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請看:當廣播電台有社群媒體-以色列軍中電台的經驗(上)

社群媒體


  從傳統媒體時代跨到社群網路環境,Galatz尋求服務方式。台長說,網路時代聽眾選擇太多,加上手機功能一直增加,未必再有單一電台忠誠度,必須了解而因應;未來聽眾用軟體將所有電台節目自己編排收聽很正常,之後競爭對象不是其他廣播公司,而是所有能提供聲音相關服務的媒體。


 
  因此,內容和通路都要積極;網址名稱要盡量簡單,必須一進去就很容易選到標的內容。該台首頁最上排為最新資訊,其下為大型方塊照片格式展示各節目,很容易按選。台長指出,傳統聽眾聽廣播用收音機,年輕聽眾用手機聽廣播,必須不斷投入資源到數位部門以增加廣播收聽功能,例如可以下載聽,聽眾就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收聽節目,且要夠有趣,因為競爭更多,如果不夠有趣很快就流失聽眾。


 
  廣播在過去十年不斷變動而且還仍在改變中,社群媒體策略要注意網路不是FM的拷貝,而是創造專屬新產品服務。此外,從觀眾進入網頁行為看,會看影片也會看和聽廣播。以往廣播對眼睛沒有吸引力,新的廣播則有視覺、或其他元素加進來。


 
以節目《還沒有ok》而言,這麼多投訴,節目播出有限,沒播出的都放在社群媒體,加上投訴照片。社群媒體策略規畫主管同時也在大學教書的巴拉克說:「傳統廣播以聽取勝,社群媒體時代,廣播視覺化,讓聽眾看到麥克風後面的人們,不需要去想如電視的打光和化妝,而是簡單有用就好;但未必是投資作電視節目放在網路。而是本於廣播本體,輔以更能增加親和力和接近性的視覺素材。


 
  例如可能放一段短的錄音室短片讓聽眾可以看到,甚至節目要介紹主題,先錄一段適合視覺表現的放在網路上,增加收聽期待和互動效果。現在手機發達,要錄影一小段放在網路不困難,也不需很高技術門檻。只是若是照片,還是要非常專業,兩年前,廣播電台編制上有專業攝影記者服務所有需要照相登於社群媒體的節目。


 
  巴拉克說,廣播有視覺溝通機會,但不要亂陣腳模糊焦點,要記得自己是廣播,所以視覺是輔助工具。有次訪問一位想當記者的盲人,夢想是希望獻身訴求身障問題;那次節目有將受訪情形放入社群媒體預告,迴響很大,按讚數超過25000。


 
  還有一個Aviv和Naomi主持的節目《啊費客》,介紹如何讓許多自閉症青年也可到軍隊當志工,以其特性協助衛星地圖判讀。主題是希望讓自閉症也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也吸引許多網友。因為透過照片、影片,大家看到是怎麼回事,照片又賦予廣播更大想像空間。社群媒體時代也接受觀眾提供影音資料,都是以前廣播沒有的空間。如媽媽把從軍女兒照片放上臉書,希望大家看到,因為女兒服役讓媽媽很驕傲,軍中電台成為全民園地。


 
  巴拉克現在在學校和年輕人討論,都問「聽什麼?」而不是「聽什麼電台?」七年前許多青年會回答聽軍中電台,但現在不是了。他說,「年輕人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要創造收聽記憶,內容與平台知名度都重要。他認為臉書不需期待天天都病毒效應(快速擴散的元素),但想要病毒效應必須有趣或感人,要有人味在其後,比喻為讓聽眾看到主題人物的臉。設計過「我的未來」單元,也包含生病或成功的故事;又如介紹新武器,想得到迴響是參與的人,而不是只把焦點放在硬體。


 
  觀眾需要短、但是值得分享感人有啟發性的影片,通常最快擴散;例如青年人訪談集中營倖存者的錄音,可連動臉書討論。新廣播時代,主持人會不斷介紹臉書討論現況,鼓勵大家上社群媒體持續討論;到一個地步,即使沒有被播出的內容,也可能不斷發生所謂病毒效應,提高分享參與。人人有手機和耳機的時代,「聽眾」仍很多。關鍵在創造連結,但要跳出盒子的思考;常去想廣播未來往哪裡去,汽車、手機、廣播…..想想願景。


 
  以色列很重視生命也重視愛國心與傳承,社群媒體發達,也可發動更多專案活動,或強化傳統活動效能。如每年有服役戰死者,當時有家長或同僚寫的紀念文與詩,Galatz會邀請後續服役青年以留下的詞做曲,讓新兵透過創新不斷賦予前期先烈新生命。這個專案名為他們是我兄弟(These are my brothers)。類似風格令人動容的歌可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ftzomSmU0


 
  社群媒體一如傳統媒體,不同用法帶來不同社會效應。廣播遇見社群媒體,想給人間帶來人味,還有無限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