思廣益。所以媒體對於議題選擇和拆解功夫亦可見高下。
在北歐,丹麥新聞界開始重視這種操作方式,接著芬蘭公共電(YLE)視將這種報導理念結合社會媒體而發展出新的報導模式。新聞雜誌節目中的長照改進報導就是個例子。芬蘭公視這個節目總題為A studio,其中一個單元為Hoivakoti kuntoon,意思是「讓護理之家更上軌道」。由Annukka Roininen主持。
芬蘭人口老化快速,老人議題是社會重要議題,而且越來越多人很老很老,老到不得不離開家去住機構,甚至因許多原因而在九十歲以後十年內換三個護理之家。還有些老人其實並不會積極的表達意見,甚至無法表達意見。住機構的老人,有許多人面臨自己同代的朋友都過世了,非常需要人帶他們出去走走或談話。芬蘭公視希望透過報導,影響社會大眾不要將老人當成浪費社會資源的人,並希望他們能更快樂的生活。
YLE去年九月開始進行採訪,今年二月播出,每次出現都是在第一頻道一個新聞雜誌節目的最後面。報導不再只是幾位記者採訪拍攝做個節目,然後加上一點主管機關訪問而已。新的報導起於地方記者與網民互動,從一般社會議題討論發展出赫爾新基七十五公里以外Somero的安養機構Tervaskanto的照顧方式值得探討。
YLE的規畫是一方面發動一個在芬蘭人人可以參與的活動「小善行」,鼓勵大眾到各安養中心去服務裡面的老人,並根據這種目的,在公視網頁設計精美明確的服務建議給大眾。告訴大眾雖然是很小的改善或者一點點的改善,都是寶貴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這樣的節目讓所有觀眾不再只是看戲的角色或者參加批評消遣而無建設性的角色。(請參閱http://yle.fi/uutiset/hoivakoti_kuntoon__voiko_hoivakotia_muuttaa_neljassa_kuukaudessa_ilman_lisarahaa_tai_-henkilokuntaa/7737333)
另一方面則徵詢Tervaskanto護理之家同意後,邀請三位芬蘭老人照顧專家組成顧問教練小組進駐。其中一位是全芬蘭知名的老年醫學醫生。YLE則不斷派出記者對不同對象進行訪談,包括六十一位住民和二十一位護理師和照服員。也根據訪談拍攝真實生活場景,之後將這些素材切成一兩分鐘的許多片段除了主頻播出也放在YLE所屬的社會媒體,讓觀眾和芬蘭各地的護理之家一起來討論觀賞。(參閱http://yle.fi/uutiset/hoivakoti_kuntoon/)
這樣製作節目是個不斷進行中的報導,護理之家公開內部管理和照顧,讓內部員工還有專家小組與外部人士一起共同改造現況。
在掛於網路的訪問片段多角度現況。包括訪問護理師:一位護理師說自己每天總是帶著一疊的洗澡名單忙不完,說得都哭了。還有照服員正在幫老人梳頭如何與老人對話,說好幾天沒看到這麼帥的老人。也有老人面對鏡頭就哭了,一旁的照顧人員問他為什麼哭呢?還有一位護理師說很少看到這樣單調的生活環境等等。
這些資訊歸納分成十類公開,接著由專家小組輔導一步步改善,也引進新的思維。也希望各地照顧機構也引為借鏡。在專家有限,難以分身到上千個機構去親身協助時,這節目發揮公共價值,讓大眾認同公共電視在新時代延續核心價值初衷而繼續發揮角色。
實際上提出的改善議題包括:如何讓很老的老人還能運動、如何不要吃那麼多安眠藥而可以讓老人保有清楚的頭腦,更個人化的照顧與激勵老人等等,都很實際。隨著科技新知和照顧思維演進,可能有更多替代改善方法。例如專家指出,全芬蘭已經有五百家護理之家用志工,這就是增加陪伴效能的好方法。
當新舊媒體充斥人們生活周圍,資訊多到不行,除了純消磨時間外,北歐社會覺察到媒體多不代表民主進步,能善用媒體特性鼓勵大眾與專業人士更多參與,去發展有助推動社會進步的報導比較實在。這如何能夠也是台灣的下一步?可能北歐給我們最好的啟發還是那兩句源自以前照顧服務領域的話:「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事情的改變可以從我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