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都發生各種兒童生活意外事件。電視媒體也都盡力報導,並有「只是這個書包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和「讓人鼻酸」這類描述。或者家屬打人,或者描述「家屬崩潰」等等。但這就像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槍枝問題無力促成立法管制,老是要出來默哀而感到無奈一樣,我們好像很難改進什麼。
其實任何意外不幸,法律與管理固然是減少的管道,能更多有效的宣導防範未然也很重要。目前台灣的電視媒體除了關於自殺的報導會有警語之外,還有對相互咎責探討,但對兒童意外事件的防範著墨還很有限。電視新聞報導已經發生的不幸,至於預防的報導比較難做,除非有明顯的畫面,而且還要編輯接受。但若從節目管道本應大有空間。但怎樣避免僵化嚴肅的指責性教導,而能有親和力但不幼稚的讓兒童與大人都更注意避免危險,這不僅需要製作的硬體技術,深層一點的說,挑戰到電視從業人員本身的教育素養和學習經驗。
奧地利公共電視(ORF)過去四十年一直很重視這種安全教育節目(名稱是Helmi)。迄今已經製作一千五百集。
節目網頁請參閱http://www.helmi.at/sendungen/helmi-jede-woche-im-orf/
節目內容例子請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_Nx8xEOM3s
這種節目每次播出只有五到七分鐘,通常是針對小孩可能發生意外的場景表達一個故事或過程。由布偶適時扮演互動引導角色。但並不是說教。例如兩位兒童在一個農舍的牧草倉庫玩躲迷藏。有一位爬到一堆高高的牧草上面躲起來。接著又怕被抓到,打算從高高的牧草堆的另一邊往下跳。地面也是牧草,但草堆中卻有一支好幾個尖錐型的大鐵耙子。要是跳下來當然可能一排刺穿人。腳本演到這時,小精靈出現在鐵耙子那裡要小孩不要往下跳,接著的警語是當我們不熟悉又沒有檢查過的環境,不要從事到處跑跳的活動。
筆者幾次訪視過奧地利基層教育,知道教導能帶著走的觀念和解釋知識的原因,遠比提供資訊和只有告知可以或不可以重要。以上這集節目,正是教導原則。節目接著倒帶,教導正確的作法是怎樣。換言之,不是只告訴觀眾,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這種負向指導,卻仍不知所措。而是告訴大家正確的作法。
隨著時代進步,兒童生活環境和遊戲方式改變。節目也回應社會的需要而找尋新的故事。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呈現三位小孩騎腳踏車一起在鄉間玩。要過平交道,通過了兩位,還有一位正一邊騎車一邊耳機聽音樂。也許是聽到入神了,停下來聽。正好停在無柵欄平交道上。火車慢慢接近。連火車鳴笛他都沒有注意。一旁的兩位小朋友看到了一直在喊也很害怕。可是這位聽音樂還是沒有感覺。火車通常在六百公尺到一千公尺以外就已經很難煞得住,即將撞上去的時候影片停格倒帶。解釋意外可能發生的原因和如果要避免應該怎麼做。以上內容請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p_EM0Lq34
如前面的稻草堆節目一樣的製作原則。但這回節目還有另一位大人緩緩開車經過平交道,正在講手機也沒注意火車來了。這時剛才三位小孩一起提醒這位大人,幫助這位駕駛免於意外。這位駕駛還解釋說,平時是用充電座手機對話而不會用手持聽筒等等。然而不管平時怎樣,只要一次手持又正好沒注意火車就可能發生意外。每個人都可能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然而意外發生是不管這些的。
在這段安全宣導節目中,除了提醒兒童也提醒大人。但角色安排時,卻是小孩提醒大人。換言之,媒體的角色呈現,不因小孩年紀還小而不能做什麼,也不是每次出現在節目就只會犯錯。去除刻板印象,小孩可以比大人知道更多,也可以扮演提醒大人(別人)、維護別人安全。
整整二十年前,筆者在奧地利公視見習兒童電視新聞與兒童節目時,製作人就說兒童節目或教育節目的配音旁白與對話要把所有觀眾當成平等的以平實的方式對話。最忌諱旁白的人做作幼稚的音調,或者捏著鼻子一個人裝幾個人的聲音,弄得非常不自然卻視為製作才能。平時不這樣說話,為什麼電視節目這樣說話呢?畢竟不自然的聲音,不利傳播效果(但現在台灣的卡通和部份兒童節目仍然可見這種配音方式)。
在我們華人的社會,父母老師和有權力的人,為了表示對別人的關切,常用指責且不可挑戰的權威方式,甚至為了表達更急切的關心指導,會用更嚴厲的言語行為。然而從教育原理的觀點看,小孩的有效學習需要安全感也需要良好的自我形象。在大聲斥責的氛圍下最容易引起的是防衛抵擋。這是本性但卻可能被誤解為叛逆。
小孩成長的過程能開始質疑,表示批判能力進步。以引導代替責罵,也是關注孩子如何朝正向成長發展的過程。奧地利和台灣的小孩都是小孩,都有不成熟之處,都有因缺乏注意而產生車禍和意外的風險。但成人也是如此。社會溝通的文化和電視從業人員怎樣覺察並落實在電視製作的教育方式,將影響節目的說服和注意效果。奧地利節目的製作理念是鼓勵小孩學習選擇與判斷的能力。它沒有用國民競爭力或國民素養這樣的詞彙,可是實際上培養國民重視安全,與學校教育互相呼應彌補。因為筆者才剛到奧地利小學訪視安全教育,所以知道從上下課活動到火災與天災和核災,他們是多麼重視和貫徹,並鼓勵小孩加入救災預備隊訓練,以便十六歲就可以正式成為救災人員。
當手機和網路發達以後,也許台灣的電視從業人員認為兒童越來越多時間花在電腦而遠離電視。是的,電視不再是唯一或絕對主要的資訊與娛樂工具。但公共媒體仍有其普及易得之處。而且其他媒體商業活動多的營運方式下,公共安全與個人安全教育的節目更少人會製作。更何況有效的教育節目不是一人一支手機就可以完成。這和人人拿手機傳一段畫面仍是不同。奧地利公視迄今仍在製作這種安全教育的對話性節目,並不斷推陳出新看守社會基本需要,確實善盡媒體角色。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也受到社會相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