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盼春燕日日來

黃肇松

卓越新聞獎首創於2002年,今年屆滿十年。在這不算短的十個年頭中,卓新獎已成為新聞專業的標竿,鼓舞不少媒體工作者奉獻心力、追求卓越。

除了年度頒獎活動,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還從事媒體素養教育、媒體研究、專書出版,並舉辦進修活動,以提升國人媒體識讀能力,及督促媒體提供媒體工作者有更專業的發揮空間為職志。如果我們對基金會還有什麼「苛求」的話,就是期盼它能辦一所「卓越新聞學院」,或出一份《卓越新聞報》。

筆者深感榮幸,擔任了第一屆卓新獎的評審委員。十年來目睹其規模成長、聲譽日隆,今年更臻於高峰。包括獎項為歷年最多,參賽作品件數創歷年新高,作品探討議題之廣也為歷年所僅見。

今年獎項達16個,包括卓越新聞獎13個獎項、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新聞學術著作獎及「第四屆社會公器獎」。其中卓新獎新增「平面媒體類調查報導獎」及「電視類調查報導獎」,藉以鼓勵記者從事調查報導,探索真相、揭發不義,善盡「看門狗新聞學」(The Watchdog Journailism)的媒體監督職責,一如美國記者在「水門案」的作為。兩個新設獎項立意深遠,極富創意。

所有獎項的應徵作品總數突破五百件,達到524件,較第九屆成長112件。電視類投稿件數的增加尤其明顯。探討的主題除台灣社會素所關切公共議題包括環保、弱勢關懷、救災救難、人權維護、經濟問題、教育問題、政治弊案、反貪肅貪……之外,本屆應徵作品的主題更擴及食品安全(塑化劑風暴)、人口老化、少子化、醫療照護、住宅正義、貧富不均、稅制公平、國土規劃等,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為了在524件優秀作品中選出60件入圍,所有評審委員在溽暑中花了大量時間揮汗評審,並在審議會上逐件評比。身為本屆評審團主席,筆者要感謝評審同僚的辛苦。也要向所有得獎者和入圍者恭喜,你們的辛苦付出和傑出表現,讓我們看到了新聞界的春燕。

卓越新聞獎設置的初衷,是為了扭轉日益惡化的商業化趨勢,並減低政治力對新聞獨立和言論自由的干擾。十年來,成效初見。但在頒獎的光彩時刻,我們自我觀察,深刻反省:報紙解禁和電子媒體解構二十多年有沒有讓媒體更專業自主?媒體公信力是不是不升反降?應做為政治力和商業力監督者的媒體是不是反而向他們靠攏?娛樂價值重於新聞價值是否導致媚俗化、煽情化和膚淺化?集團化是否壓縮報導的多元性?媒體的公共性是否已式微?當今媒體的表現是否符合「第四權」的責任和尊嚴?總之,經誠摯反省,我們媒體是不是心安理得?

想起了梁啟超先生於百餘年前現代報業興起之初,所寫的《論報館有益於國事》中的一段:

「報業者,實乃萃全國人之思想言論,或大或小,或精或粗,或莊或諧,或激或隨,而一一介紹之於國民。故報館者,能納一切,能吐一切,能生一切,能滅一切。西諺云,報館者,國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鏡也,文壇之王也,將來之燈也,現在之糧也。偉哉!報館之勢力。重哉!報館之責任。」

文中「能生一切,能滅一切」的媒體,在當年是報業,現在則泛指一切的新舊媒體。要負起社會公器的重責大任,要靠所有媒體日常工作中的關注與實踐,單靠令人欣喜的新聞得獎者的這些「春燕」是不夠的。

但盼春燕日日來,而且不是單飛,是群飛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