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維菁、何旭初、郭文平、陳彥斌、張讚國、鍾起惠、蘇碩斌
開會時間:九月一日、十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二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三樓多功能會議室、柯達飯店台北二店咖啡廳
【決選會議】
評審們決定決選時,先針對各項獎之入選作品進行匿名投票,並集中討論獲得一票以上之作品。討論過後,再進行第二輪投票,以選出最後的得獎作品。
即時新聞獎
首先,針對即時新聞獎五件入選作品進行第一輪投票,投票結果<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獲得四票、<七個月拭去31年血淚-台灣同婚權立下里程碑全紀錄>獲得三票。接著,評審聚焦於這兩件作品進行討論。
投票給<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的評審先提出其支持理由。有評審認為此報導為新聞團隊主動出擊,捍衛被壓迫者的權益,挑戰不當的權力,新聞價值高。另一位評審也以國防教育體系相對封閉,記者採訪難度較高,本作品在採訪不易的情況下,報導面向完整而深入,值得肯定。
也有評審雖然肯定此系列報導具有衝擊性,但因記者未追查當事人阿立如何感染愛滋病,認為就新聞完整度來說明顯不足。對此有評審回應,認為追究當事人患病原因隱含對愛滋病患的汙名化,暗示愛滋患者是否在性上面有不道德。性行為屬於私領域,不妨害當事人做為軍校生的資格與權利,把愛滋病跟性行為、道德聯想在一起,反而容易產生偏見與歧視。另一位評審也呼應表示當事人為何感染愛滋並非報導的重點,應該把焦點放回國防教育體系對愛滋患者的歧視問題。
接著有評審回歸即時新聞的定義,來比較兩件作品是否符合即時新聞獎的獎勵宗旨。評審認為媒體在處理即時新聞時是被動因應的,不是媒介主動發掘的議題,即時新聞獎要鼓勵的,是在即時事件發生時,媒介是否具有集體的機動能力,能突破媒介組織的限制、靈活運用資源。除了正確掌握外在事件,還要能深度且全面的掌握議題,呈現出此即時事件在各種脈絡下的意義或重要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評審認為<七個月拭去31年血淚-台灣同婚權立下里程碑全紀錄>較符合即時新聞的定義,在同婚權議題相關事件發生時,該新聞團隊能有效調動人力資源,做出即時且面向完整的報導。上述兩件作品都在水準之上,就新聞專業表現可說無分軒輊,但從媒介預判、計畫、守望的角度來看,<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應屬於深度報導或調查報導。
另一位評審也認為<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即時性不足,其從事件發展歷程解釋,阿立是在101年被驗出得愛滋病,102年被國防大學退學,經過多年申訴、爭取,到105年8月衛福部對國防大學處100萬元罰鍰。評審認為此為四年前就開始的事件,應視為有後續發展的歷史事件,事件本身不是即時的,裁罰是事件的一部分,新聞團隊可預知事件發展,在此前可做好新聞事件脈絡說明及相關採訪的準備工作。
但有評審認為若是嚴格定義已發生事件之後續發展不屬即時新聞,據此推論,法院新聞是否都不具即時性?其主張阿立被退學一事雖非即時新聞,但衛福部做出裁罰是即時新聞。另有評審認為相較於<七個月拭去31年血淚-台灣同婚權立下里程碑全紀錄>彙整歷時超過半年的同婚權相關事件之報導,<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反而是密集且快速地追蹤新聞動態。此外,前者被動地呈現事件發展,後者反而需要記者花時間、功夫去採訪,難度較高。
評審們接著對<七個月拭去31年血淚-台灣同婚權立下里程碑全紀錄>的優缺點進行評析。有評審認為一般即時新聞報導多是一次性事件,集中在三五天內報導,但同婚議題很複雜,歷時較長,期間拉出很多戰線及其相關事件,媒體願意長時間地關注議題的即時發展,值得肯定。且同婚議題的即時事件例如釋憲案是外在發生的,更符合即時新聞的定義。但有評審認為同婚議題的報導具有時代意義,其他媒體也作出相關報導,相較之下,此系列即時新聞並未提供更多深度的資訊。
討論之後,評審們進行第二輪投票,結果<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獲得過半數的四票,拿下本屆即時新聞獎。
調查報導獎
評審先針對四件入選作品進行首輪投票,投票結果為:<造假.剝削.血淚漁場>獲得六票、<獵雷艦國造觸礁-獨家調查慶富集團弊案>獲得一票。
評審們一致肯定<造假.剝削.血淚漁場>深度及調查性俱佳,是水準之作。但相較之下,<獵雷艦國造觸礁-獨家調查慶富集團弊案>議題敏感、採訪難度最高,<造假.剝削.血淚漁場>還可以做一定程度的事前規劃,亦可預期可以得到哪些採訪成果,但後者可能調查半天仍一無所獲,是所有入選作品中調查性最高的,也為後來的慶富弊案開了個引子,可惜的是後續發展方向與本系列作品關注焦點不同,使其社會影響力下降。
評審進行第二輪投票,最後決定由<造假.剝削.血淚漁場>獲獎。
深度報導獎
評審先針對四件入選作品進行首輪投票,投票結果為:<農地上的世界冠軍>獲得六票、<「毒癮悲歌」系列報導>獲得一票。
評審認為<毒癮悲歌>所處理的校園毒品問題非常嚴重且切身,肯定該報系新聞團隊持續挖掘重要社會議題,用日報有限的資源努力做深度系列報導。另一位評審也提出日報因報導篇幅限制,在深度報導獎的競逐上較雜誌或網路媒體不利,因此特別為此作品拉票。而<農地上的世界冠軍>是用新方法處理長期存在且難以解決的舊問題,在資料新聞學及大數據的運用上做了很好的示範。
接著進行第二輪投票,最後由<農地上的世界冠軍>勝出。
國際報導獎
針對本獎五件入選作品進行第一輪投票,投票結果<決戰湄公河-跨國直擊中日韓台 北東協大戰略>獲得四票、<假新聞撕裂歐洲>獲得三票。
評審認為<決戰湄公河-跨國直擊中日韓台 北東協大戰略>報導具縱深、架構優且宏觀,議題與台灣有切身關係,投入人力較多且報導規模較大。有個案故事,也能提出台灣如何與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競合的大戰略。有評審認為此報導規模雖大,但與假新聞議題比較,相對具體,其報導軸線放在亞洲國家如何回應中國政策,較多企業角度且缺乏反省與批判。
接著討論<假新聞撕裂歐洲>,評審認為假新聞議題很重要,對民主政治體制影響很大,但議題本身虛無飄渺,新聞處理上有難度,本件作品優點在於將此全球性議題聚焦於歐洲大國之大選作觀察,且採訪到具體個案,做到追蹤報導,具臨場感,最後也不忘回頭關注台灣假新聞中的中國因素。
最後進行第二輪投票,結果推翻第一輪投票排序,由<假新聞撕裂歐洲>勝出。
新聞評論獎
第一輪投票結果較為分散,<走入長夜之前-關於老去與長照>獲得三票,〈金融市場治理:保障投資人權益之鑰〉、<卞中佩專欄:從川普現象看時代的轉變>、<貧窮線上的助人者:非營利組織勞動環境現場>及<黃哲斌專欄>各獲一票。接著評審逐一討論各作品之優劣。
評審認為<走入長夜之前-關於老去與長照>的優點包括:議題重要且聚焦,也能提出解方。雖然評論形式包括社論及短評,但屬性分得清楚,前者評政策,後者提觀察及想法。探討議題貼近生活,文字優美、自成風格,能引起讀者共鳴。缺點是多為小品文章,議題討論上多為輕輕碰觸,相較其他作品深度較為不足。
<黃哲斌專欄>則是被評審認為討論面向雖有廣度,但不夠聚焦。比較多國外資料的引用,原生觀點較弱。文章風格趨向個人式的隨筆感想,缺乏將國外新發展放在台灣的情境或脈絡中做意義的對照。
<卞中佩專欄:從川普現象看時代的轉變>則比較像解釋現象成因的綜合報導,較多他人言論或文獻整理,個人觀點反而被稀釋掉,殊為可惜。
也有評審認為<貧窮線上的助人者:非營利組織勞動環境現場>比較像調查採訪或深度報導。但有評審認為這是網路評論文章異於傳統報紙社論的新形態,且評論文章要能幫助讀者看到新聞表象下的門道,此一系列評論發揮了此功能,提供讀者新的認知與見解。
入選作品中唯一的財經評論<金融市場治理:保障投資人權益之鑰>,評審認為其優點是能深入淺出地評析複雜難懂的金融市場治理,有其功力。缺點則是雖為系列評論,但觀點單一、較為狹隘。
討論過後進行第二輪投票,最後仍由<走入長夜之前-關於老去與長照>勝出。
評審建議:
本屆首度開放網路媒體報獎時,無須將網頁印出,直接提供作品網址,再由評審上網審閱,為維持比賽之公平,參賽作品於報獎後不應再修改,建議主辦單位要求網路媒體參賽時應提供報獎當日作品的紙本或PDF檔,作為日後若需驗證時的參考。