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丘 岳、林維國、馬雨沛、許瓊文、劉慧雯、簡妙如、關尚仁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九月一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二月三日
開會地點:清大月涵堂一樓會議廳、二樓會議室、誠品生活松菸店表演廳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電視類五大獎項,共有169件作品參賽,其中即時新聞獎34件、專題新聞獎81件、調查報導獎14件、國際新聞報導獎23件、每日新聞節目獎17件。

第一評審會議上,評審們首先推舉許瓊文老師擔任本屆電視組評審召集人。接著決定本屆評審作業方式採初審、複審兩階段進行,在初審時,每件參賽作品須經過半數(四位)評審委員審查,決定其是否有資格進入複審階段。初審階段,採個別獨立評審為原則,由老師們依照各獎項所訂之評審標準及入選件數,勾選屬意之作品。初選結果經秘書處統計後,獲得兩票之作品進入複審名單。複審名單決定後,評審們須於第二次評審會前補審閱非原責任範圍之作品,並進行一到五名之排序,再由秘書處轉換成分數統計後,供評審於第二次會議討論時參考,以利決定入選名單。

在評分原則部分,評審討論決議如下:

即時新聞獎:著重即時性、顯著、重要性。

專題新聞獎:著重客觀深入、多元完整、議題呈現具可看性、証據資料具說服力。

調查報導獎:著重難易度、獨立性、揭露性、追求公共利益。

國際新聞報導獎:著重深入獨立、自我觀點、台灣觀點、採訪難易度。

每日新聞節目獎:著重即時、公正、平衡及整體呈現。

第二次會議前,評審將初選評審結果回傳秘書處,經統計後,各獎項獲得兩票以上之作品數量如下:即時新聞獎9件、專題新聞獎15件、調查報導獎8件、國際新聞報導獎14件、每日新聞節目獎8件。

評審老師接著針對第一輪初選所篩選出的作品進行排序,依卓新獎獎勵辦法所訂各獎項入選作品不超過五件之原則,選出心目中的前五名,且依一到五名進行排序。排序完成後,於第二次評審會議前回傳卓新獎秘書處轉換成分數後進行統計。

 

第二次評審會議:

經過上述兩輪票選作業,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得出各獎項的前數名作品,進入複審討論。各獎項獲選進入複審的作品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即時新聞獎部分,進入複審的作品共6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 公共電視
513越南排華暴動 中央通訊社
崩世代的怒吼與契機 民間全民電視
劉政池侵佔國有地 三立電視
513越南反中暴動特別報導 UDN TV
再見收費員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國際新聞報導獎進入複審的作品共有8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異境求生 大愛電視台
以色列-逆境找解答 天下雜誌
半世紀的闘爭-反成田機場徵收事件 客家電視
能源時代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消失的國界-險路.出逃墨西哥 三立電視
後福島時代 公共電視
烏俄衝突-克里米亞公投現場 聯意製作
拯救北極小白仔-聚焦北冰洋 東森電視

 

    調查報導講進入複審的作品共有5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地震帶上的核電廠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直擊水污台灣系列報導 民間全民電視
污染的真相 大愛電視台
監獄風雲-減刑行不行? 東森電視
台灣長照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每日新聞節目獎進入複審的作品共有8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中台灣生活網 中投有線電視
十點不一樣 聯意製作
Focus全球新聞 聯意製作
民視體育新聞 民間全民電視
暗夜新聞 客家電視台
原視晚間新聞 原住民族電視
台中都會新聞 群健有線電視
當晝新聞 客家電視台

 

  專題新聞獎部分,進入複審的作品共有7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志氣-為人才而戰 天下雜誌
路之生 大愛電視
國教行不行? 公共電視
明天的電核去核從-日本德國篇 UDN TV
衝擊.中國大潮 三立電視
幸福作業簿 公共電視
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 UDN TV

第二次評審會議上,評審要從進入複審的名單中討論決定各獎項的入選名單。複審進行方式為:先由個別評審針對進入複審之作品的優缺點進行討論後進行評分,由得分較高的作品入選。

評審們首先討論即時新聞獎。有評審先肯定得分最高的公視「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系列報導,認為該作品在十幾天的即時新聞中,還能維持採訪主軸,將每天的新聞拉回主軸線進行檢視,使得此一參賽作品雖然是daily新聞的集合,但有一貫的重點,編輯及組合能力良好。另有評審認為太陽花學運是重大新聞,各家電視台都密切報導,能否做出獨特性是評審的重要標準,本則報導除了處理每日新聞事件發展,還能關注服貿政策對產業的影響並做出第一手報導,採訪對象廣泛,也能維持平衡報導,品質精良。

由於公視「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及中央社「513越南排華暴動」兩件作品各獲29及23分,評審決定這兩件作品率先入選。接著,集中討論「崩世代的怒吼與契機」、「劉政池侵佔國有地」、「513越南反中暴動特別報導」及「再見收費員系列報導」四件作品,將選出其中三件入選。

有評審認為民視的「崩世代的怒吼與契機」,試圖探討太陽花學運背後的年輕世代處境問題,例如青年高學歷低薪資等,議題值得重視。本則報導以即時新聞方式,每天探討一個青年工作的小主題,報導清楚,但弱點是訪問對象太單一,文稿處理上也有複製刻版印象的問題,例如使用「淪為台勞」、「勞力出口國」等字眼,另外,也有評審認為畫面搭配動畫太多。

接著討論三立電視的「劉政池侵佔國有地」,有評審肯定本報導在事件剛發生的一兩天,很快就掌握問題重點,並且拿到關鍵資料,報導及分析問題清楚,發揮即時新聞的精神。另有評審比對各台處理同一新聞的第一時間點,證實本報導是最快處理的,資訊也相對較完整,並輔以動畫進行資訊整理,讓閱聽眾可以很快掌握事件重點。但也有評審認為本報導過於依賴提供資料及消息來源的市議員,新聞發展是由該議員主導,較缺乏記者自己挖掘新聞的部份。另外,本則報導內容多以問號方式推展,在沒有明確事證答案時就先做新聞,是一缺點。

在UDN TV「513越南反中暴動特別報導」部分,評審將之與已經確定入選的中央社「513越南排華暴動」做一比較,後者是國內媒體第一個抵達暴動現場且在情況最嚴重的地區進行採訪,前者則主要是進行事後採訪。但也有評審認為中央社報導主要關注事件的發展及善後,UDN的報導則是集中於對反中現象的描述,各有報導的側重點,但UDN作品大量使用網路畫面,是其缺點。

雖然「再見收費員系列報導」在初審時分數較低,但有評審認為該系列報導持續追蹤此議題,從高速公路收費站關閉到後續抗爭,長期關注、報導完整,表現良好。

在討論一輪後,評審認為,每件進入複審的作品各有優點,最後還是要回歸本獎項原始的獎勵初衷,端視報導的困難度、複雜度,以及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什麼程度,作為評斷標準。接下來,評審決定針對這四件作品再次進行評分,最高分四分,最低分一分。給分統計結果:「崩世代的怒吼與契機」及「再見收費員系列報導」各獲得21分、「劉政池侵佔國有地」獲得15分、「513越南反中暴動特別報導」13分,最後決定由前三名入選。因此本屆五件入選作品分別為:「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513越南排華暴動」、「崩世代的怒吼與契機」、「劉政池侵佔國有地」及「再見收費員系列報導」。

接著討論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

在初審時,大愛電視台「異境求生」及天下雜誌「以色列-逆境找解答」兩件作品獲得較高分數而率先入選。不過評審也提出其缺點,認為「異境求生」報導角度過於單一,主要集中討論經濟層面的影響,拍攝角度難掩獵奇心態,且未處理結構性問題,不過仍肯定報導具有採訪難度。

客家電視台「半世紀的鬪爭-反成田機場徵收事件」則有評審認為,本報導旨在藉由回顧半世紀來的反成田機場徵收抗爭,反思當前台灣幾個具爭議的重大土地徵收案,特別是規模比成田機場更大的桃園航空城案。評審認為客家電視台關注幾個在客家庄的土地徵收案,與該台屬性宗旨相符,善盡族群電視台職責,且報導內容及拍攝皆具水準。但也有評審認為本報導主題雖好,報導也感人,但受訪者主要是自救會成員,缺乏日本官方的說法,雖然訪問到成田機場代表,但該代表甚為年輕,非事件當事人,贊成及反對兩造受訪比例及代表性上有失平衡。

另兩件作品公共電視「能源時代」及「後福島時代」同為關注能源問題,有評審認為兩者相較,前者較傾向強調科技萬能,即用適當的科技就能解決能源問題,而「後福島時代」則對此一迷思則有所反思。另有評審認為,「能源時代」是從核電廠除役的角度進行報導,借鏡丹麥、德國如何處理核電廠除役後所帶來的高電價等問題,報導角度新穎。另一位評審則肯定「能源時代」僅有兩位記者製作,訪問對象包括各式各樣的科學家,知識門檻很高,記者做足功課。除了除役的技術性問題,該報導也訪問了丹麥市長,談及城市的規劃,也處理到與丹麥鄰近的瑞典核電廠仍在運作所涉及的兩國關係問題,能把複雜問題說得很精簡清楚,相當不容易。

「後福島時代」則有評審認為製作品質不夠精良,部分受訪者沒有標示姓名頭銜,另外,雖然名為福島的報導,有一半的比例是在談論國內問題,失掉國際新聞的意義。

在三立電視台「險路.出逃墨西哥」部分,評審認為記者為拍攝畫面,得要跟著偷渡客跑,有難度、危險性,也必須適度疏通當地管道,才能掌握到一些畫面,而非法偷渡客願意接受露臉採訪,也顯示記者很花費一番心力,可見其採訪能力。但也有評審認為此類議題在國外媒體已經有許多報導,本報導深度、完整度相較不足,且報導慣於煽情手法,例如其採訪專責援助非法移民的NGO組織,該組織應有一套援助辦法,但報導中僅側重於他們丟食物的畫面,反而未把問題談清楚。這類報導強調採訪的驚險性,將記者置於風險中(at risk),報導甚至輔以配樂,以電影手法吸引觀眾目光,手法有待商榷。雖然幾位評審認為此一報導有上述疑慮並缺乏報導重點,但也有評審認為其點出墨西哥作為中南美洲移民美國中繼站的事實,也探討了非法移民後代在美生活的問題。

由於國際新聞參賽作品進入複審者,存在有即時性及專題性兩類報導,有評審認為國際新聞獎應著重於是否存在一個突發的國際新聞事件而我們的記者去報導,如果不是存在一個臨時或即時的新聞事件,而是規劃好的專題報導,記者採訪的壓力、難度就會減少很多。因此,評審認為TVBS的「烏俄衝突-克里米亞公投現場」與其他專題性報導不同,是到一個具有即時性的國際新聞事件現場進行採訪,報導一個可能被操縱的公投並剖析背後的問題,難度高於已經做好規劃的專題報導。但有評審認為這則報導使用較多的國外媒體畫面,在公投現場沒有做到關鍵人物例如選舉委員會成員的採訪,主要採訪對象是一般民眾,此外,也缺乏分析報導,殊為可惜。另外,也有評審肯定東森電視台的「拯救北極小白仔-聚焦北冰洋」,認為到北極採訪有一定的難度。

討論過後,評審針對後六件作品再度進行評分,評分統計結果:「能源時代系列報導」獲得33分、「半世紀的闘爭-反成田機場徵收事件」獲得29分、「險路.出逃墨西哥」獲得24分、「拯救北極小白仔-聚焦北冰洋」獲得22分、「後福島時代」獲得21分、「烏俄衝突-克里米亞公投現場」獲得18分,由前三名作品入選。

因此,本屆國際新聞報導獎入選作品決定如下:「異境求生」、「以色列-逆境找解答」、「半世紀的闘爭-反成田機場徵收事件」、「能源時代系列報導」、「消失的國界-險路.出逃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