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劉幼琍 /政大廣電系教授 (電視組召集人)
高人傑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資深副總經理 台大新研所兼任講師
曾國峰 /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春富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主任
鍾起惠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蕭蘋 /中山大學傳管所教授
蔡崇隆 /中正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專案計畫教師
四次分組評審會議日期與地點:
第一次會議: 2012年9月5日 / 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二次會議: 2012年10月19日 / 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三次會議: 2012年10月25日 / 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四次會議: 2012年11月23日 / 誠品信義店
第一次會議紀錄
評分原則:
即時新聞——–及時.顯著.重要
專題新聞——–客觀深入.多元完整. 議題呈現具可看性.証據資調具說服力
調查報導——–難易度.獨立性.揭露性. 追求公共利益
國際新聞——–深入獨立.自我觀點.台灣觀點. 採訪難易度
每日新聞節目–及時.公正.平衡.整體呈現
第二次會議紀錄
七位評審在開會前分工審閱作品,每件作品至少由三位評審看過,經過現場討論,先淘汰部分作品,縮小領先群的範圍,方便討論。結果產生的領先群如下。
專題新聞(參賽72件,選13件)
調查報導(參賽14件,選5件)
每日新聞(參賽23件,選5件)
國際新聞(參賽33件,選9件)
即時新聞(參賽23件,選7件)
在選出五個獎項初步的領先群之後,七位評審決定在下次開會前再逐一審閱領先群作品,並進行第二次投票,由秘書處預做統計,作為下次開會討論的基礎。
第三次會議紀錄
根據上次會議所產生的領先群名單,每位評審再看過每件作品後,在本次開會前進行一次投票,根據投票統計結果進行討論或再投票後,選出今年的入圍作品。
Part 1.
首先討論即時新聞。即時新聞在領先的七件作品中,公視的「馬祖博前途」、中天的「Stop!夜市」都獲得六位評審的支持(本獎項每位評審在會議前投票中最多投四票,這兩件作品在七位評審中獲得六票支持),TVBS的「愛滋器捐醜聞,年巨塔蒙塵」獲得五票,由於票數明顯領先,評審們於是同意讓這三件作品直接入圍。接下來是獲得三票的「廢水抑或溪水的大限之期」(客台),以及獲得兩票的「護士怒吼」系列報導(中視)。支持這兩件作品的評審指出,「廢水抑或溪水」這件,就在地觀點而言,其顯著性與影響性很明顯,非常符合即時新聞的要件;而「護士怒吼」一方面難度高,一方面是獨家,也符合即時新聞要件。另一位支持「廢水抑或溪水」的評審補充認為,這是台北不會重視的議題,對當地卻非常重要,加上記者顯然長期追蹤這個議題,值得肯定。客家電視台長期關注與社區有關的環保議題,也獲評審讚美。但由於參賽件數為23件,評審們決定以入圍四件為宜,過最後決定由受支持度較高的「廢水抑或溪水的大限之期」(客台)入圍。
至於前面直接入圍的三件作品,評審們提供的入圍理由如下:公視的「馬祖博前途」—評審認為此件作品關照面向相當完整,正反意見都有呈現,並將影響此重大公共政策背後的社經、文化脈絡也都有交代,而且還進一步討論到開發商未來兌現回饋承諾的機會,相當不容易。中天的「Stop!夜市」—評審認為這個議題是因為師大商圈事件而起,處理這個題目的媒體很多,但中天提出台南為對照,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有助擴大對事情的思考,相當用心。另一位支持的評審則稱讚此作品,有即時新聞的時效性,卻能做出專題報導的程度,應該得到credit。
TVBS的「愛滋器捐醜聞,年巨塔蒙塵」–-評審認為此作品能即時的將頗為複雜的問題做了相當完整的呈現,實屬不易。
討論結果,本獎項入圍作品四件:
Part 2.
第二個討論的是國際新聞。在領先的九件作品中,七位評審經過事前投票(本獎項每位評審在此輪投票中最多投四票,但召集人因為眷屬任職於中央社,所以只要遇到有中央社參賽的部份都自請迴避不參加討論及投票。結果,原民台的「Sami的傷口—反Alta水庫事件」及中天的「歐債啟示錄」都獲得四票。獲得三票的則有公視的「絆長路」、公視的「韓國『鎔爐』啟示錄」、客台的「農民力—台日韓糧食專題報導」、公視的「日本東北紀實報導」以及中央社的「歐債風雲」。評審們都認為,本屆國際新聞作品表現傑出,讓評審頗難選擇,以致出現票數分散狀況。因此決定入圍五件(每個獎項的入圍件數上限),對作者們表達嘉許之意。
在對個別作品的具體意見上,評審們認為「Sami的傷口—反Alta水庫事件」以台灣原住民的觀點去看國際上的其他原住民部落,文字跟畫面呈現的難度都很高,作品用記錄片的方式鋪陳,後續追蹤很到位,是一件非常用心的作品。對另一件四票作品「歐債啟示錄」,評審則呈現意見紛歧,有評審認為財經議題較不適合做電視新聞,但這件作品處理得相當有故事性,國外採訪能力強,記者文字能力好。但另一派意見則認為,故事性鋪陳不夠支撐這樣需要宏觀敘事的議題,整體而言像一般性節目更甚於新聞。
在得3票的作品部份,「日本東北紀實」,因為與另一件「絆長路」題材類似所以被拿出來一併討論。評審認為,「絆長路」比較放在重建及人心的部份,清楚掌握題目,在災後困境中看到未來的希望,紀實但不悲情,相對來說敘事觀點比較明確,而「日本東北紀實」則用了較多網路影片,在事隔一年之後來探討災後重建,「絆長路」是比較冷靜的一件作品。「韓國『鎔爐』啟示錄」是公視手語新聞的作品,評審認為這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卻很容易被主流新聞忽略;「農民力—台日韓糧食專題」這件關於糧食問題的作品,評審認為,在處理議題的國內外聯結方面做得很完整,前往日韓做訪問不錯,對國際糧食問題的對照也有完整描述,但破題稍弱。
由於評審們意見還是多有分歧,所以召集人決定再進行一次投票,把上一輪得票較低,且沒有評審堅持的「緬甸民主之路」(中央社)及「數字以外的聲音」(公視)兩件先淘汰,從目前看來旗鼓相當的七件作品中,以每人投五票方式,選出五件入圍作品。
投票結果,每位老師最多投5票(召集人還是迴避不投票),最後7件選出5件,「Sami的傷口—反Alta水庫事件」獲得6票,「韓國『鎔爐』啟示錄」5票,「歐債啟示錄」、「歐債風雲」、「農民力」、「絆長路」都是4票,「日本東北紀實」2票。從票數計算,「水庫」、「熔爐」確定入圍,「東北紀實」被淘汰。「歐債啟示錄」、「歐債風雲」、「農民力」、「絆長路」這四件因為都是4票,所以必須四選三,經過討論,評審決定捨棄「農民力」,最後入圍的四件作品為:
Part 3.
接下來是每日新聞。在領先的五件作品中,七位評審經過事前投票(本獎項每位評審在此輪投票中最多投四票),結果「中台灣生活網」獲全數7票支持,「十點不一樣」、「國際下午茶」、「公視晚間新聞」三件都得6票。有評審支持TVBS的「十點不一樣」,認為該節新聞固定在每日10點播出豐富的國際新聞,培養觀眾國際觀。有評審較支持壹電視的「國際下午茶」,認為畫面處理乾淨流畅,其中穿插的即時新聞英語教學別出心裁。有評審認為,「公視晚間新聞」在編排及各種議題上相對完整,中規中矩,四平八穩。而「中台灣生活網」麻雀雖小但能做出地方特色,表現用心,雖是地方電視台,但工作人員及主播的專業表現不輸全國性新聞台,獲得評審普遍肯定,順利入圍。本獎項最後決定入圍四件作品,入圍者作品為:
Part 4.
接下來進入調查報導。在領先的五件作品中,七位評審經過事前投票(本獎項每位評審在此輪投票中最多投三票),結果民視的「核電系列報導」獲得全數7票支持,中天「消失的爐碴」則得到5票,民視的「土地正義系列報導」與壹電視的「踢爆食品衛生系列調查」都得4票,公視的「美國狠牛」得1票。
評審認為,調查報導獎的參賽作品在各獎項參賽作品中水準最不一致,因此同意入圍件數不必多。多位評審認為,只有「核電系列報導」達到調查報導應有的難度,但有評審認為「消失的爐碴」議題掌握得也不錯,揭露也夠。也有評審喜歡「踢爆食品衛生系列調查」的主動出擊,但也指出,該報導只掌握了單點,缺乏長期追蹤。在關於「調查報導」這個新聞文類的認識方面,評審指出,調查報導不只是用針孔偷拍畫面而已,重點在於能揭露真相,「踢爆」處理的雖是關乎食品安全的公共議題,以隱藏式攝影機處理的畫面符合調查報導對真相的要求,但這類踢爆未檢討結構性問題,長期影響不夠,深度不足。民視「土地正義系列」評審則認為較像新聞專題,不是調查報導。
調查報導文類今年是第二屆給獎,依卓新獎秘書處所提供訊息,去年評審會的氛圍是從嚴評比作品,因此七位評審也傾向從嚴,最後僅「核電系列報導」,及「消失的爐碴」獲得入圍(按:依獎勵辦法,入圍件數為三到五件,但入圍兩件之前也有前例)。調查報導入圍作品:
Part 5.
最後一個要討論的是專題新聞。在領先的十三件作品中,七位評審經過事前投票(本獎項每位評審最多投六票),結果公視的「馬祖博弈系列報導」得到6票最高,民視的「全民討債」系列獲5票其次,客台的「搶水風雲」4票第三,獲得3票的則有「器官捐贈—以愛滋生」(公視)、「黃色罐頭與我」(公視)、「一個城市的綠色旅程」(大愛)、「廚餘桶的秘密」(大愛)、「呼吸的風險PM2.5」(公視)、「守護鄉民的草地音雄—徐啟彬醫師」以及「從醫院到法院」(中天)等七件。得2票的則有「『百年民與國』系列政治篇—國家的印記」(公視)、「關鍵探索—長照醫療、原鄉悲歌」。投票結果相當分散。於是評審們開始一番討論。
評審認為「馬祖博弈系列報導」所有角度都很完整;「全民討債」系列報導題目重要、難度高,卻能做得深入淺出;「搶水風雲」是地域性環境議題,也有相當難度也不錯。「百年民與國系列政治篇-國家的印記」原本只有兩位老師支持,但有評審力爭認為,其整體流暢度能吸引觀眾並使其了解,難度很高,對議題有完整掌握,建議入圍。
「搶救人才孤島」有評審認為,這個議題非常難處理,但所用的例子算是有代表性;「器官捐贈-以愛滋生」則被評審認為對問題探討的深度不夠,而且並沒有找到真人真事案例,只能算是一個解釋性的報導;「黃色罐頭與我」則是一個老議題,必須要有新觀點,雖然有評審認為它有取得當地達悟族的說法,表現夠深入,但也有評審覺得未能以蘭嶼的發展歷史為脈絡來呈現,是不足之處;評審認為「一個城市的綠色旅程」有外部贊助;「廚餘桶的秘密」是運用慈濟龐大志工資源,難度較低,論點也稍嫌主觀;「呼吸的風險PM2.5」評審認為剪輯,攝影品質很好,完整又具深度,把一個看不見的關鍵議題很熟練的掌握住;「守護鄉民的草地音雄-徐啟彬醫師」這件作品,評審認為只是跟拍,處理較粗糙,雖是有生命力的專題,但對背後結構性的問題沒有討論到;「從醫院到法院」這件,評審覺得,醫療糾紛向來很難採訪,這件作品也沒有找到醫療糾紛的病人方受訪,以至於較偏醫生觀點,傾向醫生。
由於參賽作品眾多(72件),水準出色,因此評審們決定入圍五件。「馬祖博弈系列報導」因為已經獲6位老師支持,「全民討債」系列報導獲5位老師支持,得票皆超過半數,所以評審們決定直接入圍。剩下的三個名額,則從4票支持的「搶水風雲」,3票支持的「器官捐贈—以愛滋生」(公視)、「黃色罐頭與我」(公視)、「呼吸的風險PM2.5」(公視)、「守護鄉民的草地音雄—徐啟彬醫師」以及「從醫院到法院」(中天)等5件,以及一位評審強力推薦(原本只有2票)的「百年民與國系列政治篇-國家的印記」,與另一位評審強力推薦的「搶救人才孤島」共八件作品中投票(每人最多三票)選出最後三件。
投票結果,「呼吸的風險PM2.5」得到5票,「百年民與國系列政治篇-國家的印記」3票,「黃色罐頭與我」3票,「搶水風雲」3票,「搶救人才孤島」2票,「從醫院到法院」2票,「器官捐贈-以愛滋生」獲2票,「守護鄉民的草地音雄-徐啟彬醫師」0票。於是由「呼吸的風險PM2.5」得到5票首先獲得入圍,剩下2個名額由獲得3票的三個作品中再次投票選出(一人最多兩票)。投票結果,「百年民與國系列政治篇-國家的印記」得4票,「搶水風雲」得4票,「黃色罐頭與我」得2票。「百年民與國系列政治篇」及「搶水風雲」得到最後2個入圍名額。
專題新聞入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