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詹宏志(召集人)、郭力昕、陳正然、孫秀蕙、魏玓
評審會議日期:96年9月15日 第一次會議、96年11月1日 第二次會議
第一次會議
新聞採訪報導獎入圍
經過第一輪通訊計分統計結果,評審決定於開會現場就第一輪投票後較高分數的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位評審投票最多五件,最少三件,以選出入圍名單為目標。
首先在新聞採訪報導獎方面:「探索台北地下城系列報導」一票
「當部落遇到國家」四票
「原住民‧非賣品」一票
「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一票
「樂生風暴」一票
「垃圾桶裡的無盡藏」一票
「環評的真相」五票
「看看北宜高 想想蘇花高」一票
「樂生拆遷爭議」四票
「穿越中橫25禁止」三票
由於評審發現投票統計結果,票數蠻集中,因此決定對票數集中的作品就不再多討論,但對只有一票支持的作品,個別發表看法,以爭取其他評審支持。
首先一位評審表示,「探索台北地下城」與「垃圾桶裡的無盡藏」這兩件,他都個別給了一票,他認為這兩件作品的缺點是深度不夠,但他們都是很有意思的題材。「台北地下城」用下水道裡討生活這樣的題材,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的知識,讓他有接觸到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感覺,它不深刻但也不做作,恰如其份的講在下水道的故事,現在還持續有這樣的人在做這樣的工作,對這位評審來說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題目。「垃圾桶裡的無盡藏」他也覺得是一個新的知識,他較喜歡這樣的作品類型。
投票給「原住民、非賣品」這件作品的評審說明,他並不堅持支持它一定要入圍,因為他是這件作品中的一位受訪者,他覺得自己應該避嫌迴避;而投它一票的當時是因為它的議題是重要的,但是他也認為缺點是它缺乏相對意見,就是導演那邊商周那邊完全沒有接受採訪,這是有瑕疵的,所以他並不堅持這件作品入圍。這位評審也投票支持「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他覺得它做的不錯,尤其報導蠻全面的,正反意見都有;公視這組人比較站在反對蘇花高的立場,他個人主觀上因為也比較反對興建蘇花高,所以在情感上會覺得特別有意思。相對於另一件議題相近的「看看北宜高、想想蘇花高」,他覺得也做得很好,不過他認為公視所做的蘇花高報導,相較於民視異言堂節目,毛病都在於篇幅太長,他不認為,有那麼多的觀眾會有興趣,去看一個長達四、五十分鐘的報導。權衡之下,他比較屬意「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這件作品進入入圍名單。
另一位評審接著發言指出,因為蘇花高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他也會支持至少有一件這個議題的作品入圍。他也同意「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與「看看北宜高 想想蘇花高」這兩件都做的不錯,雖然他之前投票支持「看看北宜高 想想蘇花高」這件作品,不過他決定呼應上一位評審的支持,將這票轉而投給「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這樣它就有兩票支持了。
評審們普遍討論後都同意,樂生療養院爭議與蘇花高爭議,這兩事件算是近來較大的社會議題,一位評審接續討論「看看北宜高 想想蘇花高」與「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的比較,他本來認為「看看北宜高 想想蘇花高」拍的較完整,尤其作者講到一條已經通車的後山高速公路的例子,再談蘇花高,他覺得角度不錯,有對比,涵蓋層面較廣;但另一方面也有利有弊,因為拍攝長度這麼長,資訊完整但其他同業可能覺得不公平,因為他們可能只有十五分鐘,甚至更少時間;至於「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則是提供一個較精簡的版本,所以他同意加一票給這件作品,讓它變成三票支持。因此最後本來一票支持的「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以三票也進入了入圍名單。
至於樂生議題,一位評審原本支持「樂生風暴」這件作品,在考量華視與公視資源不對等的條件下,他將這一票轉而支持「樂生拆遷爭議系列報導」。所以依照最後的投票調整結果,新聞採訪報導獎入圍名單,分別是四票的「當部落遇到國家」、五票的「環評的真相」、五票的「樂生拆遷爭議系列報導」、三票的「穿越中橫25禁止」、三票的「後山路迢迢 蘇花高系列報導」等五件作品。
國際新聞報導獎入圍
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評審投票結果:
「北歐高齡新視界—挪威篇」三票
「知識無國界—轉型中的世界銀行」二票
「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法蘭西的傳統與創新」四票
「自治‧第一民族 正名紀念日特別報導」兩票
關懷世界系列報導「雙峰塔下的希望之歌」及「消失的綠色足跡」兩票
「e毒浩劫」兩票
「新鴉片戰爭」零票(本來有評審投一票,討論後票數移至其他作品)
「金磚之外 系列報導」五票
「喀什米爾—傾聽渴望和平的聲音系列報導」兩票
「吃在有機/活在有機」三票
由於評審票數統計較分散,因此評審們決定對自己青睞的作品先提出看法。對「北歐高齡新視界」,投票的評審認為,它提供了一些北歐社會福利政策訊息,例如育嬰假,先生也可以帶半薪在家照顧小孩,對照台灣現在少子化趨勢,其實北歐是提供了一個示範,先不管這樣的示範,台灣是否有共識,但是作者還是用心的採訪了很多人,用不同觀點去談老人小孩政策,例如老人教育、老人學院,這很重要都是世界潮流之所趨,所以他的題目與執行,相當符合評審對國際新聞的期望。另一位評審補充指出,作者在題目的重要性與掌握這個題目對台灣的意義,這個部分給他比較重的考量,多於他實際上面的採訪與報導上面的表現,因為這部分他不見得比其他的作品優秀。
不過另一位沒有投這件作品的評審表示,對這件作品,他倒覺得作者並沒有探討較新的知識,是大家不知道的。因此有評審提出「知識無國界—轉型中的世界銀行」來做對照,他指出這件作品提出了,世界銀行的轉型不再把自己界定為金融概念,而是知識銀行的概念,他覺得這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但「北歐高齡新視界」這件,他沒有得到較新的知識。
對「知識無國界—轉型中的世界銀行」,有評審指出這件的題目選得很好,因為台灣其實對很多國際組織都很陌生,在這幾年國際組織變化很多,世界銀行不再只是扮演一個傳統銀行的角色,以前只是給你錢,現在試著要給你的是方法、是釣竿,這個轉變作者處理的很不錯;另外對世界銀行為何產生的歷史背景處理的很好,幾個角度都處理的蠻緊湊的。
不過也有評審說這件作品雖然好看,但要挑毛病的話,也不止這個作品,很多作品上,其實都有畫面重複、資料畫面來源不講的毛病,他感嘆,作品畫面怎麼會缺到這種地步?另他認為,整個報導太像世銀的pr(public relations),完全站在它的立場來報導,結語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對聯合國這種相關組織,太過浪漫美好的想法,對世界貧窮問題討論太簡約了。另一位評審補充,本件作品作者選了一個蠻重要的題目,他會期待作者執行出來是一個議題導向的作品,但作者後來採訪很多參加世銀研討會的人,裡面有很多訪談,就愈流於公關報導的處理。
「自治‧第一民族」這件作品,有評審評及,它的報導面向蠻完整深入,有教育性,但有些畫面畫質很模糊,是you tube上面抓的,這是一個問題。不過有評審反而認為那些畫面是一個特點,不宜從畫質的角度計較,它算是一個新的傳播管道,就像伊拉克戰爭先大量使用網路畫面一樣;另一位評審則認為這件作品,後面介紹人物與原住民紀念日的由來這些,以一個專題來講還有進步的空間,他對這件作品的鼓勵放到每日新聞節目獎(原住民族電視)上,因為它每日新聞節目獎的自選日期,剛好是這一系列報導播放的時間,那它放在每日新聞時,他覺得以每日新聞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以專題來說他認為真的還有改進的空間。
對關懷世界系列報導第一部份之「雙峰塔下的希望之歌」,有投它一票的評審首先指出,他對這故事很動容,覺得這個題材選得很不容易,這是一個極其偏遠的題材,也沒有很多跟台灣可以直接連結的方便,可能是慈濟基金會救助衍生出來的一個接觸點,但是它回過頭去有把這個故事,特別是那一群人在公寓裡頭的那個生活,拍的蠻感人的,雖然它有很多缺點,只是光感人的那一部份就會想讓人支持它。
另一位投票支持的評審表示,今年緬甸動亂重新喚起剛好大愛台記者所做的專題,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啟示,中南半島其實有很多的問題為我們所忽視,而這個作品真的拍的很感人。至於第二部份「消失的綠色足跡」,評審們都認為與第一部份的作品有落差,不解作者怎麼會把這兩件作品放在一起來報名,也造成評審評分上的困擾。
不支持的評審則表示,大愛台的作品往往讓他愈感動,他反而覺得就愈需謹慎看待,他會特別注重作品描述的脈絡,而少一些個人情感上部分。因為大愛台的東西有它的優勢,因為作者往往跟被拍攝者可以很接近,取得他們的信任,這要不是慈濟系統援助的背景,作者不可能做到這件事情。這位評審認為,如果要就鼓勵大愛台在國際新聞上的努力,他反而較推薦「e毒浩劫」這件作品,因為它比較議題導向,也把事情講清楚,而不是只把焦點放在人的苦難上面。
不過對「e毒浩劫」,另一位評審卻對覺得不妥,首先他指出主播敘述的不好,顯然沒有看過這支帶子,以致於敘述內容落差太大,他認為這也該納入評分範圍。另外他覺得這個題目選的很好,但作者處理上結構卻鬆散,譬如電子垃圾定義、種類,作者並未處理,片中那些人為什麼要洗那些板子,也沒講清楚,事實上都是評審自己理解的,那些有毒,是那種毒也都沒說清楚,所以他覺得作者深度不足卻又聳動,最後結尾好像虎頭蛇尾,突然一下子就結束。
對「新鴉片戰爭」投贊成票的評審指出,這件作品有趣之處在於,對抗泰北鴉片的種植是用蔬果這種高經濟作物來取代,免得他們如果沒有這樣轉型的機會,他們是會世世代代種罌粟下去的,而這蔬果種植最後促成的專家是來自台灣的,他覺得這樣的題材與台灣有連結;不過其他東西就不多了。另一位評審則表示,原來他也是給這件作品高分,不過後來他詢問了一些去過當地的朋友,他們都表示其實毒品問題依舊,讓他對這件作品的論述遲疑起來;他也瞭解或許轉型只是剛開始,還不足以解除毒品這個大問題。
「金磚之外系列報導」,一位評審論及,這件作品試圖破除印度被譽為「金磚」的迷思,講到一些華麗外表下的真實現象,執行上也中規中矩的。另一位評審補充,他覺得這件作品影像的拍攝能力相當好,這也是他對民視異言堂這個團隊的印象,他們可以在十五分鐘的長度中,扼要的把問題提出來。他特別提出,這件的襯景音樂選擇的相當好,在台灣電視或電影的音樂處理一般是很差的,常弄一些無意義的音樂,更糟糕更品味差的是用很聳動的音樂,但「金磚」恰如其份的以印度音樂出現,顯的很好。
另一位也支持的評審指出,其實發展中國家本來就有正反兩面的討論,譬如有人處理北京或中國大陸,不過處理的好壞還是差很多,那這件作品在視覺的呈現上真的很好,不過觀點上其實其他媒體已經都有討論,只是它是現場的取材現場的報導的狀況,很恰當的把它表現出來。
對「喀什米爾—傾聽渴望和平的聲音系列報導」,支持的評審表示它算處理的四平八穩,不過它有蠻大的篇幅因此內容相對可以充實,採訪表現大致稱職,不過他認為不算特別突出。
「吃在有機,活在有機」這部作品,支持的評審表示,這原本是不會讓人有特別驚奇的題材,但作者反而執行的不錯,除了拉到美國採訪外,作者把有機食品的各個面向,包括它的分級制度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的,國外作法又是怎麼樣,那它提供了一個挺不錯的說明與介紹;尤其是與台灣目前的情形做一個對話,因為台灣現在也想推動有機認證,當然也是認定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例如作者去採訪一座葡萄園,一邊是有機的,一邊不是,那兩邊真的成為不同的世界。評審總結,這樣的題材並不好做,但他認為作者已經達成當初設定的目標了。另一位支持的評審肯定的說,以完整度、好看與否、公眾傳播等多方面角度來論,他都覺得這部作品做得很好;尤其作者選的題目比較生活化,是很多觀眾有興趣關心的,雖然深度不是特別深入,但對一般觀眾來講是蠻恰當的。
由於評審一致認為,國際新聞作品的水準較整齊,對於有那五件作品入圍,除了之前的投票與討論外,再度開放機會考慮,是否有評審需要改動投票意向的。
同時由於新聞採訪報導獎與國際新聞報導獎兩項的大體討論告一段落,評審已經開始思考這兩項獎項的最後優勝由那一件作品出線。一位評審首先指出,其實評審投票的最高票作品,都相當程度的反映了得獎最有希望的。例如新聞採訪報導獎裡「環評的真相」,五位評審都蠻一致的,好像不會有太大的爭議。國際新聞報導獎中「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法蘭西的傳統與創新」這件作品,他們拉到法國長時間採訪,也翔實的報導,他覺得它的不可替代性很高;加上作者找到一個很重要的題目,因為法國現在就是在一個轉型的階段,也與歐洲整個轉變有很大的關係,評審認為從這件作品中學習到蠻多東西的。
對國際新聞報導獎的入圍名單,評審再度繼續討論,一位評審指出,「e毒浩劫」這件作品的優點是它是一個議題,概念明確很集中,缺點是採訪上有蠻多漏洞的,該處理的部分沒有處理好。另一位評審補充,這件作品題目很重要,但作者處理其實是失焦的,讓人看完片子,還是不知道所謂的e毒到底是那些毒,知識性部分較弱。不過支持的評審表示,他認為這個議題很重要,尤其是對台灣現在科技電腦這麼發達,是一個蠻好的教育作用。這時一位評審表示,經過其他評審的幾波討論,他將原本在「e毒浩劫」的一票,改投給「吃在有機,活在有機」。
因此最後的入圍名單底定,分別是「北歐高齡新視界—挪威篇」、「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法蘭西的傳統與創新」、「關懷世界系列報導之「雙峰塔下的希望之歌」及「消失的綠色足跡」」、「金磚之外系列報導」、「吃在有機/活在有機」。
每日新聞節目獎入圍
每日新聞節目獎部分,評審第一輪投票結果:
「公視晚間新聞」五票
「2007族語新聞」一票
「原民台晚間新聞」四票
「民視晚間新聞」一票
「民視夜線新聞」一票
「民視英語新聞」二票
「公視手語資訊站」二票
由於「公視晚間新聞」與「原民台晚間新聞」票數較多,評審一致認為先列為入圍名單之中,並再針對其他票數較少者進行討論。對「2007族語新聞」支持的評審指出,就新聞品質而論,它當然還有很多改善之處,不過他認為以族語播出的這種嘗試,就是很重要的一步,所以他爭取給這個團隊一個入圍的肯定,
因此這時兩位評審補投票,讓「2007年族語新聞」改為有三票的支持。
對「民視晚間新聞」,支持評審表示,他覺得民視的新聞節目比較節制;不過有其他評審們表示,民視的問題是置入性行銷太多,已經不只是商業色彩太重的問題,而是已經違反新聞倫理的問題,比重高到離譜。因此有評審說,這也是他投票給「民視英語新聞」的原因,因為相對上它較沒有這些置入行銷。另一位評審補充,英語新聞蠻特別的,不只置入行銷較少,連它的新聞立場相對來說也客觀多了,新聞語言都變的中立一點。有評審就比喻,這像台灣人在台灣開車,與到美國開車的分別,好像你到那個系統就會比較守法,到英語新聞就較專業了,所以這時又有兩位評審再投票支持英語新聞,讓「民視英語新聞」有四票支持。「民視夜線新聞」部分,支持的評審表示,夜間新聞取材有很多國際新聞,在夜間的時間點上多些國際新聞報導,他認為是較恰當的。
「公視手語資訊站」部分,支持評審首先表示,他是雪中送炭的成分居多,以鼓勵這個製作團隊為主,因為就他瞭解,這個製作群是比較沒什麼資源的,好像只有三個人製作。它新聞取材上有特別照顧到聲障同胞,節目進行手語與字幕並行,所以速度較慢,中老年人也較能接受。不過評審也認為,這種新聞節目比較另類,很難與其他新聞節目作比較,似乎給特別獎較適合,這個節目再增加一位評審的支持,總共得到三票。因此每日新聞節目獎的入圍最後分別為,「公視晚間新聞」、「2007族語新聞」、「原民台晚間新聞」、「民視英語新聞」、「公視手語資訊站」。
對入圍名單上缺少商業電視台的新聞節目,評審多憂慮認為,現在商業台的新聞花俏到像馬戲團表演,一則簡單的新聞都要弄到眼花瞭亂,並似乎養成了某些觀眾的胃口,好像一定要看到那樣的新聞才習慣,所以它們還是有一定收視率。
第二次會議
出席評審:王力行(召集人)、蘇正平、盧治楚、黃新生
依照五位評審之前已交的評分表,統計出分數較前的作品名單:
一、新聞採訪報導獎:「叢林再見」(公視)、「海洋病危系列報導」(大愛)、「台灣之愛在大陸系列報導」(大愛)、「水患系列報導」(公視)、「海岸系列報導」(公視)、「立委選戰系列」(公視)、「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TVBS)、「芭樂油大追蹤」(TVBS)、「農地種屋不種稻」(客家)、「旭光熄燈號」(客家)、「族語系列專題」(原住民)。
二、國際新聞報導獎:「貼心芬蘭系列報導」(公視)、「京奧京城」(公視)、「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大愛)、「印度達蘭薩拉系列報導」(公視)、「前進南極」(公視)、「崛起的中國」(TVBS-N)、「台灣飛出去系列報導」(民視)、「五成七的中國」(公視)、「北京奧運系列報導」(公視)、「騰格里之怒—沙塵暴大調查」(中天)。
三、每日新聞節目獎:「公視晚間新聞」、「公視手語新聞」、「公視有話好說」、「客家暗夜新聞」、「民視七點晨間台語新聞」、「TVBS十點不一樣」、「華視晚間新聞」、「原視晚間新聞」。
請假評審羅世宏老師,也書面說明對他評分的補充:「新聞採訪報導獎的部分,最肯定的是「淡水河 城市人專題報導」、「三宅的一生」、「水患系列報導」、 「海岸系列報導」,希望這幾件作品有機會入圍,特別是「三宅的一生」、「水患系列報導」與「海岸系列報導」這三件。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最肯定的是「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希望可以入圍。在每日新聞節目獎,5分的節目都很好。」
因此出席評審們同意,有些作品雖然沒有列為上述名單上,但若有評審覺得該件作品不錯,值得推薦,那還是可以列為會議上討論範圍。
而入圍名單,各組約三到五名入圍,四位評審決定採投票制,在各項目中選出心目中的前五名,經由統計之後,依票數高低選出前五名入圍名單。
因此評審開始針對「新聞採訪報導獎」的作品發表看法,首先,第一位評審表示,在這次的評審過程裡,他感覺到,新聞界的表現毎下愈況,這次評審過後的感覺是,大家不夠重視新聞,這兩百多件的作品裡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參賽作品新聞性不夠強,幾乎是以紀錄片的樣子來呈現,儘管做的不錯,但整體來說新聞性太弱。在參賽作品裡頭,沒有帶出新聞前後的連貫相關事件,故就算是資料完整,但若沒有連貫帶動要表現的主題,那就不算是新聞。
再來就是在記者的基本訓練上,他認為現在已經非常的粗俗。在作品裡分數高的作品,是因為新聞性夠強、文字的運用、語言的表情足夠,起承轉合也清清楚楚、引人入勝。但是有的參賽作品,雖然主題很好,卻讓觀眾沒有臨場感,因為採訪記者的表達能力很差。在這麼多參賽作品裡面,有沒有新聞價值?有沒有卓越的標準?如何讓作品和觀眾產生心理上的交集,才是評分高分的關鍵。
第二位評審接著說,卓越新聞獎所追求的卓越標準,在這次很多的參賽作品來看都有些勉強,但我們還是站在鼓勵的角度,並在評審的過程裡依照作品的表現,來討論新聞價值應該是如何?哪怎樣的作品才叫做好?這應該才是卓越新聞評比的標準。
第三位評審表示,以前他們在製作專題時會用幾個角度來看,新聞節目和紀錄片是不一樣的,紀錄片的製作時間拉的比較長,而新聞片對於記者本身的素質、企劃能力和深度、採訪能力這幾個方面,比較是需要考慮的面向。而且電視台的資源也不一樣,先天條件比較上的不同,這是這次評比上比較大的困難。
最後一位評審則說,新聞片的角度應該是甚麼?對新聞性、記者表達的方式和觀察深度、企劃能力比較是他考慮的項目。還是說它比較能感動人,對社會的影響比較大,這也都是評比的要素之一。
評審討論過後,緊接著下一輪的投票,五件入圍作品也出爐了,分別是:
「水患系列報導」(公共電視)/2票
「單一選區兩票制/兩黨對決 立委選戰系列報導」(公共電視)/2票
「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TVBS)/3票
「芭樂油大追蹤」(TVBS)/2票
「嚴肅的無厘頭」(大愛電視)/2票
最高票的是「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雖然此參賽作品獲得較多評審的青睞,但仍有老師表示,對這個題目的期待是比較多的,但是實際看過之後有些失望,在地震過後這麼久,理應有時間好好整理一下資料,卻似乎過度使用畫面,剪接也不甚順暢,很多畫面是一個”咖”就過去了,有點像是帶觀眾去觀光的味道。
至於其他入圍作品,一位評審表示,「嚴肅的無厘頭」表現非常活潑,完全掌握主題,從頭到尾看得出製作人或採訪者的精、氣、神都在裡面,它是個嚴肅的話題,卻表現的與眾不同。
對於未入圍的其他作品,也有些作品是個別評審很欣賞的。例如「叢林再見」,一位評審認為主題的稀有性和特殊性比較強,透過對馬戲團、走私等方式所造成的稀有動物的問題,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例如疾病、傳染病的影響很大;它也並且仔細報導屏東科技大學研究中心如何照顧收容這些動物,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在內容的稀有性和難得性上比較突出。另一位評審也認為它的主題和大眾生活、生命習習相關,可以影響社會的部份很大,主題處理上還不錯。
對最後沒有入圍的作品,評審唯一的困擾是,新聞性的問題。他們認為這樣的題目不管何時採訪製作都是一樣的,另一個問題是此新聞夠不夠卓越?在製作本身,還是有很多採訪可以改進的空間,不過同時新聞知識上處理的還算專業,讓評審知道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但是新聞性和知識性是否相等,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
另外「海洋病危系列報導」的表現也有評審頗為讚賞,一位評審認為此參賽作品在處理上,讓他看到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而且這個主題和台灣未來的發展是很有關連性的。對弱勢團體、環保、台灣生態的主題,此位評審比較關切,雖然它沒有很強的新聞性,但是此參賽作品對這些方面的採訪較觸及他的關懷,讓他很感動,這是他思考的重點。所有評審也同意,評比比較難的是在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資源裡要作判斷,因為基準不一樣,所以對他們的挑戰也很大。
在討論過新聞採訪報導獎後,評審緊接著「國際新聞報導獎」作品的投票,入圍名單和票數分別是:
「貼心芬蘭系列報導」(公共電視)/3票
「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大愛電視)/2票
「崛起的新中國」(TVBS-N)/2票
「台灣飛出去系列報導」(民視)/2票
「北京奧運系列報導」(公共電視)/3票
評審們對國際新聞,認為在三個項目整體來講,國際新聞的表現較弱,電視台好像因為要節省經費,而不派人出國採訪似的。也有很多作品看起來是為了新聞獎特別去做的。是不是因為近年電視台經營的狀況普遍不是很好,而國際新聞又最花錢,所以基本上都偏編譯外電報導,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
對於入圍作品,評審一致認為「北京奧運系列報導」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因為北京奧運的題目,今年很多電視台都做,但是公共電視這件作品選擇的報導角度很好,比較深入,有特殊性,可以讓觀眾看到奧運背後民工的生活。
另外有評審也提出疑惑,對於國際新聞報導獎的部份,若是有些作品之影片使用了別人的畫面,是否仍構成參賽的基準,而少數作品未標示影片來源也讓評審質疑。
在「每日新聞節目獎」方面,評審先對這次報名參賽作品裡頭,有兩件作品的型式比較特別,屬於座談性質的新聞節目加以討論,它們分別是公視的「有話好說」及東森電視「關鍵時刻」。
有評審指出,這兩個參賽作品都是屬於座談節目,如果讓此類型節目入圍,是否也代表了卓越新聞獎鼓勵此類型節目來參賽?其他評審則表示,其實這些節目部份的談話內容和來賓擅長領域不同,常引人爭議,所以他認為如果此類座談型節目欲參賽,建議它們的內容品質應再提升會更好。
因此在「每日新聞節目獎」入圍名單和票數上,分別是:
「公視晚間新聞」(公共電視)/4票
「民視七點晨間台語新聞」(民視)/1票
「十點不一樣」(TVBS)/1票
「晚間新聞」(原住民族電視)/3票
對於入圍的作品裡,評審認為「公視晚間新聞」在新聞處理上非常仔細,拍攝品質也比較好,對待新聞的態度比較嚴肅。不過也有評審認為,雖然公視新聞在畫面處理上比較好,但是新聞的編排比較平淡,他較青睞的,反而是在新聞編排和製作節奏上處理較好的TVBS「十點不一樣」。
另外也有評審支持「民視七點晨間台語新聞」,認為在人力、新聞最少的時段裡,它卻表現的很活潑,值得鼓勵。而給與「原住民晚間新聞」高分的評審則表示,看得出來製作很努力,而且主播的表現也很亮眼,他希望藉此鼓勵原民台。
由於三個獎項入圍名單已經底定,所以評審決定在第三次決審會議前再看看作品,得獎名單則留待下次會議決定。
最後得獎名單
由於三個獎項的入圍名單已經底定,評審認為之前的詳細討論,已經將入圍作品的優缺點都呈現,因此決定取消再召開決選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就接著討論最後得獎者。
新聞採訪報導獎部分,評審決定一人一票直接投票給心目中的第一名,其中「環評的真相」獲得四票,「當部落遇到國家」獲得一票。投票支持「當部落遇到國家」的為一一位評審表示,他支持「當部落遇到國家」這件作品以鼓勵彰顯它的議題重要性為主,他也認可由「環評的真相」獲獎。因此最後評審無異議同意由民視的「環評的真相」這部作品,獲得今年的新聞採訪報導獎。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上,評審投票結果,「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法蘭西的傳統與創新」獲得三票,「金磚之外系列報導」獲得兩票。對於三票對兩票的一票之差,評審再討論後認為,由於「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的題目選擇很具意義,加上採訪拍攝上周延縝密,決定由它獲獎。
至於每日新聞節目獎的投票,「公視晚間新聞」獲得一票,「原民台晚間新聞」獲得三票,並有一位評審棄權。投票支持「原民台晚間新聞」的評審表示,他們鼓勵像原民台這樣服務特定民眾的新聞節目,也認為不花俏少置入行銷的新聞節目,才是卓越新聞獎該給獎的方向。至於棄權的評審則表示,他雖然也認為原民台或公視的新聞品質較整齊,但他棄權是表示,覺得它們做的還不夠,還有待努力空間。因此每日新聞節目獎,評審最後決定由「原民台晚間新聞」獲得。
遺珠之憾
雖然入圍與得獎名單都已經底定,不過評審們都認為,其實還有不少作品的品質不錯,有的以題材取勝,有的雖是小品但讓觀眾感動,這些都值得特別在即將披露的評審記錄中呈現。
例如新聞採訪報導獎的「心肝哪裡找」提到器官買賣的倫理問題,評審認為作者選了一個很具意義並且難度高的題目,建議可以再擴大視野,取材不要只限於台灣。「鯨異奇航系列報導」也有評審青睞,他認為這是一個小專題但已發揮作用,因為這個報導,最後花蓮縣政府也從善如流的放掉了鯨魚,而且它內容緊湊、重點掌握的很好,屬於小兵立大功的報導。「樹木死亡紀事」的題目很好,採訪也有一定的難度。「探索台北地下城」與「垃圾桶裡的無盡藏」的題目選擇也都讓評審稱許,並從中獲得新知。「聽障游泳賽專題報導」的深度夠,讓評審有新的理解,也才知道其實現在的作法還不夠。
對最後沒獲獎的「當部落遇到國家」,評審評論認為它採訪的很用心,也很緊湊並且讓人感動,才會讓評審難以取捨,尤其它處理得感性卻又節制,比起其他公廣集團的作品,這個作品的敘述者比較沒有介入的問題。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評審提出「流亡中的自在—德蘭薩拉系列報導」的議題雖然不是2007年的要事,但作者整理的面向完整,看得出來是用心的作品。「法國廢除死刑系列報導」的角度提供台灣借鏡,除了可以與台灣情形接軌,也啟發了觀眾的想法。不過評審特別提出,包括「孟加拉窮人天使—尤努斯」、「印度垂死之家紀實」、「阿富汗寧與靜」等多件大愛台的報導,因慈濟慈善事業,它們取得異地採訪的便利性優勢,建議作者除了感性敘述外,也從知識上加強題目深度,這樣在國際新聞採訪的視野與內涵將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