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陣容:林鶴玲〈召集人〉、林淇瀁、楊世仁、呂一銘、陳順孝
三次評審會時間:十月十六日、十一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本屆平面媒體類的參賽作品有181件,扣除掉4件不符合參賽資格,共有177件接受評選。對五位評審而言,由於平面類作品質量均佳,要從中選出五件以內的入圍作品,取捨極為不易,遑論要在當相當優秀的入圍作品中,再選出最後的得獎者。

本屆評審過程相當嚴謹,光是篩選入圍名單就須經過四道關卡。首先,是初選。為避免個別偏差,在評審辦法中規定,初選階段,每件作品至少須有兩位評審看過,才能判定其是否晉級。因此平面組決定採依作品編號循環方式,讓每一件作品至少經過兩位評審過目,若有時間,也可以全部看,然後進行從零分到三分的四級評等。「新聞採訪報導獎」從65件作品中先選出約20件,「新聞攝影獎」從90件中選出約20件,「國際新聞報導獎」則從10件中選出3件,「新聞評論獎」從16件中選出7件。

初選工作相當耗費精力,平面組好幾位評審在看完作品後,不但給分,還寫下的評語。由於有些作品優劣差距實在微小,有評審甚至在四級中又以小數點來決定排序。

得出初選結果後,第二關是由評審針對入選作品進行嚴謹討論。主持會議的林鶴玲召集人,讓每一位評審都充分表達意見,然後進行第三關不記名投票。由票數前三至五名者成為入圍者,若有同票數,則再進行一次討論,直到得出共識。

得獎作品的產生,更是慎重。十一月二十日的決選會議中,每位評審除了事前已經反覆閱讀入圍作品,在會議中,對势均力敵的幾件拔尖作品,更是針對其瑜瑕一再討論。由於入圍作品都已在水準之上,其優點顯而易見,因此題材創新性與是否緊掐時代脈動,成為決勝關鍵。

本屆平面媒體類的五位評審陣容,兼具新聞理論與實務經驗,評審過程的討論中,不時迸發出精采的火花。討論到激烈之處,往往針鋒相對;但每每陷入膠著後,又會峰迴路轉、靈光乍現。茲將三次評審會討論重點,彙整如下:

正確性是優秀作品的基礎

新聞報導的正確與否,絕對是評審標準的第一要素。所謂正確性包括新聞報導中所引用的數字、資訊正確與否,新聞評論的論證是否有憑有據、有無過度推論之虞等。

五位評審除了看完參賽作品,還針對參賽作品中所引用的數字、資料等進行查證。例如,有一件參賽作品提到「台灣外匯存底760億元,居世界第一」,經評審查詢比對主計處資料後發現,其數字與年度皆有錯誤。另一件作品在報導所附的大事記中提到,「2001年大陸與台灣相繼加入WTO」,經評審查證,正確的時間點是:大陸於2001年底入會,台灣則於2002年初入會。即使錯誤的數字藏身於文章不顯眼之處,或者並不影響報導的結購,但在追求正確的新聞前提下,仍然逃不過評審的法眼。

其中一位評審形容:「正確的數字,十足的權威;錯誤的數字,卻是文章的敗筆,有如咀嚼香噴噴的白米飯時,卻咬到一顆小石頭,真煞風景」。

一件入圍新聞評論獎的作品中,引用最近在校園中廣為流傳的故事作為論述依據,但卻未求證其真實性。該文內容提到數年前判原住民青年湯英伸死刑的法官,收養並全力教養其兒子,如今已其子已唸大學。該評論依此推論出人會受後天環境制約,媒體則在制約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經評審蒐集各方資訊,查得當年採訪此案的人間雜誌記者曾出面證實並無此事。也因此,該作品在決選中無法更上層樓。

觀點突顯報導價值

不管是新聞報導或新聞評論,雖應有一定的平衡思考,但多少還是會反映出新聞工作者本身的觀點及價值。這些觀點與價值由於將會直接影響讀者,而被評審認為是作品中相當重要的質素。例如他們擔心,某一件作品所表達出的價值判斷,可能會造成對某一族群的污名化。本屆國際新聞獎得獎作品,則是因為展現了對於不同宗教、文化的包容性,而成為其摘下桂冠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有一系列新聞評論係關注台灣人口質、量下降危機,並從經濟、政策等各個面向深入探討台灣未來可能面對人力資源的匱乏。部分對經濟議題熟悉的評審認為該論述具有宏觀視野,並從人力資源角度看利率、財政、經濟建設等議題,十分新穎。而且該系列作品不僅跳脫政治攻防窼臼,還有具體政策建議,非常難得。但最後該件作品卻無法入圍,原因是,作者認為由於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使 本國婦女生育率下降,再加上外籍新娘增加,共同造成台灣人口質量下降問題。有評審以勞動參與率較低的東歐婦女與勞動參與率較高的北歐婦女為例,前者的生育率比後者更低。事實證明,婦女生育率與社會制度對育兒工作的支援程度關係密切,更甚於勞動參與率。因而認為這一系列推論,不但可能存有性別刻板印象,並有污名化少數族群的問題。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的決選會議上,天下雜誌的「借鏡系列報導:荷蘭、捷克」,及慈濟月刊的「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兩件作品一度難分軒輊。天下雜誌的作品秉持其一貫風格,結構紮實,資料整理、分析完備,既專業、文字又不失生動活潑。而慈濟月刊該報導深入伊朗地震災區,克服語言、風俗、宗教的隔閡,連續數月追蹤該地居民受災的創痛與重建歷程,採訪精神與內容都令人動容。對評審而言,這兩篇報導都屬國際新聞報導的上乘之作,要區分其高下,實在傷透腦筋。

重複翻閱兩件作品與幾番辯論後,評審最後決定「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一文勝出,其原因是該報導不只採訪歷時數月之久、困難度最高,還能克服語言隔閡,全文處處可見可蘭經、伊朗傳統歌謠的雋永詩句,處處表達出與該雜誌信仰不同的另一宗教的深刻內蘊與精神,不但是好的新聞報導,還兼具報導文學價值。評審們認為這種包容精神與開闊視野,正是台灣國際新聞報導所欠缺,也是最需要被鼓勵的。

題材創意與時代脈動

百餘件參賽作品中,議題包羅萬象。有環境議題,如外來物種、工業遺毒、環境賀爾蒙、水資源等;也有國民健康議題,如SARS疫情、優生保健、食物與癌症等;也不乏弊案的揭發,如寶路狗飼料事件、黑心電視、黑心床墊、警察吃案、議員自肥、拉法葉艦佣金案及博達案等;當然也有教育議題,如阿祖的兒子、搶救大學、高學費問題等。這些報導充分反映了一年來,台灣社會上所發生重大新聞事件。

不同的報導題材要放在一起評比,也是要讓人抓破頭皮的,幾乎沒有一個簡單標準可以讓人判斷哪篇報導比較有影響力、哪篇報導的重要性又更勝一籌。有些議題是新聞本身就具有爆炸性、特別引人注目,例如博達案;有些議題是存在社會已久的,例如高學費、托育、兩岸關係等;有些議題則是在新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下而衍生出來的,例如南洋新娘、外來物種犯台、台商動向等。

評審們判斷不同議題之間優劣的標準,簡而言之就是「取材創意」與「是否符合時代脈動」。很多社會問題其實並不是新問題,一篇報導要處理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要有新的發現、新的觀點、新的報導角度,才能避免流為堆砌舊資料、老調重彈。今年幾件關於學生素質低落、高學費的參賽作品,雖然報導立意良好,但缺乏報導創意而未能獲得評審青睞。另外,像博達案這種對社會影響層面廣泛的議題,卻因為參賽作品侷限在揭露葉素菲假造學歷的爭議,見樹不見林,殊為可惜。

最後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基本上都符合「時代脈動」要素。包括「南洋新婦過台灣」、「外來物種犯台實錄」、「拒絕邊緣化」等報導,都是在全球化潮流衝擊下,所反映出的社會變遷、台灣國際處境及生態體系危機等。其中「南洋新婦過台灣」及「體檢公共建設專題」兩篇,由於在報導功力、議題重要性與影響力各方面都不相上下,更成為五位評審在決定新聞採訪報導獎的最後贏家時,多次委決不下。前者最後勝出,即是因為該議題更能反映時代脈動。

有注音符號的新聞評論入圍

對評審而言,國語日報的「期待台灣兒童培養公共意識」是相當令人驚喜的參賽作品。不只是因為這件作品文字旁標示著在一般媒體難得一見的注音符號,更重要的是,其文章的立意與深耕的對象是我們的下一代。近年討論公共意識缺乏與向下扎根的文章很多,但傳播的對象大多是成人,從青少年的角度與語言、深入其日常生活傳述該理念的,屈指可數。評審們認為國語日報長期默默深耕,對青少年教育影響深遠,卻也因其傳播對象為兒童而長期未被各類新聞獎項所重視。為肯定其立意與用心,評審一致決定,讓該系列作品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