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衝擊下,追求更開闊的媒體視野

 林鶴玲

本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共設四個獎項。相較於前兩屆,本屆主要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即時新聞採訪獎」與「專題報導獎」合併為「新聞採訪報導獎」,以兼顧新聞的即時性與深入性,同時並擴大參賽媒體範圍,在報紙與通訊社之外,開放雜誌報導參與角逐。以數量而言,平面媒體類今年參賽作品較去年大幅增加,前兩年參賽作品僅約100件,今年則有181件。其中「新聞攝影獎」與「新聞採訪報導獎」競逐者較多,分別為90件與65件;「新聞評論獎」與「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較少,分別為16件與10件。

四類獎項參賽作品因性質差異,分別展現了不同的觀察分析視角,整合各種視角則成一幅台灣社會過去一年中所經歷主要變化的圖像。「新聞採訪報導獎」入圍作品的整體特色反映了台灣社會在全球化過程中所經歷的多樣風貌,從外籍新娘與新移民帶來的社會變化、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邊緣化危機,到外來物種侵入本地生態體系的衝擊等報導,都生動而深入地掌握了一個急遽變化社會的結構特性。

相對於「新聞採訪報導」類作品對全球化變遷的敏銳觸角,「國際新聞報導類」作品雖不乏能深刻掌握國際脈動的傑作,但是在整體數量上則比較單薄,這個現象多少也反映了近年來國內媒體的一個弔詭現象:當台灣本地社會越來越受到全球化潮流的衝擊之時,本地新聞媒體卻逐漸失去對國際重要事務的關切。

不獨是國際新聞的萎縮,對於近年來台灣媒體整體走向的憂慮與反省,也成為「新聞評論獎」類作品思考的焦點。至於「新聞攝影獎」入圍作品的重心則是對於去年間風災、水災、土石流等自然災難下,人的渺小無助與關懷扶持,以及各種新聞現場的人性做了文字難以企及的動人掌握,張張令人摒息。

每個獎項從初選、入圍到決選名單的決定,都是五位委員在超過一個月的評審期間認真撰寫心得意見、在多次討論中從各個新聞專業角度反覆討論、評析舉證,逐漸凝聚共識而產生的。每個評審委員都感受到這項任務所承載的意義與責任重量,勉力以赴,不敢輕忽。

評審過程中,平宗正記者不幸因採訪風災殉職。在哀悼嘆息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早逝之餘,也彷彿看見這一幅幅震懾人心的新聞攝影作品與一篇篇的災難報導背後,新聞工作者不為人知的血汗付出。新聞專業的追求需要合理的工作環境為基礎,期望新聞媒體企業與政府能共創一個合理的新聞採訪報導環境,讓新聞工作者無須以人身安全為追求專業表現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