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捲入、不介入,不加工、不加料
評審團主席 林淇瀁(向陽)
傳統媒體理論多半把媒體視為「反映社會真實的鏡子」,媒體必須忠實反映社會發生的事情,提供真相,因此懸為新聞工作者的倫理要件和社會責任。客觀、公正和準確也被視為新聞品質的評鑑準則。新聞應該按照事件的本來面目如實呈現,記者應該公正無私努力提供平衡報導,並應避免事實遭到扭曲……,這些準則,長久以來在實務界被視為媒體常識、記者信條。
然而實際上,媒體表現似乎不盡然如此,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媒體不但難以反映社會真實,有時甚至扭曲、模糊或掩蓋社會真實;愈來愈多的新聞工作者發現,要實踐他們在專業訓練過程中學到的新聞理念相當困難,客觀、公正和準確只是高懸的理想,難以在新聞處理過程中落實;而必須依賴媒體吸收訊息、了解社會的閱聽公眾,更是普遍不滿媒體表現、懷疑新聞信度。
歷來的各種調查中,媒體與記者不被社會信任的程度只略低於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和廣告,具體說明了媒體與記者面對的尷尬處境:媒體每天為閱聽人報導社會發生的事件,卻不為長期依賴媒體的閱聽人所信,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這就值得媒體人深思了。的確,媒體要反映社會真的只是神話,即使歷史都無法完全反映某個年代的真實,何況在截稿時間壓力下採訪出來的新聞?
然而,媒體畢竟是公共領域中最受期待的領域,具有界定社會真實的力量,儘管無法完全反映真實,最少必須力求接近真實。閱聽人與社會對媒體報導的不信任感愈強,媒體與記者愈需要反躬自省,在實際的報導作業中降低難以免除的主觀、偏頗,和可以避免的扭曲,來建立一個符合新聞自身專業要求的作業準則,滿足閱聽公眾對公共事務知的需求,並因此贏得閱聽公眾的信賴和對新聞專業的尊敬。
以目前的台灣來看,我們的社會正處於一個由傳統威權體制過渡到全面民主開放體制的渾濛階段,政治幾乎主導了這個社會的每個領域,並侵襲各個不同領域,媒體和記者無可避免也會被捲入這樣的洪濤之中。但越是如此,媒體工作者就更必須以中流砥柱自我期許,秉持不捲入、不介入的報導心態,提供不加工、不加料的新聞,獨立於黨派政治之外,盡到為閱聽公眾提供純淨報導的義務、對政府和其他領域進行監督評論的責任。而這首先必須由媒體自我要求做起、由記者自我期許開始。
卓越新聞獎今年邁入第三年,獎勵對象跨越平面、廣播與電子媒體,媒體工作者參賽踴躍熱烈、作品件數甚多,顯見本獎已在媒體實務界和閱聽公眾心中獲得肯定與信賴,並對敬業、認真、傑出的新聞工作者產生砥礪效應,加上實務界和學界組成的評審團本其專業嚴謹評鑑、討論,方才產生入圍作品和最後的獎項得主,足見本獎已然排除非新聞力量的介入或影響。長久以繼,相信卓越新聞獎必能樹立類似普立茲獎的權威性和榮耀感,鼓舞新聞工作者和媒體向上提升,改變當前閱聽公眾對媒體與記者的刻板印象,並促使新聞專業成為推動台灣進步與發展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