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日前釋出重要訊息,最近將集會討論,未來可能將限定在電視頻道的黃金時段中,只能播出本土產製的電視連續劇和其他節目,以抑制韓、日、大陸節目的大量在台播出。這固然是個權宜措施,也不失為是個短期內治標的方案,但並非長期性治本的辦法;因為這基本上是違反自由經濟競爭的法則,NCC及我們的內容產業製作者,仍需努力利用同是華語節目的優勢,製作出跟上時代、眼界更為寬廣的優質產品,才是正途!


 
  196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由於中視的成立,帶進了日本正方興未艾的電視連續劇播出,大大攺變了臺灣電視業製播的新方向;不僅在國內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也打開了東南亞國家的市場,前來臺灣洽購各國的播出版權。1971年華視成立後,連續幾部開台大戱,受到極大的歡迎,更是將臺灣電視節目外銷的成績,推向了髙峰。這種語言方便,臺灣的文化自由創作,及現代生活文化,加上人才的聚集,創造了很多劇作的經典之作;而流行音樂的盛行,自由奔放的校園及民歌的寫作,發行公司的高超商業包裝促銷,使臺灣電視業者的影視節目、綜藝節目、大型娛樂演出,在老三台時代,讓三台輕而易舉獲得很高利潤。那是臺灣電視業界最為風光的日子,不僅公司獲利甚豐,三台都大興土木,改建大廈購置土地及資產,藝人及員工也都獲得不錯的酬勞,更為國家賺取了不少的外匯及經濟貢獻。

 
  這種臺灣電視節目外銷優勢,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的初期。這期間又逢1980年代後期,兩岸開放,促使臺灣節目以開放活潑的路線節目,進入中國大陸,而使臺灣節目及電視明星或歌手,快速的竄紅於大陸;這期間有二十多年的好光景,是令人稱羨的。


 
  但隨後在1990年代初期,臺灣不僅建立了有線電視的系統,並且非法的「第四台」就地合法後,讓全台進入了合法的有線電視時代;由當初的三台瓜分市場的局面,演變成無線五台(增加了民視,公視),加上有線電視共一百多個頻道。電視業者開始引進了製作細緻的日本劇及其節目,後來又有韓國劇集走紅於國際,大大瓜分了臺灣老三台的收視率及業績收入,使臺灣老三台的廣告收入大為減少,節目外銷的情況也每下愈況,整體營收由過去的年年豐厚的盈餘,逐漸逐年利潤下降,以致到目前的虧損連連;在缺乏專業經營及長遠的警惕情況下,欲振乏力,只能開始作長期的節衣縮食行動,資遣薪資過高的員工,降低演員酬勞,削減節目的製作預算,使臺灣的影視音樂作品,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其惡化的情況及速度,讓人訝異!


 
  當然,臺灣影視由過去的少數寡佔,形成了今日的過份開放導致上述惡化的現象;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英日法等娛樂產業大國,他們雖然受到不利的影響,但由於他們的高階經營者都具有專業判斷和素養,所以早就擬定策略作為因應,明顯的展開多角經營的行動。以美國原先的三大無線電視網來說,早就轉投資有綠電視頻道,並各自突顯特色,分別在新聞、體育、財經等方面保持領先與突破,所以美國的老三台雖然也受影響,但經營狀況仍能在逆境中力爭上游;日韓兩國情況與臺灣相似,但其原有的無線電視也能挺立,其中韓劇的快速發展,不得不令人拆折服!


 
  反觀臺灣,原先老三台的董事長及總經理的職務,都是酬庸性質,他們都不是電視製播或經營的專業人才,而且都採最多四年任期,所以他們既無專業演變中的警惕準備,又不必面對股東負起盈虧的責任;當逢產業急速變化時,就會手足無措地陷入經營困境,使得自1970年以後,臺灣可能成為亞洲電視大國的可能性,為之破滅。這不能怪罪世界進步太快,只能自怨我們忽略了這個含有科技成份的電子傳媒,沒有做好專業人才的經營,而將其做為官位的酬庸模式,所以當事業面臨嚴峻環境和激烈競爭時,只能成為這類產業的落後群了,現在也只好藉NCC的短期權宜措施來加以保護。


 
  但是NCC祭出未來黃金時段不得播出國外節目,只能播出本土節目,能夠維持多久?真能扶起將傾之大業?恐怕其結果連NCC本身及本國業者,都不敢預測其結果;因為電視產業的成敗,完全取決於收視率的高低,如今影視節目的收視平台有着多重選擇,所謂「新媒體」已有很多平台及途徑,專供收視人做選擇,電視的黃金時段安排本土節目,如果不夠精彩,年輕又較有購買力的族群可能寧可關機,而改採新媒體去收看他們喜愛的外來節目,使原先 NCC所要達成的效果也無法收效,那麼一切還是白搭。


 
  所以NCC所提在黃金時段限播本土節目,真的只能視為是一種短暫的權宜,想要從旁支持協助本土電視產業,產出更好的作品,需要在「限播」之外,擬定一些從根作起的配套措施;業界應該仔細思考適當的作法來強化自我,到底應該如何去作,則需要更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加入,筆者是有一些想法,且待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