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林少岩、郭力昕、謝三泰
三次評審會議時間:九月十九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一日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會議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誠品信義店Library餐廳
第一次評審會議
首先推舉出林少岩老師擔任評審召集人。因當日郭力昕老師另有要事不克出席,所以,評審方式最後由林少岩老師於會後構思,並徵求兩位老師同意後採行。
評審方式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三位評審各自看過全部照片後,依其優劣在秘書處提供的參賽作品列表上,登錄每一份作品的分數。此階段給分由0分至5分,間隔為0.5分(即0、0.5、1、1.5、2、2.5……5)。
第二次評審會議時,由秘書處收集三位評審之評分表,計算總得分,取得分最高之前15件作品進入第二階段評審(同分者以同時入選為原則)。如此第一階段入
選率約在40%左右(15/37)。為免遺珠,此階段評審將再一次檢視淘汰作品。若有評審欲挽救某件作品,經討論並多數決同意後,得以將之納入第二階段評審。
第二階段:評審就第一階段入選之作品再度評分。此階段給分由0分至10分,間隔為0.5分(即0、0.5、1、1.5、2、2.5……10)。取分數最高之前5件作品為入圍者(同分者以同時入選為原則)。此階段入選率約33%(5/15)。
第三階段:評審直接就最後5件作品公開討論,經多數決選出最後一件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第一階段評分統計結果,前十五名作品如下:<別剝奪我的夢想>、<剩誕帽>、<拆扁第一滴血>、<汶川大地震一百天>、<堅持到底,絕不放棄>、<演出一百場,兒童最歡喜>、<千鈞一髮>、<消失的學校-中國四川八級強震>、<不可思議的印度>、<我不想上學,教改戰場上的百萬孩子兵>、<破碎的農地,消失的糧食>、<全球小菁英拼中文>、<黃金走廊>、<變與不變>、<堅毅的生命力>。
評審們審視此評分結果,認為大部分優秀作品皆已入選,決定直接進行第二階段
評分。
評分結果,最高分之前六名作品為<消失的學校-中國四川八級強震>、<變與不變>、<千鈞一髮>、<別剝奪我的夢想>、<演出一百場,兒童最歡喜>、<我不想上學,教改戰場上的百萬孩子兵>。評審決定就這六件作品進行實質討論。
在聯合報的<別剝奪我的夢想>部分,評審認為此件關於跆拳道國手蘇麗文在奧運場上奮鬥不懈的作品,重點是蘇麗文由教練背下場那張照片,其餘系列照片是多餘的,反而弱化了主照片的強度。不過這件作品相較於同主題的中央通訊社參賽作品<絕不放棄>,其優點在於聯合報作品中的教練影像較暗且低頭,因此背上的蘇麗文影像較突顯,而中央社的作品中教練的臉部清晰,反而對照片主題造成干擾。
在國語日報的<演出一百場,兒童最歡喜>部分,評審認為雖然該題材不難拍攝,可以慢慢經營,拍壞了甚至可以重來,但其優點是照顧到兒童劇場演出的每個面向,包括演員動作、環境、幕後,是很古典標準的圖片故事。其編輯勝於新聞性。
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件作品既然是長時間拍攝,應該可以挖掘到更深刻的影像,這組作品的場景時間僅界定在表演上,只要在現場就能看到,較為浮面。另一位評審責任為此件作品值得鼓勵之處是記者很勤快,跑了很多地方,而且技術面還不錯。
在聯合報的<千鈞一髮>部分,評審們再次感嘆參賽者為了因應今年卓新獎首次開放多張照片參賽,加進次要照片組成系列作品,反而弱化了主照片的強度,有評審說「這件作品其實只要一張照片就夠了」。另一位評審認為,此件作品可以看出拍攝者知道運用玻璃帷幕反射,創造不同的視覺效果,在突發新聞的現場還能顧及到拍攝技巧跟手法,是其優點。
在壹週刊的<消失的學校-中國四川八級強震>部分,評審認為這件作品的優點是聚焦跟報導思維很清楚,就是講一件事情,所有照片扣合在一個故事上。地震新聞的面向很多,如果像亂槍打鳥一樣,東報導一點,西報導一點,焦點就會散掉。這件作品只報導一個故事,用多張照片完整呈現這個故事,是所有作品中編輯最好的一件。
評審們認為專題照片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野心太大,企圖包山包海,導致報導焦點模糊。尤其是雜誌的參賽作品,可能是為了配合文字報導,所以反而無法用照片清楚說故事。評審建議參賽人送件時,應該將作品重新編輯過,用影像說故事。
在天下雜誌的<我不想上學,教改戰場上的百萬孩子兵>部分,評審認為此一作品的難度在於其處理的議題是孩子的壓力,是個沒有視覺性的題目,比較不好表現,雖然作品中有幾張生活照式的照片對整體造成干擾,但記者已經盡量抓到一些表情,企圖呈現教育現況下孩子的樣貌。在把議題或現象視覺化這點上,算是做得不錯。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的照片明顯是配合文字報導需求,看不出攝影者對事件的思考邏輯。
評審認為從這件作品可以看到不同媒體相似的問題,像天下、商周這類財經雜誌的報導內容,通常是不具視覺性的議題,但卻又比一般媒體更有機會用較多的人力、篇幅去呈現照片。要用十幾張照片去呈現教育、農業這樣的大題目,是兼顧不過來的。這也反映了在這類型的媒體中,新聞照片被視為「配圖」的現實。壹週刊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較高的評價,就是因為是用攝影在報導新聞事件。
在中國時報的<變與不變>部分,評審認為這系列作品除了報導中共全代會,又拍攝了民工、貧富跟奧運,一樣是犯了主軸不清楚的毛病,其實只要拿前三張照片來參賽就好。
討論完這六件作品,評審們決定進行第三次的投票,並取前三名為入圍作品,投票方式為1~6分。投票結果:
<消失的學校-中國四川八級強震>獲得17分
<千鈞一髮>獲得12分
<演出一百場,兒童最歡喜>獲得12分
<別剝奪我的夢想>獲得9分
<變與不變>獲得7分
<我不想上學,教改戰場上的百萬孩子兵>6分
決定由前三名入圍。
第三次評審會議
於第二次評審過後決定入圍三名為國語日報<演出一百場,兒童最歡喜>,聯合報<千鈞一髮>以及壹周刊<消失的學校-中國四川八級強震>。
在這次會議中,評審注重組織照片的邏輯和完整性。因此第三次評審會議直接就三件作品裡頭,針對事件、照片組織、邏輯、鏡頭的運用以及故事的完整性做討論。
評審認為<消失的學校-中國四川八級強震>在組織圖片相較另兩件作品較為完整,圖像的結構和故事也比另兩件作品優秀。鏡頭運用於技巧上較為多變,另外,就新聞獎項而言,此件作品所呈現的是年度重大事件也是<消失的學校-中國四川八級強震>勝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