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陣容:楊憲宏〈召集人〉、方念萱、莊克仁、莊國榮、侯志欽
三次評審會時間:十月十六日、十一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七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三屆卓新獎廣播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共報名34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共報名18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會議重點係決定評審方式。評審委員們經商討後決定,每一位評審委員需聽過每一件作品。初選名單及入圍名單不制定評分標準,委員們就作品總合觀之,決定是否進入初選,原則上能進入初選的作品,需至少得到評審委員3票〈含〉以上之認可。再由初選作品中進行第二輪投票,依得票數選出前五名為入圍。

最後決選階段,針對入圍作品,制定評審項目及給分配置。在「新聞採訪報導獎」方面分別是:企劃力〈25%〉,製作力〈25 %〉,表達力〈25%〉,影響力〈25%〉。在「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方面則是:企劃力〈25%〉,製作力〈20%〉,表達力〈30%〉,影響力〈25%〉。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們在初步聽過所有作品後,盛讚今年廣播類的參賽作品水準整齊、關懷面廣闊、論點亦頗具深度,在資料的蒐集上尤見用心,非常的「好聽」,使原本枯躁的評審過程變的有趣而充滿感動。

第一輪投票結果,得到3票〈含〉以上進入複賽的作品,「新聞採訪報導獎」為18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為10件。

第二輪投票前,委員們先就進入複賽的作品進行討論。大家先將引用數據有問題,或見解上有偏頗,恐有誤導聽眾之虞的作品,提出來討論,先建立部分的共識後再進行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後,產生廣播類二項比賽入圍作品各五件。

第三次評審會議

評審先對每件入圍作品依上述評分項目分別給分,加總得到此作品總分;為避免因分數出現過大差距影響總分代表性,並將總分換算為序位,做出序為排名〈總分最高者5點、次高者4點、最低者1點〉,請評審同時考慮序位及總分排名,選出本屆優勝者。

結果,在「新聞採訪報導獎」方面,不論總分或序位排名,正聲廣播電台的「騙術大觀園,詐騙問題知多少」都為首選,評審們遂無異議通過該節目為優勝。委員們認為,近年來詐騙集團橫行,對台灣傷害甚大,這個題材凸顯了台灣目前詐騙問題的嚴重性,十分有價值。參賽作品中亦有同類型的節目,但該作品在採訪的廣度、內容的呈現、探討的深度、製作的難度及嚴謹各方面都十分整齊,也提出對策與建議,是很好的作品。也有評審指出,該作品最見功力之處,在能克服受訪者心防,採訪到各面層相關人士,甚至包括詐騙集團成員,最後還能提出建言,對社會發揮影響力。

廣播類評審一致認為,調查性報導是廣播中最應鼓勵的,由於調查性的報導需要很強的企劃力及執行力,好的調查報導在目前的廣播節目中鳳毛麟角,本次參賽節目中出現了幾個調查性報導的佳作,「非常令人欣喜」。

相較於「新聞採訪報導獎」的高度共識,評審們對於「新聞節目主持人獎」一開始顯得意見相當分歧。經過初步投票,不論依總分或依序位,幾位主持人成績都在伯仲之間,其中又以凌爾祥及簡余晏最突出,排名第三的劉懿華也獲得兩位評審給最高分。於是一場激烈的討論就此展開。

一位給另一作者劉懿華最高分的評審如此形容簡余晏的主持風格:「如果拿劉懿華和簡余晏兩人來比較,風格完全不同,劉懿華如同勤奮的工人,簡余晏卻是遊走河畔、悠閒的詩人。」。

一開始,凌爾祥四平八穩的主持風格似乎在評審間較無爭議。一位委員說「凌爾祥的議題選擇、單元設計的企劃力、內容編寫皆稱水準以上,訪談互動流暢,是很稱職的主持人,且製播工程有很完備的協助,是很優質的節目。」但接下來,較具個人風格的簡余晏,卻引發了整場評審會最熱烈的辯論。

「簡余晏的節目帶,標題與內容並不完全相符。在內容上,新聞訊息較少,比較像就時事議題發表看法。」有評審如此表示。另有評審則認為「簡余晏的節目前半段昰新聞報導,後半段是人物專訪。前半段在新聞取材上雖可以聽的出有其政治偏好,但後半段的人物專訪,頗具特色,所邀受訪者,所談議題均相當有新聞性,議題的後續發展上亦具衝擊力,在影響力上表現突出。」

有一位評審表示「簡余晏的個人風格強烈,在節目轉折上有時做作乃至於隨興話語與新聞人的角色時生杆挌。她的優點是出招強、速度快,但其實有時邏輯理路並不清晰,對議題的探討也不夠深入,固然延請到的與談來賓有其獨特性,但是新聞節目因為主持人策劃不足而乏本可有的就事論事的能量。凌爾祥的主持風格四平八穩、調性一致,溫和、堅持,是很得體的主持人。劉懿華的節目吃虧在議題的選擇上較不新鮮、時間的掌握度較弱,但仔細體會主持人的用心,她是試圖藉著由個別人物專訪,試圖找尋、重建某種社會集體價值,是一個有做功課、非常用功的主持人。」討論到這裡,評審間的不同看法一時之間似乎還未能拉近。

另一位評審說「相較於傳統的提供訊息的新聞節目,簡余晏的節目像在聊天,但她選的人物與議題都相當重要,對整個節目的走向與氣氛也很有能力掌握。」但接下來又有一位評審指出,「簡余晏在節目中邀訪到呂副總統機會相當難得,但卻未能做更充分準備,有些可以先做功課的問題應問而未問,非常可惜。而凌爾祥在有關台商的報導中,突破傳統的選擇了非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台商妻子、由中國大陸移民台灣的台灣媳婦、新移民女性,相當值得肯定。」。

一位評審提出他心目中得獎作品應符合的標準,他說:「我有兩個標準,一是節目不能為參獎而做,一是選題必須有創意。」他認為簡余晏的作品頗能符合第二項要件。

由於討論再度陷入膠著,五位評審繼續對主持人獎提出一些共同判準,大家都同意:節目需不以參賽為目的,正確性很重要,議題的選擇與詮釋,對受訪人物的選擇與了解,對訪談內容的判斷與掌握,及對社會的引導性等都是得獎要件。也就是必須符合Trust〈值得社會信賴〉、Taste〈有一定品味〉、Quality〈有一定品質〉。

當委員們討論再度展開,局面開始有了微妙變化:一位委員表示「凌爾祥是資深廣播人。她的節目流暢,四平八穩,卻容易讓聽眾忘了有主持人的存在,個人風格較不明顯。簡余晏的節目若嚴格要求是有小瑕疵,但自然清新,如行雲流水,雖說跳躍式的邏輯較不嚴謹,也正是這個世代的思考方式,瑕不掩瑜,是廣播的一股新生命力。」。

另一位委員說「凌爾祥是一個四平八穩、節奏流暢的主持人,但較無突破性,也許因為她很熟練,評審們對她的要求也就比較嚴格,是期許她有更創新、更突破自己已有的成就。簡余晏雖然在功力上略有青澀,但個人風格確讓人耳目一新。」。

「廣播是未來的媒體,不是過去的媒體。廣播工作者應該不只思考捍衛古典價值,還要在新的時代潮流中摸索新的方向。以古典的理論基礎去追求時代性的高品質。」討論至此,雖然仍有評審對於簡余晏在製作、呈現新聞報導與議題討論上未能以先提供事實資訊再續行對話、闡釋而不表贊成,但由於評審意見都已經充分表達,所以進行投票選出獲獎者。開票結果,簡余晏以四票對一票獲得今年的廣播新聞性節目主持人獎。

兩個獎項的得獎者都產生後,廣播組評審也對卓新獎廣播部分提出下列建議:

一.   在採訪報導獎方面,應多鼓勵調查報導參賽,並考慮作為主要的獎勵方向。

二.   廣播類即時新聞報導獎今年取消,殊為可惜。即時報導與專題報導有其區隔之必要,也各有存在的價值及空間。例如今年有幾件報導奧運奪金的現場連線節目帶其實是十分精采的,在技術上也有其困難度,播出時的新聞力也夠。希望明年能重設即時報導獎,以鼓勵廣播電台更重視即時新聞,在器材設備、觀念做法上配合更新,並加強企劃力。

三.   主持人部分,應就獎勵重點係「採訪主持」或「節目主持」做更清楚的界定,因為兩者所要呈現的重點不一樣,未來應該在相關辦法作更清楚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