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力燃熱情 廣播路更遠

廣播類評審小組召集人  楊憲宏

新聞專業是特殊的知識工作行業,傳統新聞學所議論的,新聞的功能:告知、教育、溝通、守望,是很難做好的事。卓越新聞獎顯然可以在守望這個專業上,鼓動風潮讓新聞工作者,更加理解新時代的報導者應有緊迫的知識份子責任感。

廣播是一個老媒體在網路時代重新出發的新工具。本次參獎作品已開始有這種新媒體的品味。聲音的演出,特別是在只有聲音的時候,如何呈現出報導定位與深度,自然音與受訪者的切入,加上音樂的製作,如何達成終極關切的效果,有很多的專業分工問題,還可以再探討,有很多專業合作的空間,有待創造。廣播新聞工作者應有這樣的體會,這個堪稱輕薄短小的媒體,有可能在未來搖身一變成為強而有力,在所有媒體之上的新主流。

從企劃到製作,從表達到影響,甚至如何回應受眾。這個作業流程仍是新聞工作的核心,沒辦法做好前期企劃,就不會有好的製作,沒有好的製作,表達就不可能精彩,而更不必談影響,而受眾的回應更不必期待。本次評審的過程,大家在這方面的討論很有共識,特別是在如何讓卓越新聞獎的宗旨反應在給獎的過程,更讓得獎的作品本身就符合卓越新聞獎的定位,評審都認定,回歸到最基礎的專業要求是唯一的說法。

五位評審在這個共識下,對於企劃力的要求,特別的嚴格,對於企劃的原始理念,也就是選材與新聞的取角,給了比較多的關注,選材往往就可以看到作品創造時人性的熱情,也可以很清楚的查察責任心與判斷力的堅持。而製作力度,往往是一種每天的知識動員的慣性,雖然,本次收件仍可看到有些參獎作品是刻意的為了參獎而設計,但還是有些以平常心製作、不失專業的嚴謹作品。

表達的力度受到先進科技影響,聲音效果是超水準的,但是多數的作品在如何力求客觀與展現風格的平衡間,還是稍欠修練,最重要的是,對文字的敏感度不足,顯示了台灣在新聞寫作上,普遍的問題,而愈來愈複雜的社會問題,讓新聞的專業更面臨挑戰,未來新聞工作者,想在社會上取得受尊敬的地位,恐怕努力的程度要更加強,尤其在網路媒體的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已到了不能不重新定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