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丹麥公共電視新聞部約有五百名員工(全丹麥公視約三千名員工),而中央編輯台多了好幾個桌子緊臨總編,這些位子的新成員都是網路媒體人員。


  
組織編制


 
  丹麥公視新聞部基本編制有四個採訪路線組,包括國內、國際、財經和政治;每組有十幾位文字記者,三到四位不等的攝影記者,每天每組至少供應兩則重要新聞;但多數文字記者常在做研究,預備深入的故事以及發掘深度新聞,預約採訪才請攝影記者出動。新聞部另有一個即時新聞組,這裡有更多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負責即時新聞。


 
  以上五個組是新聞主要供應來源,提供新聞給兩個電視頻道、四個廣播頻道、網路電視、社群媒體;這幾個通路另外還有少數專屬的記者,以便補強新聞角度或延伸採訪時出動。


  


數位後編制


 
  隨社群媒體和網路媒體增加,原編制下,中央編輯台的總編旁多了許多新職務;包括網頁主編(隨時更新)、手機版主編(隨時上傳)、臉書主編(按讚已達二十五萬。每二十分上傳一次)和網路記者群。丹麥公視的首頁是交由新聞部管理,由資深記者出任,原因是網頁下標和如何簡短報導是新聞專業;連節目部其他節目要如何上網頁也都是這裡守門。


 
  臉書主編每日上班要負責統計全丹麥前一百熱門社群新聞,看別家媒體的新聞,了解該台有無尚未重視的故事,要通報總編告知相關同事;例如他台做了公車降價新聞,若丹麥公共電視也製播相同新聞,一樣會有許多人要看。臉書每日有主打新聞,也可以轉貼其他適合的短片(如加拿大水災的影片),長度大致以六十秒為原則;也可以規畫性的製作如母親節議題,創造互動。容易分享的影片是一個選擇標準,晚近發現,名人死亡消息很容易點選率攀升,所以未來會加強這方面的資訊。


 
  網路組有八人,記者六位、製作人一位、編輯一位,負責把上述幾種不同新聞來源,依照網頁平台的需求,改寫或再找更多資訊補強,並配上適合規格的影片以及電腦動畫,讓新聞可看性更高。此組並配有簡易攝影棚,讓記者可隨時上線報導和解說新聞;另外,也負責搜尋其他網路新聞和查證,供應各平台使用。


  
U形新聞取捨原則


 
  手機與網路媒體執行主編克利思登(Christian Lindhartdt)表示,過去新聞可分為快而短、最特別的,以及介於中間的各種新聞。現在資訊很多,為了有效經營,只選U形的兩端:快(三十秒內可以讀完)而重要以及非即時但非常特別有趣的。新興媒體越來越多,但新聞部的預算沒有增加,所以怎樣調整組織編制與流程來提升效能就非常重要。


 
  以前一個大事發生,廣播電視等五輛不同部門採訪車出現同一現場,現在採訪集中化,送回的影音資料供不同平台使用。例如主要是菁英收聽地廣播一頻與大眾收聽為主的三頻,在同一事件增補的受訪者可能不同;一頻多為專家受訪,三頻多播當場目擊者訪問。如果知道台內哪些記者對特定新聞的背景認識較深,會建議記者上線到各頻道評論,而不一定找名嘴。


 
  為了加速作業,新聞部內有個超大看板,誰在寫什麼新聞、提供線索參考,全部都看得到。若某些線索很重要,則有另有系統傳給所有工作人員。


  
研發社群報導格式


 
  由於網路和社群媒體經營需要,丹麥公視新聞部做了許多重要決定。包括每日根據流量和回饋來創新數位新聞的八種規格,包含一種短的和七種長的(背景說明、介紹報導、特寫報導、分析報導、長版故事、內幕故事等)。其餘細節內容包括:


1.再好的新聞也限制多少字、哪裡放圖。


2.每則新聞寫之前要確認是給哪個平台以及要用哪一種規格。


3.一般影片都是數十秒,但長版讓特定期待的人看個夠則可達八、九分鐘。


4.晚近的News app 則設計一次綜覽服務,四十秒可以讀五個故事,這是本於研究累積發現,新的收視習慣要短、快、綜覽。


 
  由於網路記者身處辦公室內,專門從不同新聞資訊擷取轉用,是否可能扭曲原採訪記者的意思?克利思說,那是訓練問題;他提醒網路記者,老是一味想讓新聞有吸引力是一種試探,不是目標。他說,我們不為點閱而做,但我們努力做有內容的故事吸引人點閱,查證和不能誤解仍是基本原則。


 
  以一則減少校園霸凌而辦的同學關係增進新聞為例,臉書放短影片爆紅,下一步可能考慮在網路發展更多後續報導;以長故事、影片、文字稿、 影片、動畫呈現事實統計資料、老師訪問影片、小孩看法的訪問等串連出現,讀者藉此得到不同閱讀經驗,一個動畫更可多用途配給不同平台的故事。


  
重視向年輕人說故事方法


 
  過去幾年,許多國家公視都在流失觀眾,丹麥公視相較不算嚴重;但由於公視存在有其公共服務責任,因此,看到年輕族群資訊交流主要從電視頻道轉移到網路和社群媒體,顯示怎樣製作故事給年輕人看更重要。
 


  克利思說,我們要到年輕人的平台去,發展他們可以接受的說故事形式,這就是為什麼有社群媒體組,因為臉書是目前12-25歲族群最大來往平台;所以,要有短卻又好的說故事方式,但不等於要做幼稚、好玩的新聞。他說,好玩的、娛樂的,節目部已經提供很多,那不是新聞記者的責任;年輕人也關心嚴肅的新聞,只是用不同的角度而已。
 


  另外也要慎選新聞主題,製作可以容易被分享的。例如丹麥要買昂貴的美國戰鬥機, 但國防預算也會影響教育,在討論教育的時可以一起討論;又如以往報導教育議題,常是政治人物上電視,但應該多訪問學生看法、多聽年輕人的角度。至於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的線上議題,則另開專區,以便點選時容易區格。


 
  丹麥公視正在進行全新聞部轉數位媒體時代的講習,稱為digin(全面增進數位新聞工作素養)。重點不是高畫質多清楚這類硬體問題,而是怎麼經營新的收視族群和在更新的社會環境以公共價值回應社會;這是公視存在的本質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