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王維菁、卓亞雄、林照真、倪炎元、陳順孝、鍾起惠、羅世宏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九月一日、十月六日、十一月二十日
開會地點:清大月涵堂一樓會議廳、二樓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平面組決定請鍾起惠老師擔任平面組召集人。
本次會議決定平面組給分標準、作業時間,以及下次評審會議舉行的時間地點。
評分原則如下:
(一)每件作品皆須給分,評分方式為1至10分(10分為最高分),並於10/13日中午前將評分表格回傳給基金會秘書處,由秘書處統計出各獎項分數序位。
(二)審時就初選選出之作品進行討論,決定入圍名單。
第二次評審會議
國際新聞報導獎
有評審提出建議既然是國際新聞報導獎,因此就以”國際新聞報導”的標準進行評分,強調作品的”時效性”。依照評審給分高低進入領先群的作品分別是:
除了上述五件作品外,編號12015的作品:「動手做 開啟真學習」、編號12007的作品: 「富士山下的黃色巨人」與編號12025的「泰國動盪-從政爭到政變」這三件作品也獲得評審們好評,為確認是否變更前五名入選結果,於是針對這三件作品進行討論。
評審們認為編號12015的作品-「動手做 開啟真學習」比較偏向專題形式,而另一篇編號12007-「富士山下的黃色巨人」以訪談為主,也比較偏向專題形式。評審認為,這兩篇都是有深度的報導,但是專題性更勝於時效性。另外編號12025的作品-「泰國動盪-從政爭到政變」,評審認為報導者可能是在資源相對欠缺的狀態下進行採訪,很多都是一手的採訪,素材的挑選與處理都很不錯,值得鼓勵。比較遺憾的是,作品呈現上比較偏重於泰國政爭事件的報導,作者本身的觀察比較少。整體來說,這三件作品篇的表現仍未超越表列中積分較高的五個作品,所以一致同意維持由原積分較高的五件作品入選。
新聞評論獎
依照評審給予分數高低排序之後,進入領先群的作品分別是:
由於共識很高,七位評審對於這五件作進入入選名單皆無不同意見,決定以此為入選名單。
即時新聞獎
依照評審們給分進行排序後,進入領先群的作品分別為: 「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獨家報導」、「300天的遽變」、「黑心油商的貪婪騙局」、「越南排華暴動現場報導」、「一滴麻油暗藏的炒股陰謀」與「清算台商」六件作品。必須淘汰一件。
接下來評審們就作品的「即時性」進行討論,評審認為,原本分數較低的「清算台商」較「一滴麻油暗藏的炒股陰謀」具即時性,因此評審們討論過後,決議將原先的「一滴麻油暗藏的炒股陰謀」,由「清算台商」取代,因此最後進入入選名單的作品分別為:「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獨家報導」、「300天的遽變」、「黑心油商的貪婪騙局」、「越南排華暴動現場報導」與「清算台商」這五件報導。
評審過程中,評審們普遍認為這次來參加即時新聞獎的作品「即時性」仍嫌不足,因此建議往後參賽者在報獎時可以多參考獎項特性,或能增加獲獎機會。
專題新聞獎
先依照評審們給分的高低決定哪些作品納入討論,被討論到的作品分別有: 「台灣金磚奇蹟」、「台灣薪資大崩盤」、「自由貿易 真相解密」、「為青年尋路四部曲/給他未來」、「活躍老化四部曲系列報導」、「台灣綠食堂」與「18位名醫做沉痛的控訴:別把人命省掉了!」這七件作品。
有評審提到專題新聞獎著重的是作品的「廣度」,並認為在做專題新聞時,媒體或作者群必須較為宏觀的來看現象間的聯繫,若以這個標準來看,評審認為七件作品中,「台灣綠食堂」在廣度部分略顯不足。相較之下,「台灣金磚奇蹟」把鳳梨酥當成金磚奇蹟,宏觀的觀點有出來,內容討論到目前台灣需要轉型的產業,並且提供了轉型的模型,並且能結合城鄉;「18位名醫最沉痛控訴」所探討的議題,經常在參賽作品中出現,評審在進一步討論作品內容時,認為此作品焦點主要放在18位名醫身上,視角比較不宏觀。
因此評審們一致決議由: 「台灣金磚奇蹟」、「台灣薪資大崩盤」、「自由貿易 真相解密」、「為青年尋路四部曲/給他未來」、「活躍老化四部曲系列報導」五件作品進入入選名單。
調查報導獎
評審們針對給分排名選出七件作品進行討論,分別是:「台灣離島sos 誰偷了我的國土?」、「雙北市違法住宅現形記」、「失控的台灣債」、「終結假農民的關鍵力量」、「偏鄉金融誰來顧? 」、「灌水牛肉真相調查報導」與「搶救兒虐,哪個城市最努力」 。
針對「台灣離島sos 誰偷了我的國土?」這件作品,評審們認為此篇報導工整,足以入選。但也有評審提出了對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件作品討論海砂盜採問題,但在內容中並未關照到沿岸洋流會導致海砂及垃圾漂流的自然條件,是作品的缺陷。
作品-「偏鄉金融誰來顧?」則被評審認為探討的議題很重要,但是報導比較像是每日新聞體例,缺乏調查報導的主要元素,內容偏向描述而非挖掘,因此評審建議,此篇作品應選擇參加專題報導或是即時新聞獎項。另外「搶救兒虐,哪個城市最努力」這篇,評審認為目前很少報導像這篇作品這樣碰觸社工議題,這個角度是這篇作品的主要貢獻,但是比較可惜的是,報導內容偏向現有資料的描述,缺少揭發的部分。
最後討論到的作品「灌水牛肉真相調查報導」, 評審認為此作品相當符合調查報導的性質,值得肯定。但是這篇報導有兩個爭議之處,第一是採訪者隱藏自己的記者身分進行採訪,雖然評審也了解調查報導在進行採訪時常常要用這種方式才能取得事實,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做法是有爭議的。第二是有評審認為,作品所描述的灌水的過程,是否真的是這樣操作?真的是如照片所顯示,用水管向屠體直接灌水嗎?這跟他的理解頗有差距。最後評審們決議先決定入選作品,在決選會議上再來作進一步討論。最後決議由 :「台灣離島sos 誰偷了我的國土?」、「雙北市違法住宅現形記」、「失控的台灣債」、「終結假農民的關鍵力量」、「灌水牛肉真相調查報導記」 這五篇作品進入入選名單。
第三次評審會議
即時新聞獎
評審首先提出對於即時新聞報導的定義:即時新聞的報導是一個事件發生以後,媒體快速動用其資源,對事件做出有效又完整的全面性報導,讓讀者能在很短的時間裡面掌握事件的全貌。根據此標準,在入選的五件作品中,只有「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獨家報導」與「越南排華暴動現場報導」這兩件作品比較接近評審們對於新聞報導的定義,而另外三件作品: 「300天的遽變」、「黑心油商的貪婪騙局」與「清算台商」,評審們認為比較偏向專題新聞的性質。
接著針對「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獨家報導」與「越南排華暴動現場報導」兩件在內容的即時性與完整度上進行討論。
「越南排華暴動現場報導」這篇作品,評審們認為其優點就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作品連續且完整呈現胡志明市整個排華的情形,並且讓讀者充分了解越南的排華情形。而「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則是聯合報在法案尚未通過前,記者先行發現其中的問題,並藉由報導將事件做大。相較之下「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較越南排華暴動現場報導更符合即時新聞報導中「記者隨時將發生的事件發新聞出來」的特性,因此評審們決議將今年的即時新聞報導獎頒給「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獨家報導。
國際新聞報導獎
評審們期許媒體在國際新聞報導上並非只是單純的報導國際新聞,而是能藉由報導國際新聞,反身思考台灣。以這個標準來看本屆入選的作品,「2014年印度大選國際新聞系列報導」只訪問了一位印度的記者,其他都是轉手報導印度國內新聞,評審們建議報導內容可以和台灣多做連結,也建議可以增加多訪問內容,以增加報導的多元觀點。另外三件作品:「2014緬甸轉捩關鍵報告」、「不老日本」、「1與1千萬人的對抗」,有分別有內容上的不足:「 2014緬甸轉捩關鍵報告」報導內容比較零碎;「不老日本」與「1與1千萬人的對抗」比較偏向策畫性新聞,不過「1與1千萬人的對抗」為題材新穎,特別受到評審的稱讚。
最後討論到「回歸17年啟示錄:今日香港,明天台灣?」這篇作品,其內容主要探討香港學運事件。評審認為,這次香港學運和台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選材上頗受評審肯定。在內容的部分,評審也認為,這篇作品的訪談對象都相當具代表性,符合評審們對於國際新聞報導的期待。因此決議通過由「回歸17年啟示錄:今日香港,明天台灣?」獲得今年度國際新聞報導獎的殊榮。
新聞評論獎
評審們根據給分依序就排名前四名的作品進行討論,前四名的作品分別為: 「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改革房產稅制捍衛居住正義」、「天下之大-張慧英專欄」與「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
以作品呈現的觀點來看,「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與「改革房產稅制捍衛居住正義」 ,這兩件作品都瞄準某個特定的政策,而「天下之大-張慧英專欄」與「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則是突顯個人的觀點,個人色彩強烈。以下評審就各件作品進行討論:
「改革房產稅制捍衛居住正義」大量的講述相同的論點,最後訴諸正義,比較缺乏深度與系統性;「天下之大-張慧英專欄」獲評審讚賞筆法幽默,文字流暢、淺白,在處理議題的角度上有趣並且特殊,可惜受到國際新聞事件身的牽引,議題比較分散,建議未來評論的議題可以更集中,針對某議題進行多方角度的寫作,會更有力道。
接著評審們再針對「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與「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這兩件作品進行討論,認為「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閱讀起來有清新的感覺,頗吸引人,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舉例漂亮;而「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連續針對自由化進行書寫,希望對於台灣經濟可以形成矯正的作用,文章中有另類的觀點並且有扎實的論據,時效性強、有反省力,在影響性和時效性上有其重要性。再就議題重要性來看,「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較強,因此評審們決定將獎項頒給「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
專題新聞獎
評審們依照名次序位將前兩名作品:「自由貿易真相解密」與「台灣金磚奇蹟」提出來討論。評審們對於「自由貿易真相解密」在議題的重要性與發現結論上給予高度的評價;對於「台灣金磚奇蹟」,評審也肯定作品題材的創意度是入選作品中最高的,把鳳梨酥用金磚的角度來看,並且帶出台灣的產業鏈。但是作品中所提到鳳梨農和鳳梨酥業者的合作關係,對照之後媒體曾經報導鳳梨農抗議契作價格太低的問題,引發「奇蹟」背後是否真如雜誌文章所呈現的如此美好?值得進一步討論。
經過討論後,最後評審們決定將獎項頒給「自由貿易真相解密」。
調查報導新聞獎
針對入選的五件作品,分別就其內容進行決選討論。關於「台灣離島sos 誰偷了我的國土?」這件作品,評審們認為作品透過重要關係人小李去了解盜採海砂的嚴重現象,但是證據過度依賴匿名消息來源,在作品下面雖附上了很多照片,但並沒有清楚說明這些照片是否為現場的照片?也無法提出直接證據向讀者證明消息來源所言為真,是這篇報導最大的缺點。
而作品「雙北市違法住宅現形記」,評審認為所報導的議題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問題,記者用消極化身(佯裝買客)方式進行採訪,一般而言,消極化身的問題較小,因為記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藉此取得消息。但接著記者必須進一步證實他化身採訪得到的資料為真,但是該作品只是直接引用化身採訪所得到的內容,卻沒有進一步再做證實,是比較可惜的。
接著評審們討論「失控的台灣債」與「終結假農民的關鍵力量」這兩件作品。評審們認為,這兩件作品比較不像調查報導,因為調查報導必須強調自己的調查,尤其記者沒有調查權,卻還能有所發現,才會顯得珍貴。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失控的台灣債」與「終結假農民的關鍵力量」兩件作品多仰賴外來的資料與研究,如「終結假農民的關鍵力量」以監院調查為主,「失控的台灣債」則是過度依賴學者研究,相形之下,兩個媒體自己出的力量較少。
最後「灌水牛肉真相調查報導」這件作品,評審認為這是一篇很不錯的報導,但是有新聞倫理的問題。蘋果記者在報導中說明自己化身為工人,這是積極的化身採訪,這類做法的倫理問題最嚴重。此外,該報導中又說明照片是偷拍的,這又是另一個倫理問題。因為積極的化身採訪是假借另一個身分來隱藏真實的記者身分,而偷拍則會讓被拍的人和事,呈現出「一定有問題」的效果。蘋果記者並沒有把偷拍到的內容給受訪者看,只給專家看,也會讓人懷疑,給專家看的是不是現場拍的?還是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報導的核心內容。
評審也提到關於化身採訪方法的倫理問題。認為在很多傑出的調查報導中,用到化身採訪的並不多,大部分厲害的記者往往靠自己的問題意識做出好的調查報導。也就是說,多數的調查記者都是表明自己的記者身分,而後取得資料進行報導。然而,在許多調查報導案例中,還是有人冒著極大的倫理風險來進行報導,前提是,如果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得到真相,記者只好犧牲新聞倫理來進行報導,但後果需由記者自己來承擔,因為這樣的報導與決定這樣做的記者都存有爭議與倫理風險,所以如果不是為了報導重大的事件,不會輕易使用。最後,評審也提醒記者同業們不能完全相信匿名的消息來源,因為匿名者無須負責任,所以記者必須要能自己查證出相同結果才好。
經過充分的討論後,評審們認為這五件入選作品雖然都相當努力,但仍未達到評審們心目中傑出調查報導的水準,因此決定本屆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