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大型槍擊事件頻傳,記者為了搶快而有許多不適當的採訪行為,社會大眾與新聞界掀起一波檢討聲浪。當點閱率成為王道、24小時的網路新聞也使得記者很難維持過往的工作模式;尤其報導大型傷亡事件時,要如何盡可能替大眾取得最多資訊,同時又報導得體,反而成為難事。以下為美國記者徵詢「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的倫理委員會、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的「達特新聞與創傷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所彙整出的報導準則:
- 確認倖存者的安全
如果有人正在推特發布現場的資訊與照片,首要任務與責任是確保他們的安全。來自推特的訊息可能會讓他的電話發出聲響,槍手有可能會透過聲響或人聲找到受害者,挪威發生的集體槍擊案就是一個例子。想要取得現場情況的誘惑,必須與顧及人身安全的考量權衡。
- 要有同理心
創傷會將一個人與外界隔離,是一種難以表達的孤立感。身為記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藉由報導連結倖存者與廣大的外在社群。這是記者享有的特權,也是只有新聞報導才能做到的事。
- 做好調查工作
對於來自單一訊息或推特的宣稱,記者要非常小心謹慎。在進行中的槍擊現場放出不正確的消息是非常危險的,一旦消息放出,就像迷思一樣難以破除,同時也有可能被根本不在現場的人誤導。如果記者人在現場,他們的職責就是盡可能提供外界關於事件的最準確版本,而不是最聳動的註解或引用。
- 公開承認不知道的事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記者最應該做的事是喘口氣,思考自己是否做了對的決定。最好能夠在報導中加入編按:「隨著事件展開,我們正在盡全力確認哪些是適合分享的,又有哪些不適合。」
- 與一定數量的倖存者談話
很常發生的情況是有些人在鏡頭前表現得比較自在,也能清楚表達觀點,因此很適合上鏡頭。這種上鏡的消息來源自然會聚集記者們的關注,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最後有可能會因此讓特定的幾人過度曝光,其他生還者則會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圖片來源:pixabay)
即便對於最有職業倫理的記者來說,報導悲劇都是困難的、不舒服的、並且充滿道德上的左右為難。不像社工、急救人員、以及其他在現場提供幫助的人,記者的工作並不是把悲劇的後續變得更容易承受,記者最大的責任是不要讓它變得更糟。
報導槍擊案所帶來的創傷
除了討論報導大型傷亡事件的準則以外,也有記者發現,報導事件的記者所承受的創傷不亞於受害者,他們同時也需要協助與支持。於是臉書社團——「報導創傷的記者們」(Journalists Covering Trauma)就此成立,它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社團,目前成員已超過150人。
這個社團是為了新聞室以及記者所設立的。是一個讓報導大規模槍擊事件的記者,尋求或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專業意見的社團。在社團中可以互相給予意見,像是如何面對因採訪而被感染的悲傷情緒、如何接近一些敏感議題的消息來源,以及未來如何追蹤報導。同時,社團內的成員有三個規定必須遵守:1. 內容不對外公開 2. 對他人友善 3. 看完第一項與第二項規定。
創立此社團的兩位記者—米勒(Miller)和佛斯特・佛洛(Foster-Frau)都曾經報導過大型槍擊案,在一次契機中兩人透過臉書訊息互相傾訴槍擊案對自己的影響,米勒便提出成立臉書社團的想法。當時佛斯特・佛洛才剛採訪完槍擊案,收到來自米勒所屬的哨兵報送來的愛心包裹,裡面有充滿鼓勵話語的紙條、泡泡、以及一桶可以揉捏紓壓的粉色黏土。
佛斯特・佛洛說,新聞室多年來都會互相送食物以及愛心包裹,但這次哨兵報所送來的包裹特別意義非凡,因為這正是她當下所需要的。她同時了解到,應該要有更多的愛心包裹,而且不能只是實體的,也要能給予心靈上的支持。
這兩位創立社團的記者從未見過對方,臉書社團的成員也是透過新聞室以及成員的互相邀請,並且與「達特新聞與創傷中心」串連而來。成員包括來自洛杉磯、康乃狄克、波士頓、德州以及佛洛里達的記者。當有新的人想要加入社團時,管理員會確認這些人真的有報導創傷事件,因為他們希望這個社團能真正起到幫助,並且是「零酸民」的空間。
社團共享的Google文件中分成三部分:資源、報導的意見與訣竅、報導的靈感,讓成員可以隨時共筆分享,同時社團也在籌資,希望能建立一筆酒吧或餐廳的款項,提供愛心包裹的開銷,以及將「安慰犬」(Comfort Dog)帶進新聞室;目前已籌到約莫500美元。即便社團的活動正在拓展,米勒真正擔心的是,新聞室究竟有沒有能力顧及、甚至察覺到這些一再報導創傷事件的記者們所受到的影響,並且提供適當的建議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