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陳芳明、彭家發、潘小俠、羅世宏、陳豐偉
三次評審會議時間:九月十六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十七日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誠品信義店Library餐廳
決定第五屆卓新獎平面媒體類之評審方式:第一輪評審先取參賽作品中的四分之一,第二輪決定各獎項的五件入圍作品,第三輪決定本年度得獎者。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評審會議主要是決定本屆的評審方式,起先評審們決定每人看過所有參賽作品後,選出四分之一件進入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後因本屆參賽作品數量及報導規模皆超過原先預期,為求在兩個月的評審時間內能詳細閱讀參賽作品,並進行優劣評比,評審們決定改採每件作品至少有三位評審看過,並給予1至5分之評分。評分加總後,依得分多寡排名,評審們再就初審結果進行複審。
第二次評審會議
開會前,評審已將圈選出的四分之一作品回報給基金會秘書處,經過統計整理後,結果如下:
新聞採訪報導獎部分獲得四票有一件、三票有八件。
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獲得三票有二件、二票有六件。
新聞攝影獎部分獲得三票有六件。
新聞評論獎部分獲得四票有三件、三票有兩件。
評審們在第一輪圈選時,顯示出對什麼是好的作品已有相當的共識。評審們先表達第一輪圈選時的各自標準:
一、 能否不因政治立場或商業利益報導事情真相。
二、 報導議題本身的重要性。
三、 報導本身是否發揮社會影響力。
四、 是否充分反映社會現實。
五、 採訪的難易度。
六、 報導的觀點是否適切。
新聞採訪報導獎部分共有九件獲得半數以上評審之青睞,分別是「八十對八百的戰爭」、「一根扁擔的秘密-中國觀察」、「鐵道怪客又犯案,採獲DNA」、「離島水泥化系列報導」、「台商轉進越南新綠洲」、「出路」、「金門,第二春」、「全台飆節慶」、「毒品專題系列報導」。評審開始集中討論這九篇作品值得入圍或捨棄的理由。
其中,由自由時報屏東小組所做的「鐵道怪客又犯案」系列報導,以其地方記者有限的資源而能做出一系列翔實的追蹤報導,評審認為難能可貴,特別是長期以來地方記者的努力較少被注意到。同為自由時報的「離島水泥化系列報導」因其議題之重要性、採訪腳步遍及各大小離島以及發揮社會影響力改變政策走向,而獲得肯定。「台商轉進越南新綠洲」則是充分反映出台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性格,報導完整而翔實。而「一根扁擔的秘密」則因作者長期觀察,並從一本經濟學著作作為出發點,進行深入調查報導而勝出。其餘作品,原先支持的評審表示並不堅持。
評審在最後一件入圍作品中,集中討論「從林明樺案看媒體報導綁架新聞的脫序演出」(以下簡稱「從林明樺案」)及「全台飆節慶」兩件作品。評審認為後者雖然做出七個版面的連載報導,但多人分工的結果品質不一。而「從林明樺案」則展現出媒體監督媒體的自律精神,第一次看到這類的報導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更有評審持高度肯定的態度說「要公開批評同業或自己,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於是「從林明樺案」成為第五件入圍作品。
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探索世界-非洲系列」及「愛爾蘭專題」在初選時以三票勝出,篤定入圍。其餘作品的票數較為分散,評審們於是展開逐件評選。評審首先認為,中國時報「香港專題」之報導全面而完整,讓人可以完全掌握香港回歸九年後的現況,熟稔香港的評審也肯定其報導訊息正確。天下雜誌的「面對中國」則以完整性勝出,以大篇幅專題報導中國崛起的各個面向。相較於前面四篇大篇幅報導,「紐奧良的華麗與哀愁」雖然較為小品,但以強烈的對比、細膩的筆觸敘述受災區的現況與復原困境,報導密度不下於其它大篇幅作品。因此,決定讓此三件作品與前兩件共同獲得入圍肯定。
新聞攝影獎部分,獲得三票的共有六件,評審需從中選出五件。具有專業攝影背景的評審先逐一分析每張照片可能的拍攝方式,協助其他評審判斷參賽作品影像拍攝的難易程度。
首先,評審認為蘋果日報的「骨癌截肢女單腳秀舞技」及聯合報的「重見天日」分別展現出生命力及生死一線的瞬間,率先確定入圍,而「統獨相逢」也因充分反映社會現實及其展現的趣味性獲得青睞。
在初選時,同樣獲得三票的有聯合報的「消防牛仔」、中國時報的「野豬逛大街」、遠見雜誌的「金門,第二春」。其中「消防牛仔」雖然影像拍攝不易,但失之於影像主題不夠明確,需輔之以文字說明才能明瞭;「野豬逛大街」的鏡頭捕捉看似不容易,然可借用連拍效果來達到;「金門,第二春」雖然有預視台灣未來的意涵,但因影像較為靜態,可藉由安排來完成而不是新聞事件的瞬間。最後,這三件作品評審以拍攝難易程度來決定由前兩者勝出。
為求謹慎,評審再次考慮兩票的作品中,是否有遺珠者。有評審為「我家門前有白鵝」說項,所有評審再次詳細觀看作品後,以其事件背景不夠明確、構圖及層次不夠細膩兩個理由未予入圍。
在新聞評論獎部分,獲得三票以上之作品剛好五件,是四大獎項中共識最高的。不過仍有評審提出一問:本屆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僅12件,入圍五件是否過於寬鬆?基於鼓勵參賽人的立場,最後決定還是維持五件上限。
第三次評審會議
此次評審會議要決定得獎作品,每位評審先就每個獎項提出個人屬意的作品,將範圍縮小後再集中討論。
新聞採訪報導獎部分,五位評審中有四位評審皆以目擊者雜誌之「從林明樺案看媒體報導綁架新聞的脫序演出」為首選,一位評審投給「離島水泥化系列報導」。雖然兩件作品比數高下立判,但為求慎重,評審重新對這兩件作品進行優劣分析。
評審選擇「從林明樺案」的理由有:「此報導是insider對圈內新聞操作的深入報導,在社會要求媒體自律的聲浪中,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目擊者背後沒有財團支持,監督同業也是監督自己,需要高度的道德勇氣,具有深刻反省的意義」、「卓越新聞獎是頒給追求卓越的新聞工作者,目擊者此篇報導正符合獎項的意義」、「在社會一片對媒體的撻伐聲中,把此獎頒給此篇報導具有正面的意義」。
支持「離島水泥化系列報導」的理由則有「離島的狀況真的是亂七八糟,此篇報導真實反映出此一現象」,不過此一報導較為劣勢之處則是「類似離島的問題在本島也很多,例如高雄衛武營,值得做更深入及全面的報導」。最後,決定由「從林明樺案」勝出。
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因為入圍作品各有擅長,五位評審也各有所鍾,討論最為熱烈。支持「香港專題」的評審們認為其優點在於:雖然台灣在地理上離香港很近,但大家眼中的香港可能只是購物天堂這類的表象,甚至還有許多誤解,此篇報導完整分析台灣鄰居的現況,讓讀者得以重新認識香港,是一件紮實的代表作。
支持「非洲系列」的評審認為:此報導規模之大、難度之高是所有作品中之最,並以文字優美、敘事動人而擄獲評審的情感。
支持「愛爾蘭專題」的評審認為:此篇報導對台灣而言具有類比意義,這個國家掙扎於主權、領土與歷史的糾結,此文報導愛爾蘭如何藉由歐盟整合的歷史機會從困頓中走出去,具有啟示、共鳴及反思之處。
支持「紐奧良的華麗與哀愁」的評審認為:此篇報導也是單槍匹馬採訪之作,而且一反以往慣於美化美國之新聞報導,真實呈現出美國政府處理社會危機等相關公共議題的能力不足,可以說是國內報導卡崔娜風災中最好的一件。在台灣報導美國的新聞與國際政治結構位置連動的情況下,一向慣於吹捧美國,因此,更顯此篇真實呈現美國不足之處的報導之難得。
歷經幾番拉票的相互遊說後仍無法得出結論,最後評審決定以唱名方式投票,最後由「香港專題」以四票獲勝。
新聞攝影獎部分,主要被考慮的作品有兩件,分別是「骨癌截肢女單腳秀舞技」及「統獨相逢」。評審認為前者的攝影技巧反映出基本功力,不過攝影難度不算高,主要是舞者所散發出的生命光輝令人動容。如果說,「骨癌截肢女單腳秀舞技」讓人感動,那麼「統獨相逢」則是讓人激動,後者的新聞性較強,影像畫面反映出社會統獨對立的現況。
有評審質疑,因為「骨癌截肢女單腳秀舞技」呈現的是舞台表演,雖然構圖所傳達的意義完整,但比較像是安排好的定格影像,是否符合新聞事件的定義呢?另一位評審則認為新聞事件分突發及非突發兩類,「統獨相逢」屬前者,「骨癌截肢女單腳秀舞技」則屬後者,而前者的攝影難度當然會比較高。有評審認為統獨相逢構圖的優勢還在於兩位對立的女性的背後,有許多電視新聞台的攝影機,也隱含了媒體在統獨議題對立上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讓影像所傳達出的意像更為豐富。
也有評審支持其他的入圍作品如「重見天日」,認為此作品所catch到的剎那間的影像很強烈,但是有評審認為此一作品缺乏前因後果,會讓人不知道當事人是要下去還是要上來,具有攝影專業背景的評審則指出此作品的焦距不是很清楚。也有評審認為,「野豬逛大街」展現出台北街頭難得一見的趣味鏡頭,不過此一影像可賴攝影技術中的連拍效果來達成,所要傳達的意涵也只著重在趣味性。為了決定要把獎項頒給「骨癌截肢女單腳秀舞技」還是「統獨相逢」,評審們陷入難以取捨的狀態,有評審著重於影像所傳達的正面意義,有評審看重影像要反映社會現實,兩難之下,評審甚至一度考慮一獎兩頒。不過,此作法不符合卓新獎之獎勵規則,只能請評審忍痛割愛,「統獨相逢」最後以四票過關。
在新聞評論獎部分,評審一致地先選出國語日報之「紛亂政治氛圍裡,被遺忘的兒童人權價值」及工商時報之「最低稅負制與稅改的持續動能」兩件。有評審認為國語日報是親子共讀的一份刊物,雖然是短評字少,但論證清楚、有說服力,讓人能瞭解問題。而「最低稅負制與稅改的持續動能」則是專家寫社論,其過人的功力在於能把很複雜的稅制問題論述清楚、深入淺出,善於利用社論平台長期關注政府向財團傾斜及國家稅基流失的問題,雖然是出自學者之筆,但不會給人吊書袋的感覺。
另一位評審也十分肯定「最低稅負制與稅改的持續動能」系列社論,認為作者長期提倡最低稅負制,並結合民間社團力量、相互呼應,而能改變政策現況。另一件作品「推動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系列社論」同樣也是關注國內財經問題,但發揮的影響力較不明顯。
由於,「紛亂政治氛圍裡,被遺忘的兒童人權價值」及「最低稅負制與稅改的持續動能」所關注的議題都很重要,兒童議題尤其是弱勢中的弱勢,而兩者也都長期耕耘於所關注之議題,因此,讓評審難以取捨。不過,幾經思量後,有評審提出「國語日報的缺點在於受限於短評的字數,雖然議題吸引人,但相較起來稍嫌深刻不足」。最後,「最低稅負制與稅改的持續動能」以論述能力及政策影響力勝出。
評審給主辦單位的建議:
新聞攝影獎部分,建議參賽作品不要只限定一幅照片,同一主題可以三至四張照片來參賽,或者也可以開放為不同主題三至四張照片,讓評審有更多評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