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陣容:莊克仁〈召集人〉、陳申青、吳翠珍、陳順孝、馬雨沛
第一次評審會時間:96年9月15日   地點: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會議廳
第二次評審會時間:96年10月25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三次評審會時間:96年11月16日 地點:誠品信義店6樓「The Library」

第六屆卓新獎廣播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共報名31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共報名19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會議重點係決定評審方式。評審們討論決定,每一位評審委員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下表所列評分標準評分後,就每一獎項,勾選參賽作品總數之一半為可進入初選之作品〈例如「新聞採訪報導獎」報名31件,即勾選16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報名19件,即勾選10件〉。

 

評分項目 新聞採訪報導獎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新聞力 30% 30%
企劃力〈事前構思佈局〉 30% 20%
製作力〈執行、剪接〉 20% 20%
表達力 20% 30%

 

第二次分組會議時,評審委員們將對作品加以討論,充分交換意見後,對通過初選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依得票數選出入圍者〈每一獎項不超過5名〉。

 

第二次評審會議

一、首先統計第一輪投票結果,得到4票〈含〉以上的作品,「新聞採訪報導獎」為9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為8件。主席先徵詢出席評審,對3票〈含〉以下的作品,是否有要特別推薦的,在其他委員表示無特別意見後,進行第2輪投票。

二、第二輪投票結果:

「新聞採訪報導獎」五位入圍者分別為:

「蘇花高系列報導」(教育廣播花蓮)

「搶救海岸線追追追」(台灣漁業廣播電台)

「聽見台灣生命力」(港都廣播)

「南方觀點-解決台鹼汙染豈可缺少下一代參與」(漢聲廣播臺南)

「搶救藥癮愛滋大作戰」(漢聲廣播)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五位入圍者分別為:

「警廣拼盤-死亡成為一份禮物談器官捐贈」(警廣高雄)

「watch media」(綠色和平廣播)

「零體罰還不靈」(教育廣播花蓮)

「海峽兩岸 陸客來台 行也不行?」(漢聲廣播)

「新聞最前線-農村翻轉系列報導」(復興廣播)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廣播類評審會議於頒獎典禮當天上午,在誠品書店信義店6樓「The Library」舉行。評審委員們已事先再重新聆聽過所有的入圍節目,在投票前再次交換意見討論後,進行投票,並同意採多數決。討論內容要點如下:

「蘇花高系列報導」(教育廣播花蓮)

“本件作品能充分掌握資訊,對廣播的元素能靈活運用。”

“剪接, 配樂, 音質都很有水準, 製作精緻。”

“對資訊的綜合整理非常完整,能掌握廣播媒體的特質,是一個中規中矩的節目。”

“有新聞力,訪問面向完整,有分析,也有觀點。”

“角度完整,鋪陳也很完整。”

“比較可惜的是對環境的衝擊著墨太少。”

 

「南方觀點-解決台鹼汙染豈可缺少下一代參與」(漢聲廣播臺南)

“以下一代的觀點切入,十分獨特。”

“主持人和受訪小朋友間的互動活潑親切,小朋友們的想法坦率直接,引進下一代的參與,試圖為地方環保議題找出出路,值得鼓勵。”

“對社會議題,帶入公民參與的觀念,廣播的製作理念頗有新意。”

“但對台鹼的問題,呈現的不夠完整,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搶救藥癮愛滋大作戰」(漢聲廣播)

“重視地方議題。”

“對議題的採訪完整,各面向的關係人都有接觸到,雙聲製作,是一個用心的節目。”

 

「搶救海岸線追追追」(台灣漁業廣播電台)

“有好的題材,比較可惜的是臨場感較弱。”

“對一個新聞事件,當下展開報導,並長期追蹤,新聞力夠。”

“能持續追蹤報導是這個節目的優點,但是採訪面向不夠寬廣,另外對廣播的特質例如聲音的配置,不是很週延。”

 

「聽見台灣生命力」(港都廣播)

“採用主題式的議題報導,製作精緻而完整,廣播的效果也很好,但是有時效上的距離,發生點和報導點過久,新聞力較弱,這是最可惜的地方。”

 

「watch media」(綠色和平廣播)

“針對媒體現象的討論,平和中見其犀利。”

“可惜的是,訪問面不夠周延,在討論內容上應加強。”

 

「警廣拼盤-死亡成為一份禮物談器官捐贈」(警廣高雄)

“對議題的掌握,新聞的時效,訪問面的周延性,都有相當的水準。”

“一個現場call in節目,企劃力及表達力具佳,主持人的功力與用心值得喝采。”

“對關鍵人物有深刻的表達,讓聽者動容。”

“對議題的掌握,接近資訊的態度,值得鼓勵。”

“處理的面向尚稱完整,但是這個議題較個案。”

“充分掌握廣播媒體的特性,有新聞性與時效性,從新聞事件發生,進而研究、了解、擴大至對聽眾、對社會產生影響。”

 

「零體罰還不靈」(教育廣播花蓮)

“主持人對資訊的鋪排完整,在分析與表達上都有很好的功力。”

“選擇處理一個全面性的議題,在採訪面向及觀點探討上有不夠周延之憾。”

來自廣播組評審的一些建言

非常欣喜的是廣播組的參賽作品水準,一年比一年優秀,關心的議題及切入的角度也越來越多元。顯示著在諸多傳播媒體中,即使從事廣播工作的待遇並不好,但有越來越多的廣播從業人員,憑著熱情與努力,在崗位上全力以赴的堅持著,實屬難能可貴。

廣播的新聞採訪報導,對題材的選擇、資料的蒐集、實地的採訪及新聞剪輯各方面,如何洞見一個新聞力強的題材、如何規劃一個完整的架構、如何完成一個引人入勝的廣播節目,更重要的除了溫情、柔性的訴求外,能對大環境提出更宏觀的觀察、對議題的核心提出更深刻的剖析與探討,都是極具挑戰性的腦力工程,也需要精確有效的執行力。但亦唯有如此,才能讓廣播媒體在這個不斷受到挑戰與競爭的大環境裡創造新的天空。

本屆入圍的作品每一件都很優秀,都有特色,最重要的是評審們在作品裡都聽到了專業與用心。在最後的決審階段,究竟什麼樣的作品可以作為典範?我們歸納出幾個重點,來作為最後決審的依據。

  1. 議題的選擇與表達是否切中社會的脈動?對新聞的掌握及敏感度?並在電台人力、物力條件有限下,從新聞事件的發生點到報導點的反應力?
  2. 對資訊的搜集是否完整與正確?
  3. 廣播是一個以聲音來感動聽眾的媒體,聲音的配置及音樂的使用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對廣播媒體的這些特質與元素能否充分掌握與應用?
  4. 廣播工作者的能力及投入度,會顯現在對所蒐集資料的分析能力及探討角度上,也會在與受訪者或聽眾的互動中表現出來,而這些往往關係這篇報導的影響力。

 

評審經過充分討論,並建立共識後,投票選出第六屆廣播類的優勝作品。

「新聞採訪報導獎」為:「蘇花高系列報導」(教育廣播花蓮)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為:「警廣拼盤-死亡成為一份禮物談器官捐贈」(警廣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