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壓力下拯救新聞專業
詹宏志
在常常被批評為台灣社會亂源的電視新聞獎項的報名作品裡,我們仍然看到許多見識恢宏、專業出色、取材用功的創作成果,證明在專業上和倫理上,台灣電視媒體其實是不乏人才、能力與用心的,即使在一個激烈競爭的扭曲環境裡,看起來也是如此。
但評選出來的入圍結果,我們卻又發現,評審心儀或驚喜的作品大部分來自比較沒有直接商業壓力的電視台,像是資源與眾不同的公共電視,或者初試啼聲的原住民族電視。似乎商業競爭環境,或者商業經營手法,的確某種程度把台灣電視新聞帶向了喧囂而不踏實的路上,影響了電視新聞被期待的可信與忠實。
正是因為如此,少數能夠入圍的商業電視台作品(今年的成功例子是民視),其實值得我們更大的尊敬,因為它們背後的工作者顯然要克服雙重的困難,才能得到這樣的成績。評審們也注意到這個先天的不公平,在兩個作品最後呈現的成績相當時,我們有更強的傾向,想要鼓勵那些做到更困難的事的工作者。
沒有立即商業壓力的電視台,也不是因此就有新聞品質的保障。我們就注意<大愛電視台>的例子,在這家非營利事業組織的新聞節目,有太多用心良苦和獨特取材的難得作品,但有時候卻被不夠專業的執行,或者過多急於彰顯慈濟理念的關聯報導,使那些差一步就成為絕佳典範的作品失去了位置,我們是覺得惋惜的。
今年的作品,在<新聞採訪報導獎>與<國際新聞報導獎>兩個項目,參加的作品與繳出的成績都是難能可貴。反倒是<每日新聞節目獎>這個與一般視聽大眾接觸最密切的項目,最讓評審們最感到失望,最後入圍的作品幾乎都是非主流的節目,反應了影響力最大的主流商業電視台的核心新聞節目,是多麼地受到評審觀點的批判(我假設評審的觀點有一定的專業性),也是多麼地受到渴望改變和調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