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廣播組召集人)
趙鏡涓(前警察廣播電台總台長)
侯志欽(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退休講師)
莊克仁(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林福岳(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三次分組評審會議日期
第一次會議:民國102年9月4日/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會議廳
第二次會議:民國102年10月11日/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三次會議:民國102年11月22日/誠品書店信義店二樓
第一次評審會議
評審原則如下:
1.每一位評審老師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10級分評分(最好10分,次之9分,以此類推,最差1分,7分為進入複審分數)進入複審作品數量的比例不超過件數的1/4,並提前寄回秘書處統計,以利複審討論,唯「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收件數不足,故不受限1/4比例。
2.因應廣播產業實際產製狀況,本屆廣播組獎項調整「即時新聞獎」為「即時新聞獎暨新聞節目獎」,第一次分組會議三位評審(趙鏡涓、侯志欽、簡妙如)經討論後產生共識,建議此類別評審參考評審主軸如下:
1.新聞議題的時效性2.內容的廣度、深度3.公正客觀、多元平衡4.製播品質 5.社會影響
第二次評審會議
依第一次評審大會討論的評分原則,在評審回傳評分表統計後,就各類別積分前四分之一作品討論如下(同分增額):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
評審們首先就「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積分前1/4的作品開始討論。多位評審認為本屆參賽作品中,仍有多件屬於「新聞專題」性質,為了避免產生類別上的疑慮,先就「即時新聞」的定義進行討論。評審認為,即時新聞應著重時效性,以快速提供精確的新聞信息為目標,除了現場採訪錄音之外,應多由新聞團隊進行現場連線報導。新聞專題因為報導時間較長,可廣泛蒐集資料,應強調報導的深度,或根據客觀資料進行評論。為便於確認新聞報導的時效性,評審建議未來參賽資料均應附上新聞播出日期與時間。
也有評審提出,即時新聞節目除了時效性之外,如果深度、廣度都有良好表現就會給予較高分數,另外找到適當的訪談對象也很重要。
除了前述要項之外,新聞題材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也是評審的重要因素,因為選擇社會大眾共同關切、影響程度深遠的新聞事件,是成功的新聞報導的基礎。另外,也有評審提供自己的評分策略,先將同一電台的作品一起評比,再和其它電台比較。也有評審考慮電台資源與屬性,避免獎項過度集中。接著,評審們就作品本身進行討論。
「廢核的『行』與『思』」是具有即時性的廣播新聞,過程交代頗為詳細,如能強化主要新聞事件、並深入分析其造成的影響會更好。
「警廣晚間新聞」特別報導系列相對來說充滿現場感,即時性很強,內容也豐富,提供法律面向的觀點讓評審驚艷。
「學校老樹生存戰」,評審肯定在社區營造、生態保育的價值,但評審對作品呈現的手法、以及帶來的影響則看法不一。
「原知原味~新聞最前線」與「濁水溪岀代誌-中科四期廢水何處去」,都被肯定是一則好聽而且議題重要的作品。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毒品入侵校園系列報導」搭配即時的校園事件,新聞主題完整,針對教育政策做系列性的報導。
「杯聚?悲劇!遠離酒駕」呈現受害者家屬心境的做法讓評審感動,但此議題的社會共識高,處理新聞的難度與其它作品相對容易。「早安台灣」被評審肯定製播品質良好。
一輪討論過後,評審選出了本屆卓越新聞「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暨新聞節目獎入圍作品。入圍作品如下:
參賽作品 | 參賽人 | 所屬單位 |
早安台灣(2013/03/04之前為活力台灣) | 夏治平、詹婉如 | 中央廣播電台 |
警廣晚間新聞-便當文事件特別報導
警廣晚間新聞-禁宰活禽特別報導 |
林夢萍、張子榮 | 警察廣播電台 |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毒品入侵校園系列報導 | 劉文珍、黃麗如、邱素貞、夏起玲、常維鈞、范瀞文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彰化台 |
濁水溪岀代誌-中科四期廢水何處去 | 許世峰 | 正聲廣播電台雲林台 |
原知原味-新聞最前線 | 潘美緣、林鴻毅 | 快樂聯播網 |
專題新聞
因為沒有形式上的疑慮,評審直接就積分前1/4內容討論。
「看不見的死囚器捐系列」屬於小眾議題,記者處理得很仔細,訪問的人、呈現問題的面向都讓人感動,聽的過程讓人印象深刻,製作品質好,難得呈現死囚倫理議題裡新的面向和論證。
「絕望與重生」可聽性很高,訪問者多,帶領聽眾認識遊民生活困頓的原由,提供不同觀點。
「那一年 我們一起站上了凱道」以洪仲丘案為起點,回顧台灣重要社會運動的歷史,專題中運用豐富的新聞資料與聲音素材,並透過多元採訪與深入分析,呈現新世代透過網路所匯聚的社會運動能量,以及省思這樣源出底層的自發行動,對形塑公民社會的影響。
「www的三堂課-網路成癮系列報導」屬於大眾議題,觸及面向廣,受訪人數多,涉及不同年齡層,從成癮到即將成癮,說明不同年齡成癮狀態,應當普遍面對。讓人覺得議題與自己深深相關。
過程中有評審特別提出「千萬分之一的信任-探究消基會公佈富里有機糙米農藥殘留值新聞真相」,為它拉票,因為在報名的29個作品中,這是個唯一自己去探索真相的新聞節目,很少有廣播新聞這麼做。雖然因為時間關係最後真相沒有出來,但還是讓人印象深刻。有評審也予以呼應,認為這是在環境保護議題中,以科學資料為基礎,檢討現行法律對有機農業的限制,並追蹤釐清農藥對有機農業的影響;有些評審認為製作品質尚有繼續努力的空間。
同時有評審進一步推舉,同樣是科學環境新聞的「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美麗糖衣」。認為它介紹不同的食品添加劑,同時把廣告耳熟能詳的東西與添加物放在一起,很用心努力去找生活中的例子;它的知識性和議題的重要性都有,而且有追蹤報導,引起聽眾新的思考。但其它評審則提出,這類報導其實已不算少見。
在評審釋出意見以及參考第一輪積分,確定入圍作品有「那一年 我們一起站上了凱道」、 「看不見的死囚器捐專題」、「www的三堂課-網路成癮系列報導」和「絕望與重生系列報導」。
最後一個入圍名額,評審再次依整體製作品質,針對第一輪積分相同的作品,「溼地在我家」和「揮之不去的陰霾, 看得見的PM2.5系列報導」以及評審提出的遺珠作品「關鍵90秒 解讀十二年國教」新聞微專題做進一步的討論。
「揮不去的陰霾,看得見的PM2.5系列報導」提到台灣高度工業化後對生命健康和環境衝擊的問題,這個題目有選材上的優點,但是在資料上未能將專業的語言轉換親近聽眾是可惜的地方。
「溼地在我家」以當地民眾訪談的聲音,喚起對濕地的記憶,節目中深入介紹溼地的重要,與目前因為過度開發所面對的困境,並以典雅動聽的台語娓娓道來,可聽性高而毫不沉悶。
「關鍵90秒 解讀十二年國教」,內容上反應了學生自己的聲音,對有子女要升級的家長來說,同時也是需要資訊討論的議題。以民營電台的資源,可以用精彩的九十秒,提供準確有利的資訊弄懂12年國教,這對民營電台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形式上,「微專題」有開創的味道。
又一輪投票後「關鍵90秒 解讀十二年國教」以過半數得票入圍,因此本屆廣播類專輯新聞獎入圍作品如下:
參賽作品 | 參賽人 | 所屬單位 |
那一年 我們一起站上了凱道 | 鄒瑩瑩 | 正聲廣播有限公司 |
看不見的死囚器捐(上)「惡魔」的善心、看不見的死囚器捐(下)死透了沒 | 沈雅雯、王韋婷 | 中央廣播電台 |
「關鍵90秒,解讀十二年國教」新聞微專題 | 翁碧蓮、萬承欣、李俞箴、張育慈、王柔雯、朱正杰 | 港都電台 |
www的三堂課-網路成癮系列報導 | 朱玉娟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絕望與重生系列報導 | 陳雅鴻 | 漢聲廣播電台 |
第三次決選會議
評審們決定透過推舉心目中得主,然後以討論凝聚共識的方式來決定兩個獎項的得奬者。
「早安台灣」是訪談型節目,如加強新聞事件背景說明,更能幫助聽眾迅速進入主題。主持人如多有發揮,將可增加豐富性與互動性。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毒品入侵校園系列報導,作品相當專業,內容具有深度和多層面的剖析。「濁水溪岀代誌-中科四期廢水何處去」同樣有多元角度的報導,發揮監督環境的功能。但兩件作品呈現方式都像專題,即時感較為不足。
「原知原味~新聞最前線」,雖然對原住民議題有多討論,但未能有新聞事件的即時感是可惜的地方。
「警廣晚間新聞」特別報導系列,除了主題具有即時性之外,各節提要能帶領聽眾掌握重點,受訪者選擇和訪談互動充分展現了專業性,新聞編寫精確流暢,事件頗析深入透徹;是五位評審一致讚賞的即時新聞作品。
專題新聞
評審們一致表示本屆入圍作品水準都很好,心中屬意得奬作品共識高,特別聚焦被推舉出的三件作品「那一年 我們站上了凱道」、「看不見的死囚器捐」專題、「www的三堂課-網路成癮系列報導」,進行決選討論。
「那一年 我們一起站上了凱道」,歷史回顧和聲音資料運用十分用心,如各單元的串連能更順暢,論述能更深刻而有明確的觀點,將可成為更好的作品。
「看不見的死囚器捐」專題,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所呈現的面向讓人震撼,記者對死囚的心理和倫理描述深入,讓人印象深刻。可是回歸影響層面,影響力可能不及「www的三堂課-網路成癮系列報導」廣。議題上也還有太多需要討論的空間,是評審們再考量的因素之一。
「www的三堂課-網路成癮系列報導」,內容設計嚴謹且具有巧思,呈現重要的網路運用與資訊教育議題。節目中透過豐富的資料整理,多元素的訪談材料,讓老師、父母立即了解網路成癮的成因與影響,案例現身說法及如何脫離成癮的過程,十分真實而引人入勝,主持人播講銜接順暢,剪輯精準且音樂、音效運用適當,整體節目的可聽性相當高,博得五位評審一致青睞,因而得奬。
評審建議:
「廣播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的融合,與新聞專題在新聞類型呈現上可能有類似,以致於作品的即時感不強,所以在評審時,評審選擇以「即時新聞」為重點,並提出「新聞節目」是否有和「專題新聞」重疊的問題。評審也建議將來在作品表格上應表示節目播出的日期、時段、集數長度,提供評審判斷的資訊。
評審提議,因為地方電台人少事多,他們的優點是社區耕耘,重要在於跟地方社區的民眾聯繫。建議卓越新聞獎的獎項設定可以再軟性一點,不一定要國家大事,也可以報導多一些社區事物、地方耆老,地方環境新聞。建議設立一個「社區/地方新聞」這樣的獎項,多了一個以在地性為主的獎項,也可以回應現在媒體實際的屬性版圖,不然對地方媒體來說,評比上也不太公平。另外評審也建議可以請廣播前一年的得奬者來當主持人,增加廣播工作者在這個獎項的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