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蘇正平(先驅媒體社會企業公司(新頭殼)董事長、廣播組召集人)
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李蝶菲(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講師)
許文宜(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京事務所計畫負責人、台灣通訊學會秘書長、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林福岳(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三次分組評審會議日期
第一次會議:民國103年9月1日/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會議廳
第二次會議:民國103年10月24日/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三次會議:民國103年12月03日/誠品生活松菸店誠品表演廳
第一次評審會議
評審原則如下:
1.每一位評審老師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10級分評分(最好10分,次之9分,以此類推,最差1分,7分為評審認可進入複審門檻分數,當參賽作品差異不大時,可接受小數點評分做更細緻的區別)。進入複審作品數量的比例不超過件數的1/4,並提前寄回秘書處統計,以利複審討論,唯「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收件數較少,故不受限1/4比例。
2.第一次評審標準將參考第十三屆卓越新聞獎評審辦法第十一、十二條,詳細評分結構於第二次評審會議做更細緻的討論。如評審過程中遇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不排除邀請語言專業人員從旁協助評審。
第二次評審會議
依第一次評審大會討論的評分原則,在評審回傳評分表統計後,就各類別積分前四分之一作品討論如下(同分採增額方式):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
在即時新聞方面,本年度參賽作品件數少,秉持鼓勵廣播工作者的原則,評審委員們仍以參賽作品報導的即時性、提供資訊的正確性來進行討論,而統計評分結果,五位評審委員們共識頗高,討論摘要如下:
1.警廣晚間新聞「新竹米粉更名特別報導」與「蔣偉寧下台事件特別報導」,新聞即時性高,能看出企圖將作品推往更高的層次,唯新聞切入角度與立場不夠多元。
2.「早安.台灣」主持人聲音表現讓節目可聽性高,但是就新聞節目類別來說,新聞性不強,節目切入角度也略嫌簡化。
3.「『兩岸ING』節目:太陽花&90後」,兩集隔了半年時間,新聞節目播報流暢、節目結構好,有專家訪談、看法充分掌握議題重點,各單元集中聚焦,面面包含。
4.「都稱以愛為名 多元卻難成家」用不同地方的記者透過全台串連,總共有十則報導,是集合式地新聞,也因為如此,組織能力更顯重要,此作品未能突顯這部分,是可惜之處。
5.「中秋悲歌追追追」動員多名記者訪問,面向完整,表現四平八穩。
這次的討論裡,評審參考了電台屬性和電台資源的分配,討論著重在新聞的即時性、報導角度是否多元寬廣,與新聞採訪、主持人在編排、組織、收音採訪等技巧和資訊傳遞的正確性。因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參賽件數少,評審討論後一致同意取兩件入圍(參賽件數1/3)。「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即時報導」以充分表現電台屬性與資源,其即時屬性的優勢和串連表現,達到即時傳遞突發新聞訊息的任務,在第一次評審積分統計累積最高,確認入選。評審再一輪討論後,當場投票,「『兩岸ING』節目:太陽花與90後」以三票(過半)入選。
專題新聞獎
首先由初審評分表總分最高的七件(1/4)作品(同分增額)出線,經全體評審一致同意進入討論,並選出五件入選作品,這七件作品為:
「陽光下的彩虹」
「醫療糾紛何時了」
「濁水溪出代誌—我們不要吃飯攪沙,請重視濁水溪揚塵問題」
「為土地留命脈—讓溼地呼吸系列報導」
「北捷殺人幕後—正解鄭捷」
「當我們同在一家等待幸福彩虹」
「農地消失ING–糧安、生態隱憂」
評審首先就這七件以外,有無那一件作品如果不入選,將會成為其心目中的遺珠:
一位評審提出作品「似是而非」,認為此議題選擇有意思,邏輯清楚,爭取納入討論。
「為都市開一扇窗」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環境議題處理得好,議題選擇也有意思,可以看見記者訪談功力,雖然是廣播,但是作品呈現整體具有畫面感,也爭取納入討論。
然後評審就以就這九件作品在各評審評分中,是否均達到七分入圍標準來做第一步檢驗。第一輪評分均達到七分入圍標準的作品有「濁水溪出代誌—我們不要吃飯攪沙,請重視濁水溪揚塵問題」、「農地消失ING–糧安、生態隱憂」、「北捷殺人幕後—正解鄭捷」確定入選。剩下兩個入選名額,透過四個評審給分超過七分的作品做第二輪篩檢,來討論入選作品,這些作品有「陽光下的彩虹」、「為土地留命脈—讓溼地呼吸系列報導」、「為都市開一扇窗」、「當我們同在一家 等待幸福彩虹」、「醫療糾紛何時了?」
「當我們同在一家 等待幸福彩虹」與「陽光下的彩虹」都是同志議題,因此被放在一起討論。「當我們同在一家等待幸福彩虹」共做了三集,評審認為該作品內容訪談都好,受訪對象專業,對同志心理多所著墨,但訪問的人都是相同的同志代表,三集節目受訪者應該多元,避免從頭訪到尾,意見不夠豐富。「陽光下的彩虹」從兒童角度切入開始,不直接討論多元成家好不好,而是從實質同志家庭裡的小孩的角度,來討論同志婚姻要不要合法化,這些家庭要不要有實際上的承諾,用很活潑的方式呈現。從小孩子的角度、小孩子的語言,而且訪問較多元,錄音可聽性高,獲得評審一致同意入選。
「為都市開一扇窗」為剩下三個作品裡積分最高分,就其內容,評審認為此作品有個示範作用,可以把在地議題詮釋得完整,有「小題大做」的效果,決定讓它入選。
廣播類入選名單彙整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
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即時報導 | 劉碧薇、高詩琪、靳傑、劉思吟、謝雯惠 | 警察廣播電台台北台 |
「兩岸ING」節目:太陽花&90後 | 韓啟賢、黃金鳳(黃俐婕) | 中央廣播電台 |
專題新聞獎:
參賽作品 | 參賽人 | 所屬單位 |
陽光下的彩虹 | 詹婉如、劉玉嬌 | 中央廣播電台 |
濁水溪出代誌—我們不要吃飯攪沙,請重視濁水溪揚塵問題 | 許世峰 | 正聲廣播電台雲林台 |
為都市開一扇窗 | 陳雅鴻 | 漢聲廣播電台台北台 |
北捷殺人幕後—正解鄭捷 | 陳國維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農地消失ING–糧安、生態隱憂 | 陳林幸虹、李憶璇 | 中央廣播電台 |
第三次評審會議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
評審認為,即時新聞應該鼓勵符合該獎項特質的作品,鼓勵時效性議題,但在即時的壓力下也還是要有新聞深度,隨著時間推進,採訪應該要能更完整,雖不一定全部周延,但在呈現上仍要顧及多元。接著,就「『兩岸ING』節目:太陽花&90後」與「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即時報導」兩件入選作品進行討論。認為「『兩岸ING』節目:太陽花&90後」在廣播的成音技術上有待加強,其採訪對象選擇恰當,訪問內容好,但是電話訪問的比例過高,是可惜之處,相較之下,「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即時報導」更貼近即時新聞的特質,在廣播即時媒體越來越少的趨勢下,「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即時報導」即時採播、持續更新的表現值得鼓勵。
專題報導獎
評審認為,新聞專題很重要的是提出什麼問題,並且能把問題推進到甚麼程度。從評審給分來看,「陽光下的彩虹」是最高分,因為主持人口條好,著重多元成家的權利討論,讓聽眾進入被報導者的生命情境,呈現其所面對的,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從關懷人的角度展開議題,實際體現人的感知,打動評審,與其它入圍的作品相比,此作品的可聽性高,活潑地呈現廣播媒體的特性,儘管在新聞呈現上尚未能全面顧及各類觀點,收音技術上也有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因此評審決定將獎項頒給「陽光下的彩虹」。
評審建議
建議即時新聞獎參賽作品應該提供原始播出帶(原來的播出帶),不得再製、剪輯或重組。可以有分集(段落)的呈現,但各集仍應避免再後製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